关于熊孩子的搞笑段子
关于熊孩子的搞笑段子如下:
1、在回家的路上,我对熊孩子说:儿子,你到家了。你就告诉妈妈。你讲,妈妈最近你吃胖了。跟我们一块去锻炼吧!你吃胖了,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希望媳妇能和我们一块去健身广场上,运动一下。没想到,熊孩子跟他妈说:妈妈,你吃胖了。爸爸不喜欢你了!
2、老师:在讲课之前,我先讲几句。在我的课堂上,不要睡觉。如果你们不想听课,也可以睡觉。熊孩子来了一句:老师,在睡觉之前,可以趴在桌子上玩一会手机吗?
3、老师:同学们,你们长大了,都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呢?熊孩子:挣钱多,离家近。老师:哦,这位同学,你说说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呢?熊孩子:就是在我家门口摆一个破碗,月入过万就可以了。
什么是段子:
段子是一种简便快捷的文化形式,其功能是通过独特巧妙的构思、幽默诙谐的语言或者意味深长的讽喻,把工作生活中的有趣现象组织起来,给人乐趣、让人启迪、让人轻松。
随着人们对段子一词的频繁使用,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内涵。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段子不仅是“一段话、一段短文”,其形式不仅包括口头语言表达的“声音段子”,形成书面文字的“文字段子”,还包括用拼接集合,从而共同表达一个中心观点的“段子”,以及画面、声音或者文字共同围绕一个主题创作的“段子”。
是一段主题明确的观点、描述、情节或者是故事片段。具有、讽刺、情感宣泄、信息传播等多种功能。
“我为你生了孩子,你就要让着我”,这种想法对吗?
国庆带着2岁多的孩子回了趟婆婆老家,由于一年只回去几次,孩子每次去的前两天都比较认生,喜欢黏着我和他爸。孩子一认生,婆婆难听的话张口就来“这就是城里养大的孩子,整天被他妈关在家里,没出来见世面,认生得很”,说完一脸鄙夷不屑。
过两天熟悉了以后,孩子便开启了疯玩模式,一个上午就能玩得汗流浃背,浑身脏兮兮,作为一个有“洁癖症”的妈妈,孩子脏得看不下去的时候就会给她擦个汗,换件新衣服,婆婆见状话又来了:“孩子脏点好, 别总给他换洗衣服,衣服洗多了穿不久”。
到了饭点,我给孩子准备好饭菜,让他自己吃,吃到一半掉了些饭菜出来,通常孩子吃饭我是不管的,时间到了,孩子吃多少是多少,弄脏了就洗一洗。
婆婆见到了可不乐意了,连忙拿起孩子的碗就是一顿喂,边喂边说“哪里有小孩子自己吃饭的,洒得到处都是,妈妈也不给你喂,奶奶给你喂”。
一到闲聊时间,婆婆就会有意无意地说“村里谁谁谁的媳妇生了孩子,就去外面挣钱了、谁谁谁的媳妇给婆婆买了多贵重的东西”。虽说没有指名点姓地冲着我一个人说,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我这个辞职在家的全职妈妈一无是处”。
每次回婆婆家,婆婆总会说一些诸如此类的话,一开始会觉得比较气愤不满会据理力争,后来听多了也懒得回应了。不仅是婆婆,每次回亲妈家,同样也不免会一顿说教“现在哪个年轻人在家带孩子的,都是出去挣钱”。
不过即便被婆婆挤兑N次,被亲妈说教,我仍然觉得做过最正确选择就是自己带孩子。带孩子的2年多时间,见证了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从依赖慢慢走向独立,从最初的傻乎乎到现在和我斗智斗勇、玩心理战术,即便有时候气疯我,但从未后悔过当初的决定。
毅然决然选择自己带孩子,其实最初的原因是童年经历所造成的。我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虽说爷爷奶奶对我不错,但是这种 情感 不是父母可以替代的。长大后的我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有点内向自卑缺爱,对父母的责任大于感情,面对人生的困难表现得没有底气。
你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挣钱,真正陪伴孩子成长的却只有那几年
