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名言与人生哲理是什么?
哲学名言与人生哲理是如下:
1、生活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是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的奔波;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是走遍千山万水后,回眸一笑的洒脱。
2、生活需要磨练,人生更需要洞悟。 痛苦是快乐的源泉,快乐是永远快乐的一个片段,不要沉迷于社会对你做了什么,而是看你自己在做什么。一个人之所以能永远快乐,不过是知足常乐,不过是对正常而平淡生活的感觉。
3、生活太现实,一切是这样的顺其自然,很多事情过去了,心境却不被遗忘,生活应该是愉快的,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生活总是一直变动,环境总是不可预知,现实生活中,各种突发状况总是层出不穷。
4、生活是海,距离是舟,生活是舟。距离是海,有你相伴,绝对精彩!朋友是灯,帮你驱散寂寥,照亮期盼。朋友是茶,帮你过滤浮躁,储存宁静。朋友是水,帮你滋润。
5、生活的好多烦恼,源于我们不能体谅,过分在意了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生活的苦与乐总在更迭,没有谁的命运是完美的,残缺才是一种大美。
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名句
“人生一世,草木一生”。这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就像草木的一生一样。说的是生命的起始与终了都一样。
人生是人类从出生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在这当中我们必将经历波折坎坷,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其拥有的哲理性,使之成为文学、等艺术作品的永恒主题。
广义来看,人生指人的生存及,生存是基础,生活是动态发展。而“人”可以泛指一群人或整个人类社会,也可狭指单个人。因此,人生这一基本词汇词义极其丰富。很多时候我们将人生专指狭义理解“个人的生活”,是不对的。
相关哲理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你满心期待着未来的某个快乐,未必理智认知到了它是短暂的而不会持久。人的本质是痛苦,快乐只是昙花一现。
人们总爱追问人生的意义,其实人生本无所谓意义,因为:存在先于本质,先有"存在",然后才有对这个"存在"是什么的描述,"意义"也属于描述的内容。
12个关键词,带你走进哲学
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名句 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关于人生哲理的名人名言名句,我们来看看。 1、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2、明天的希望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3、奶奶发明了妖怪来吓唬小孩,也发明了耶和华来吓唬大人。――雨果《悲惨世界》 4、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惨世界》 5、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6、人类的真正区别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雨果《悲惨世界》 7、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8、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9、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10、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11、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12、说慌是美妙的。在人类的一切发明中,最美妙的发明是善良的上帝!――罗曼?罗兰《母与子》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14、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7、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宋)苏舜钦格言 18、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宋)榭枋得格言 19、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唐)白居易格言 20、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唐)杜甫格言 21、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他多得你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 22、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23、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24、要想战胜它,就得先了解它。(《雨果传》) 25、一个人,快乐舒畅地作了今天的工作,同时快乐舒畅地迎接明天的工作,是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和鼓励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26、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27、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28、最漂亮的聘礼就是才干。