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看见人生的智慧坐标
周国平著《人生哲思录》于2000年至今十余年已经再版三次,几乎每五年再版一次。网上流传的许多周国平的语录,其实都是摘录此书。那么,这样多的销量和并未做任何宣传,而能够这样自己走进越来越多的读者的视野和受到如此欢迎,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它的性质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内容是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全书共分四编:
第一编:生命感悟 。其中又分为生活态度、人生境界、生活质量、人生况味和人生难题等;在生活态度中,开篇谈真性情,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周国平说: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力的看轻。
第二编:情感体验 。其中又分为爱、性与爱、女人和男人、婚姻和家庭等;爱的价值在于它自身,而不在于它的结果。爱是耐心,是等待意义在时间中慢慢生成。对爱情的迷惑中的青年人真要好好读读,也许那里就有你需要的爱情宝典。
第三编:人性观察 。其中分为人性、人与社会、世态人情和个人视角等。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通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
第四编:精神家园 。又分为精神生活、精神价值、精神体系、文化、文学艺术、读书、写作等。看并且惊喜,这就是艺术,一切艺术都存在于感觉和心情的这种直接性之中。他再次说道文学,就是把真实感受到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这并不容易。在文学里周国平谈的深刻而具体,因为他本身就是创造者,所以对文学以及写作有着实用的技巧以及诠释,感兴趣的友友可以细读。
《人生哲思录》是一部认识人生、感悟生活、精神荡涤的随身宝典,随时随地、不择细流地读研必定有大获益。每一段文字虽然短小,但是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毫不讳言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哲学家的眼光,强调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是对市侩庸俗功力之上的有力嘲讽,也是有骨感性格的真情表达,不拖泥带水,不虚言违逆,直接了当,顿显简单的真理。他在所列的条目中不厌其烦地讲述人生的道理,生活的智慧,灵与肉、精神价值、文学艺术等等,像与智者促膝谈心,句句沁入人心。
人生哲思录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这本书不是正规意义上的散文,相比较来说,更应该叫做随笔。本来这本书,作者是打算作为一本辞典,一本人生感悟的辞典。因此,这一小小的初衷,方成了此书一大特点。
此书是作者根据自身迸发的灵感,篡写而成。将书分为了很多个关于人生的主题,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由长短不一的突发感想,或者人生体会组成,而其中的“我爱,故我在”这句话,更是简洁而干练。
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性与爱”这个主题。作者在其中,并非粗俗地描写这一过程,而是更多地借由相关研究,科学验证,自身体会,以及冷淡的语气,将作者自身智慧与见地融入文字当中。
“凭人力可以成就和睦的婚姻,得到幸福的爱情却要靠天意” 这句话,是作者对爱的至高理解。由此可见,短短一句话却是人生智慧的浓缩,而这就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
最后,谈谈此书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却是书中的一个小主题“女人心思”。不得不佩服,作者以一个中年男人的思维去揣测女性的心里变化,这确实是许多作家始料未及的地方。作者完美地将男人与女人对爱情等问题的看法,放在一起谈论,将男人的心理与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
周国平:真正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真的吗?
人生哲思录 txt全集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
内容预览:
新版说明
本书于2001年1月初版,原名《人生哲思语编》,人说拗口,故更名为《人生哲思录》。这次新版,做了认真的修订,删减了一些文字,又从初版后发表和未发表的作品中摘取了更多文字增补进来,篇幅增加了六万多字。关于本书的编辑构想,请读者看初版《编选说明》,我没有新的话要说。在我所出版的书中,我自己是很喜欢这一本书的。本书的好处,第一是汇集了我的散文和随感中的所谓精彩句子和段落,可说一网打尽,第二是按照主题分类编排,能收一目了然之效。一册在手,不妨闲时随意翻阅,也不妨按主题检索相关文字,的确方便得很。我希望读者也喜欢这一本书。
周国平
2005年6月28日
编选说明
本书是应上海辞书出版社之约编选的。它的性质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内容是我的文字的一个摘录,形式是像辞典那样按照主题和关键词加以详细分类。编选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把我迄今为止已出版的和未出版的全部非学术性质的文字通读一遍,从中摘出我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
读周国平《人生哲思录》有感
最近读书,读到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颇有感触。
我们知道,周国平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与学者之一,他的一些见地确实能够令人发愦,有时甚至让人瞬间醒悟,这或者正是大学者、大作家的魅力所在吧!