有句话说出来可能比较扎心: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一出去就是一天;上了初中高中,一出去就是一周;上了大学,一出去就是半年;工作后,可能一出去就是一年。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也在渐行渐远,而挣钱这件事,是为父母后随时都可以去做的事。
作为父母的你,能够感受到孩子全心全意依赖你,你能够全心全意陪伴他也就是出生后的那几年。不要觉得等钱挣够了再来陪孩子,事实上是等着等着孩子就长大了,你想要陪着他,他不一定需要你陪了。
亲自抚养孩子,是孩子今后“听话”的基础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作为父母,你想控制孩子(也就是你对孩子说的话、讲得道理孩子能听进去),那么作为父母你就必须从生命的最早期亲自抚养,否则你就丧失了对孩子心理上的“控制能力”。
0-3岁的亲自抚养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在这个年龄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存在感、信任感、幸福感和人格建立的一切基础。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父母亲自带,那么这种依恋关系很难建立,并且今后也难以弥补,毕竟错过了就是错过了。
亲自抚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在我们的“期盼中”长大,而不是成为下一个“我们”
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段子:“一位新手爸爸毅然决然拒绝了老父母的带孙诉求,理由很简单,我不想把我的儿子被你们培育成我的兄弟”。
很多老人带娃的理念比较封建落后,还用着以前那一套,觉得孩子吃饱穿暖就是带孩子,容易忽视心理和性格的培养。但年轻人带孩子会从 社会 的大环境考虑,很简单,就说吃饭这一事,老人喜欢喂、还乐意追着喂,年轻人就会选择让孩子自己吃,吃多少算多少。
亲自抚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我们的“期盼中”长大,而不是成为下一个“我们”,毕竟作为一个过来人,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不是“依葫芦画瓢”。
其实大多数妈妈都希望自己带孩子,不排除有部分职场妈妈更希望工作。亲自带娃,这不是一个说是就是的决定,因为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家人的意见、自身的身体条件以及家庭经济情况。那么作为一个过来人,如果你打算亲自带娃,最好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第一:让孩子在“有准备”的条件下出生
“不做无准备之事”,在生孩子之前如果你已经打算自己带娃,那么你需要提前做好一些准备:
第二:提前学习 育儿 知识
作为一名新手妈妈,亲自带娃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摸不着头脑让人着急的问题”,问题发生时又无经验的人指导帮忙。为了避免带娃时产生 育儿 焦虑,最好提前多学习一些 育儿 知识(喂养、护理等),这样在 育儿 时会更加轻车熟路,避免焦虑不安。
第三:加强社交能力
亲自带娃最容易让人抑郁,特别是遇上不省心的公婆和不作为的老公。为了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宝妈在生娃之前乃至怀孕期间需要扩大自己的社交能力,多认识一些孕妈和宝妈,这样不仅在生娃后遇到问题有人可咨询,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互相倾吐,一举两得。
九个幽默段子,不止搞笑,感悟也很深
婚姻本应是越过感情越深,为什么偏偏时间越长,人心却凉了?有很多人都为这个问题感到迷茫。在网上看了这样一段综艺节目,双方焦灼的关键点在于:“伴侣吵架了,男方该道歉吗?”