――巴尔扎克《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29、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30、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真的。 31、弓弦越拉得紧,生命之箭射得越远。――罗曼?罗兰《母与子》 32、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该继续在这一条狭路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背后,一个紧随着一个。――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33、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34、劳动是一种创作。――高尔基《苏联的文学》 35、希望,是照亮人生之路的火炬。 36、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37、只有去追求,希望的“蓓蕾”才能怒放枝头;只有去追求,青春才会在心中永驻。 38、有了乐观执着的精神,才能使希望之火常燃不灭。――陈懿 39、生活的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希望的泯灭。――郁俊飞 40、很多时候,我们富了口袋,但穷了脑袋;我们有梦想,但缺少了思想。 41、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梦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 42、不要垂头丧气,即使失去一切,至少还有一个希望等待着你。 43、希望是黑暗中的火光,使人精神振作;希望使沙漠中的绿洲,使人心旷神怡。――陈懿 44、梦是一种欲望,想是一种行动。梦想是梦与想的结晶。 45、穷人并不是指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指没有梦想的人。 46、生活中需要希望,没有希望,生活将无法继续;学习中需要希望,没有希望,学习将毫无乐趣;成功需要希望,没有希望,我们面临的只有失败与挫折;人生需要希望,没有希望,生命将如一口枯井,了无生趣。――邢奕竹 47、要抒写自己梦想的人,反而更应该清醒。 48、希望只对刻苦者有意义,对于贪图享乐者而言,只能带来遗憾和悔恨。 49、因为希望,你在风口浪尖不胆怯;因为希望,你面对暗淡岁月过的依旧从容;因为希望使你面对人生之不幸,能够处之泰然,置之淡然。――范洪武 50、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51、一个实现梦想的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52、梦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梦想的光辉之中。 53、一个有事业追求的人,可以把梦做得高些。虽然开始时是梦想,但只要不停地做,不轻易放弃,梦想能成真。 54、希望的,只有撒在奋斗的土地上时才可发芽。哲学与人生之间的关系
提起哲学,你会想到什么?第一印象是什么?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康德、马克思。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意识,存在。
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让人头疼,不知有什么用。
相信大多数人对哲学的了解都不深,也很少会主动去认识哲学,总觉得哲学难以靠近,不是一般人能懂的。
哲学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家就是探寻世界上真理的人。哲学一开始从观察世界入手,总结出世界运转的规律规律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哲学发展到现在,有了许多流派,有思维层面的,有认知论的,有逻辑思辨的,也有人生哲理的。
有的哲学的确很难懂,给人感觉就是围绕一个概念进行反复讨论,而这个概念又很虚。也有的哲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能指导我们去更好地生活,去融入社会交际。
学习哲学的好处,在于能提升我们的思考维度,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如果你对哲学家的专著有恐惧心理,总是理解不了书中内容,那你可以选择一些入门类的讲解类哲学书,可以先培养兴趣,然后再去看相应的专著。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形式来哲学史的书,跟着书中人物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你应该也能对哲学有初步的认识。
如果你更注重哲学对个人生活的帮助,那白取春彦和冀剑制合著的《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就很适合你。
日本学者也意识到许多人对哲学的认知是“大学里的一部分人在做的很难的事”,哲学成了象牙塔里一门学科,他认为“学者们在自己专业领域深耕的同时,也有必要把哲学广泛、通俗易懂地传播出去”。
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冀剑制也认同白取春彦的观点,所以两人有了这一次合作。
书名“未经检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有的翻译为“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都是强调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反省。
那我们该如何对人生进行检视呢?书中给出12个关键词,分别是认识自己、理性、幸福、怀疑、自我、认知、孤独、自由、道德、语言、爱、行动。
与12个关键词相对应有12节,每三节组成一章,全书总共四章。前两章是冀剑制教授写的,后两章是白取春彦写的。每一节结束会有一个“问与答”,前两章是白取春彦问冀剑制答,后两章是冀剑制问白取春彦答。