如在《人生哲思录》当中,周国平曾谈到“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那段话,确实引人深思,耐人寻味,即:
“男人只刚不柔,你会觉得他生硬;女人只柔不刚,你会觉得她软弱;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
在周国平看来,男人如果只有刚强的一面,那么,就容易显得生硬,硬者易断,所以,算不上优秀;如果女子没有刚强的一面,那也同样会显得柔弱,弱者易伤,不可能优秀。
因此,唯有雌雄同体的人,才有可能变得更优秀,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一样。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然不是。
因为一个人的优秀跟雌或雄没有太大的关系,更何况雌与雄不过人们对于性别的划分,而不是衡量优秀与否的关键指标。
进一步的说,所谓优秀,强调的是超出同类的认知与能力,其具体表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打破偏见,二是能够相互包容。
为什么如此说呢?
因为从人类文明伊始,社会就对男性和女性设立了不同的标准,即通过各种规范框定男人与女人的职责以及在社会当中的定位,并渐渐的形成一套人们约定俗成且共同遵守的标准,而这些标准往往都是片面且带有某种偏见。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人生在世就是在扮演着“这些标准”赋予的角色,即使一部分人意识到了,也很少有人有勇气去打破它。
但是,对于那些真正伟大或者优秀的人,他们往往能够打破偏见,不会受到各种社会的定义与标准限制自身能力的发挥,除此之外,他们往往更容易并懂得包容他人,而不会从性别角度去抬高自己或贬低他人。
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人往往才会变得更加完整,因为他们早已超越了“性别上的差异”。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并不是雌雄同体让人更优秀,而是优秀的人,往往更能够兼有“雌与雄”两种性别上的特征。
正如柏拉图所说:人类最早出现时,大都是双性人,而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的一生,都竭力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
而当一个人能够找回另一半的特质并相互融合时,无论是在人性还是认知上,当然就会表现得更加丰富与完整,即最优秀的人。
从另外方面讲,任何一个人如果要变得优秀,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就大致而言,女性偏于柔弱且感性,男性则偏于刚强且理性,这其实就是人自身所带有的局限。
而一个优秀的人,大都能够超越这些局限,并且把“”的优点集于一身,然后,变成一个人们眼中“雌雄同体”的人。
因此,真正优秀的人,并不是天生 ,而是不断地超越自己,最终才变得优秀。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天生“雌雄同体”的人,并不一定都优秀的真正原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论语》《庄子》《坛经》《道德经》《暂坐》《红楼梦》《》《废都》《自在独行》《人生哲思录》《柏拉图如是说》
303、周国平人生哲思录
“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周国平
这是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中的一句话。我沉思许久,觉得甚有道理,却始终想不明白为何如此定义。很多时候我都在思考独处与交往的关系。我身边有很多女生,她们无论做什么都希望有人同行 。吃饭,跑步,甚至是课间上厕所……虽然自己不是如此,但仔细想想一人在食堂吃饭的时候亦有些不自在。想来原因大概是怕被熟人看到会感到窘迫 ,毕竟一个人总是会显得落寞可怜。
但渐渐得我不再害怕这种窘迫,之前大概是习惯了吃饭就要有人一起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规矩。但实际上,那些一个人吃饭的人真的是落寞可怜吗,我觉得不然。他们也许像我一样追求独处,却比我更独立更有思想。
越来越觉得属于自己的时间太有限了,我们的生活要么是和别人活在一起,要么是活给别人看。真正留给自己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每天忙忙碌碌 光彩照人的你是你,还是瘫在椅上疲倦劳累的你是你?披荆斩棘积极进取的你是你 ,还是软弱委屈无人问津的你是你?都不是,我知道真正的自己藏在灵魂的最深处。我能感到她的存在,却总是抓不住碰不到,她冷静睿智淡然,像一个长者,充满了自信与魅力。我想接近她寻找她 ,可与自己独处的时间那样少,那样少,我越来越看不清她了。
所以我明白 ,我从不害怕独处,我只是需要时间去追求独处享受独处,去寻找真实的自己。独处之时间性大致于此。
但一直令我疑惑的是我喜欢集体的欢愉,喜欢那种归属感。一旦归属感落空,我会感到很不自在。直至今日读到周国平先生的“独处是时间性的,交往是空间性的”一句,才若有所思。思考不深擅自揣度先生这句话的意义是我们身处人的社会,无论性格如何,处于什么地位,都要在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交往的意义便在于寻找这种归属感。一旦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自然会感到心慌落寞。所以交往其必要性就在于寻找自身的社会归属感吧。
曾经我因为找不到归属感而疏远集体,表现冷淡。我以为这是性格使然,这样看来,唯有交往、参与,才能求得心安与归属,找到自己的位置吧。
同时 我从不质疑独处的意义,这种独处不是刻意疏远、性情冷淡而内心忧虑 ,我追求的独处是那种自在坦然真正的不在意,使自己完全释放。
先生的文字那样深刻,简简单单的思考尚不足以体会其中的全部内涵,相信时间会告诉我其中的真谛。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她,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对于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现代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根本不存在。