节目的辩论中,应儿不断呛声“我帮你生了个儿子,再怎么样,千错万错都是你的错!九个月了不能喝一口红酒,我也是忍够了!”陈小春则是点头如捣蒜。当然,后来应儿也在节目上说了对陈小春的感谢:“他也是暴脾气,他是已经为了我降低了他的自尊心到最底线了,这些我都懂。但是平时陈小春很闷,不说话很无聊,所以没事我就会吵架,或是会故意掐对方一下跑走,觉得生活这样反而好玩。
可不是所有婚姻中的女人都是应儿,更不是所有的丈夫都能有和陈小春一样对婚姻、对另一半的认知。一个男人能不能给你安全感,完全不取决于他的身高,而取决于他的心高。可是这个“高”,也需要婚姻中女人的配合。有多少女性撑过生孩子的苦,却掉进“自以为是”的婚姻盲区。世上没有完美的婚姻,只有适合的婚姻,因为婚姻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世界。
黄晓明对baby说:“谢谢你这么年轻,肯为我生孩子。”这句话,感动了不少人。是因为好大家都知道,生孩子不容易。如果你问一位已婚已育的女性:觉得人生中最大的考验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生孩子、照顾孩子。当然,这些是男人如何也无法感同身受的。这种心酸只有女人才能理解女人,生孩子仿佛就是一面哈哈镜,放大了人的本性。如果你全身心投入做个全职妈妈,会有人说你不承担家庭压力,整天就知道伸手要钱;如果投入职场,很容易受到职场常规打压,自己又会内疚不能陪伴孩子成长。
于是,很多女性把这种“生娃后遗症”的压力、抑郁下意识地转嫁到身边人的身上。特别是自己的另一半,她们往往会认为“我为你生了孩子,你就要让着我。”很多女性结婚之后,会把自己怀胎十月生下孩子当作是对家庭里所有人都贡献,自诩“功臣”,甚至强迫另一半无限制地宠爱、服从自己。的确,女性怀孕生子会经历巨大的痛苦和风险,可这并不意味着,生了孩子就等于拿到了婚姻的决定权,
生孩子本应是作为母亲最自豪与骄傲的一件事,可是当一个母亲将“生孩子”作为砝码,夫妻间的感情势必会受到影响。而孩子作为夫妻感情的结晶,生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的事,孩子不是为了别人而生,想要远离抱怨、仓促的人生,女人生孩子前自己要先明确:
第一,生孩子是我现阶段的个人意愿,并不是为了谁;第二,生下这个孩子后,我是否有能力养育,当然这个能力也包括精神上的;第三,我的另一半能否承担起应尽的婚姻、家庭义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静下来的心。别人想什么,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强求不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不把孩子作为要挟是女性的自觉,男人更要明白的是:一个男人最大的失败,就是让老婆越来越“坚强”身边的大多数妈妈,似乎都过着这样的日子。一个人带孩子,在家里孤军奋战。身体上劳累,心理上更是无比孤独 每天都是兵荒马乱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见的一个段子。男人炫耀自己的老婆在怀孕的时候可以自己洗衣做饭,可以自己去做产检,完全不用自己操心,不像其他女人一样矫情。
其中有一条评论,让人不禁拍手叫好:“在农村里,我们称这种女人为寡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就是一颗体贴温暖的心,一个男人最好的聘礼就是一生的迁就与疼爱。婚姻里男人要有男人的担当,女人要有女人的自觉。两个人都做好婚姻里的自己,日子过起来才舒心。
女人要记得,当你拿“我为你生了孩子”这类话威胁,或者为自己争功的时候,你已经输了。请别把自己定位在:我就是个生育机器的层面上去。
关于生孩子像谁的段子
卢森堡说:“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人生在世,谁会没有个烦恼呢?难过的时候,看看这些幽默段子。开怀一笑的同时,领悟人生中的哲理。
-01-
高考那年,我考了200分,而妈妈朋友的孩子考了680分。那个孩子去了重点大学,而我只能去打工。九年后,那孩子的妈妈向我和妈妈炫耀他儿子又应聘了一个月薪过万的项目经理。而我,却在想:该不该聘用他。
感悟: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起跑时或许有快有慢,有先有后,但终究无法决定最后的结局。
-02-
一位大妈误加入一个博士群里。有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砸伤或砸死?群里一下就热闹起来,各种公式,各种设,各种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足足讨论了近一个小时。这时大妈默默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然后,大妈就被踢出群了。
感悟:
我们容易陷入思维定势的误区,试图以理论来解决任何问题。可有时候,理论拓宽了我们的思考方式,经验却能更快的解决问题。
-03-
孩子因成绩不好,被家长骂笨鸟,孩子不服气地说:“世界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一种是嫌累不飞的。"
家长问:“那第三种呢?”
孩子说:“这种最讨厌,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
感悟:
家长总是对孩子的成绩恨铣不成钢,却忽略了遗传基因的重要性。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
-04-
去饭馆吃饭,老板娘很彪悍,把老板骂的跟孙子似的,我就忍不住多了一句嘴,结果和老板娘吵了起来,把老板娘气的脱下围裙走了。
我对老板说,对付这样的女人就不要惯着,越惯越脾气坏。结果,我的猪头肉上桌,我一尝,咸到太平洋里去了。
我就问老板,这菜怎么这么咸?
老板说,可能这猪活着的时候管闲事太多,所以咸了……
感悟:
狄更斯说: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人活一世,不该说的话别说,不该管的闲事少管。
-05-
一牵狗散步,路遇乞丐。她傲慢地奚落乞丐:“你’的狗叫声爸,我给你一百元!"
乞丐说:“我要是叫十声呢?”
开心地:“我给一千!”
乞丐当即冲狗喊了十声“爸”,引得观者如云。
众目睽睽下,只得掏钱给他。乞丐接钱,连声喊:“谢谢妈!谢谢妈!”
感悟:
尊重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你。所有的自作聪明与傲慢无礼,都是自取其辱。
-06-
颜容憔悴的病人对医生说:“我家窗外的野狗整夜吠个不休,我简直要疯了!”
医生给他开了安眠药。一星期后,病人又来了,看上去样子比上次更疲惫。
医生问:“安眠药无效吗?"
病人无精打道:“我每晚去追那些狗,可是即使好不容易捉到一只,它也不肯吃安眠药。”
感悟:
有时候,我们无论付出多少辛苦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原因可能很简单:方向不对,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
-07-
甲:“新搬来的邻居好可恶,昨天晚上三更半夜跑来猛按我家的门铃。”
乙:“的确可恶!你有没有马上报警?”
甲:“没有。我当他们是疯子,继续吹我的小喇叭。”
感悟:
凡事有因必有果,苛责别人的时候先反求诸己,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08-
一个小偷在餐厅偷顾客的钱包,被发现后想逃跑!那顾客没急着喊抓小偷,反而喊了句:抓住它,他还没买单餐厅里的服务员顿时一拥而上,围住那名小偷。顾客淡定的走到小偷身边拿回了自己的钱包去结了账。
感悟:
人性中都有自私的一面,只有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才会取行动。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要把你的问题和他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引起重视。
-09-
一位大爷到菜市场买菜,挑了3个西红柿到到秤盘,摊主秤了下:“一斤半3块7。”
大爷:“做汤不用那么多。”去掉了最大的西红柿。
摊主:“一斤二两,3块。”
正当身边人想提醒大爷注意秤时,大爷从容地掏出了七毛钱,拿起刚刚去掉的那个大的西红柿,潇洒地走开了。
感悟:
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人,都要讲究诚信,偷奸耍滑的人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婆媳正能量的段子(一个正能量的儿媳妇)
婆怀孕7个月了,昨天睡觉前她挺着大肚子问我:老公啊,你觉得以后我们的孩子生下来会像谁呢?我为了讨好她就回她说:长的像谁都没关系啦,千万不要像我又蠢又丑的。老婆这时就笑了说:傻瓜,你怎么不早说,害我担心这么
请点击输入描述
文|公子逸
先生家里的一个嫂子把老人接到城里养老了。
他们家里因为养老人这件事,吵了一个月,终于落下了“完美”的帷幕。家里的老人都感叹,他们家真是娶了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媳妇。可想想另外两个,又觉得莫名的寒心。
老人家里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住高楼,三个儿子夜夜愁。老人为了养大这三个孩子,给他们盖房子娶媳妇,真的是做了一辈子的活,没有一天放松过。
大儿子结婚早,先有了孩子。大孙子抱到了奶奶家里,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二儿子结婚后,家里太穷,没钱买新房子,大儿子就把自己住了一年的新房让了出来,跟妻子搬到了老宅里。因为这份委屈,大儿媳妇记恨了一辈子老人,直接导致,到了最后给老人养老的时候,大儿媳妇说什么都不愿接到自己家里养。