看海,必须是独自一人。和别人在一起时,看不见海的真相。那海滩上嬉水的人群,那身边亲密的同伴,都会成为避难所,你的眼光和你的心躲在里面,逃避还的威胁。你必须无处可逃,听凭那莫名的力量把你吞灭,时间消失,空间消失,人类消失,城市和文明消失,你自己也消失,或者和海变成了一体,融入了千古荒凉之中。
我们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职业,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谊,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决于许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们尽了力,结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协。不肯妥协,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一种痴愚,是对人生的无知。
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绿芽。
从心理学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他需要与他的同类交往,需要爱和被爱,否则就无法生存。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我要为自己定一个原则:每天夜晚,每个周末,每年年底,只属于我自己。在这些时间里,我不做任何履约交差的事情,而只读我自己想读的书,只写我自己想写的东西。如果不想读不想写,我就什么也不做,宁肯闲着,也绝不应付差事。差事是应付不完的,唯一的办法是人为地加以限制,确保自己的自由时间。
随着年虽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时间就是金钱,生活被简化为尽快地赚钱和花钱。
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一生也很短的。年轻时的心愿,年老实发现只实现很小的一部分。
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一是优秀,二是幸福。
价值观完全不是抽象的东西,当你从自己所追求和珍惜的价值中获得巨大的幸福感之时,你就知道你是对的,因而不觉得坚持是难事。
优秀:善良的生命、丰富的心灵、自由的头脑、高贵的灵魂。
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所热爱的那项工作,他借此而进入世界,在世上立足。有了这项他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他的生活就有了一个核心,他的全部生活围绕这个核心组织成了一个整体。
对于内心世界不同的人,表面相同的经历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事实上也就完全不是相同的经历了。
你所经历的,世间没有力量能从你那里夺走。
世上有一样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更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这些遭遇产生的悲欢、感受和思考,这一切仅仅属于你,不可能转让给任何别人,哪怕是你最亲近的人。这是你最珍贵的财富,而只要你珍惜,也会是你最可靠的财富,无人能够夺走。相反,如果你不珍惜,就会随岁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正因为此,我一直主张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怎样确定一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1有强烈的兴趣,甚至到了不给钱也一定要干的程度;2有明晰的意义感,确信自己的生命价值借此得到了实现;3能够靠它养活自己。
人生的小烦恼是不值得说的,大痛苦又是不可说的。
一个人不去想那些人生大问题,岂不活得快乐一些?事实上,不是因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这类问题,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基本上是由天生的禀赋决定的。那种已经在想这类问题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认真,他不是刻意要想,实在是身不由己,欲罢不能。
几乎每一个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都会有那样一个适合,他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突然有一天,他确凿无疑地明白了自己迟早也会和所有人一样地死去。这是一种极其痛苦的内心体验如同发生了一场地震一样,人生的快乐和信心因之而动摇甚至崩溃了。想到自己在这世界上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化为乌有,一个人就可能对生命的意义发生根本的怀疑。
我对孩子的期望——1、平安。如果想到包围着他的环境中充满不测,这个愿望几乎算得上奢侈了。2身心健康地成长。至于她将来做什么,有无成就,我不想操心也不必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有一天人突然发现自己是大地上的孤儿,于是就为自己生下了一个父亲——上帝。
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了,方可承认他的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
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因此发芽破土了。
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了下来。更多的东西尚未被我意识到,它们已经存在,仍处在沉睡和馄饨之中。读书的时候,因为共鸣,因为抗争,甚至因为走神,沉睡的被唤醒了,混沌的变清晰了。对于我来说,读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自我发现,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么一些好东西。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