大儿子生了一个儿子,二儿子生了三个儿子,老人还有一个小儿子要上学没结婚。老人便提出,先不看孙子了,先把小儿子的任务完成了。
二儿媳妇因此给老人记了仇,大孙子看了几年,到了我生孩子的时候,就一个也不看了,太偏心眼了,太欺负人了。于是,到了老人养老的时候,二儿媳妇觉得老人没有 给她 看过孩子,也不想养老人。
请点击输入描述
三儿子上了大学,结婚晚。到了三儿子结婚的时候,彩礼也涨了起来。娶三儿媳妇的时候,没给彩礼。老人心里一直愧疚,也觉得三儿子的任务完成了,没什么压力了。于是,三儿媳妇生了孩子之后,老人给三儿媳妇看了三年孩子。
因为给三儿媳妇看了这三年的孩子,两个大点的媳妇对老人意见很大,跟老人吵了很多次。
老人说:“你们都给了彩礼了,小儿媳妇没给,我 给她 看几年孩子应该。”
两个大的儿媳妇不服气,跟老人的关系更差了。
三年后,小儿子在城市里买了房子带着老婆孩子走了。老人也因此闲了下来。
小儿子一家走后,两个大点的儿媳妇都把孩子送到了老人家,让老人负责接送,理由很简单:“给小的看,就得给我们看。他们一家都走了,以后养老,还得指着在家里的这两个大的。”
于是,老人每天给他们接送孩子,一直把最小的那一个都接送到了初中毕业。
老人的老伴去世了,就剩下了她一个老太婆,顾不住自己了,三个孩子就开始商量养老的事。
老人的意见是:“不想去城里跟着小儿子,谁都不认识,要在家里。”
两个大儿子也同意,小儿子表示自己会每个月给钱。两个大点的儿媳妇不愿意了。
大儿媳妇说:“在你们家我受尽了委屈,你父母的钱,都填补了老二家,觉得他们家孩子多。你父母最偏心老三。到了养老的时候,老三只出钱不出力了。父母偏心谁,就该让谁养。我反正是不照顾她。”
二儿媳妇也不愿意给老人养老:“我们家三个孩子,日子都过不下去,还要养一个老人。我们没钱怎么养,让老人喝西北风吗?她不是给老三看了三年孩子,老三有钱,让老三家养。”
两个大儿子家开始吵架。小儿子只好让妻子带着孩子回来,一起商量给老人养老的事。
三儿媳妇回来后,两个嫂子都说:“就该你们养,父母最喜欢你们,还给你们看了三年孩子。你们也有条件,我们这些年在村里没少照顾老人,也该你们出钱出力了。”
老三媳妇沉默了一会儿,对婆婆说:“妈,您跟我们走吧。您给我们看了孩子了,咱们也有情分,我愿意把你接到城市里养。”
老人不愿意,两个大儿媳说:“人家接你走,你还不走,让谁养你,你不知道你两儿子过得艰难啊。跟着小儿子去享福,有什么不好。”
老人坚持了一个月,两个大儿子家就打了一个月。他们谁把母亲接到家里了,媳妇就开始吵架。
她们觉得老人不体谅他们,明明三儿媳都说了养,他们也有能力,老人凭什么不跟他们走,就是向着他们,怕给小的添麻烦,不怕给大的添麻烦。
一个月老人天天受气,最后给小儿子打电话,让小儿子接走了。他们家给老人养老这件事,也彻底落下了帷幕。
老大家觉得委屈,婆婆走后,只大儿子去看过几次,给了点钱,大儿媳一次也没去过。二儿子觉得自己压力大,老人走后,也去看过几次,手里真没钱,只买了点东西,老二媳妇也一次都没去过。
村里的人说: “哪个没给看孩子。大儿子的看了好几年。二儿子的小时候没看,不给小儿子看了,就只忙活老二家这三个孩子了。”
三个兄弟是亲的,依旧没什么矛盾,他们的想法是: “谁有能力谁养,反正都是亲兄弟,没有人会计较那些零零碎碎的。”
两个大儿媳心里也愿意了: “老人偏心了谁,谁该养。”
小儿媳妇也愿意: “给我们看了孩子了,我们应该接来养。”
那天,我婆婆给老人打电话,老人说: “谁都管了,有良心你管了,人家记得。没有良心的,你对她再好,她也不会养你。”
养老这件事,看的是孝心,看的是情分,看的更是良心。
老人真的偏心吗?有些老人偏心是事实,但有些老人的偏心是跟子女的行为有很大关系的。婆媳关系,从来不是一方的付出,而是双方的付出。 婆婆给予儿媳妇温暖,儿媳妇给予婆婆感恩,婆媳关系才能很好地进行。这两方,不管哪一方缺失,婆媳矛盾都会成为问题。
所以,请老人善待儿媳妇,也请儿媳妇能懂得感恩。
我们做不到以德报怨,但至少做到以德报德。?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