这就是全书的内容与结构安排。在本书的出版后记中,虽然说两位学者是共同创作一本书,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各自写作,加上两人问答而已。不知有没有达到预期的世界交流效果,当然,重点还是要对读者有益,他们的目标是“创作一本对人生有用的哲学书”。
这本书可以说就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但是这本书封底的上架建议是成功励志。哲学一通俗,就会变成励志。哲学原有逻辑思辨就会被减弱,就成了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成就自己的思维模式。
我不反对励志书。当人情绪低落,内心空虚时,看一下励志书,给自己一点鼓励,还是好的。但这类书有它的局限性,说来说去,都是那些话。只适合偶尔看看,没必要话太多心思去读。
这是我看第一章的感受,就不太喜欢。书的内容就是提一个观点,后面就是作者的自由发挥了。可以说,哲学家只是一个引子而已。
第一章标题是“秘境探险寻找真理”,所选三个哲学家分别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应的关键词是认识自己、理性和幸福。这三位哲学家除了有师承关系外,所对应的关键词不知有什么关联,与“秘境探险寻找真理”更谈不上联系。
这一部分对我没什么触动,就简单提一下主要内容。第一节讲认识自己,主要是讲无知之知,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接纳自己。
第二节讲理性,提到柏拉图“灵魂三分”学说,也就是灵魂包括理性、欲性和血性。这还不是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前者理性与欲性是对立的,而血性则是会有所倾向的站边,血性理解为愤怒的力量更合适,后者则是三位一体,相对独立的,共同构成人格。
第三节讲幸福,提到与幸福相关的讨论,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内容,如金钱对追求幸福的价值,快乐与喜悦的对比,宽容别人等。对幸福的讨论,当然也可以是哲学的内容,只是这些内容也谈不出什么新意了。
第一章结束后,接下来的章节内容就又让我重新有了兴趣。这三章更具有系统性,分别是“改变思维模式”“创造生存方式”“扭转看法”,每一节的内容都能紧扣主题。而且这些内容也更具备逻辑思辨,有的地方阅读起来还有点难度。
第二章的内容是改变思维模式,“怀疑”不仅是第一节的关键词,也可以是第二章的关键词。整一章都是在讲怀疑,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我们以一种怀疑的眼光重新认识世界,经过对世界的怀疑,来改变思维模式。
“在我们的一生中,为了追求真理,至少要有一次,把我们所相信的事情全部好好地怀疑一遍”这是笛卡儿的主张。
把相信的事情全部怀疑一遍,这就有点难度,而且也没必要。我们所相信的事情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全都怀疑一遍,那就要颠覆世界观,这就会让我们对世界产生一种信任危机和信任焦虑。
笛卡儿的“怀疑论”与他的“我思故我在”的主张相关,一切都可以怀疑,而“思考主体的存在”不可以。这有点难懂,简单来说就是一切都可以怀疑,我在思考不可以怀疑。
这种怀疑精神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出现,而这些信息有时候还会对立冲突,真真的事实反转,总让我们感慨“三观尽毁”。而当你有着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就不会那么容易被骗,被情绪化的文章牵着走。
如何培养怀疑精神呢?冀剑制给出了一个简单易记的口诀,可以作为我们日常讯息过滤器。
休谟的“怀疑论”比笛卡尔更深一步,他连“自我”也怀疑。休谟主张所有知识都源自感官经验,而“自我”是无法经由感官来认知的,它只是一个观念性的存在。
冀剑制教授结合佛法中的“我执”来谈怀疑自我,就容易理解了。“我执”就是“我”的思想、情感和认知的固化。我们囿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无法突破一些障碍与困难才会有许多烦恼。如将一些不好的回忆一直淤积在心里,或者一些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放在心上,不断自责。
放下自我,达到“无我”的状态,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康德的“怀疑论”则是认识到了人的界限,他认为“我们实际上不是在认识真实世界,而是把真实世界的各种讯息,套用在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模子上,然后以此来理解世界”。
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所以我们认识到的世界都不一样。
意识到这一点,那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就需要去找出相对应的思维模式来,才能找出最合理、最适当的智慧。
第三章的关键词是“自由”。我们渴望自由,但我们常常不能自由。约束我们自由的因素有很多,不同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叔本华认为是“意志”驱动世界的变化,这个意志既指存在于自然中所有的力量,也包括人的本能欲望。要想摆脱意志的掌控,我们就要正视我们的本能欲望,进而不被本能欲望所驱动。当你能冷静地看待世界,那就从意志中解放出来。
穆勒认为我们的自由受到多数人专制的约束,特别是宗教的观与人生观。“基督教道德观只强调服从的义务,结果也只是在告诉大家要服从既有的权威与权力。”
基督教道德观给人太多的束缚了,个人成为宗教权威的奴隶,而不是独立个体。个人无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与做主,这是不对的。
穆勒主张多元化的观,让每个人去发挥自己的特性。
到了尼谈自由,他也针对基督教的观来谈,写了一本《反基督》批评基督教。在《反基督》中提到“每个人需由自己去发掘善,以及属于个人的道德观”,这是为了打破基督教道德的束缚而提出。
当然,每个人都有个人的道德观不太实际。尼强调的与穆勒是相似的,都是要个人脱离一切束缚,然后发挥个人特性。但是,道德本来就是在群体中才会存在的,就是要对群体进行约束,以达到群体和谐共处。只能说在尊重个人特性的前提下,不断完善道德吧。
要不然,就向叔本华学习与孤独相处,远离世界上的喧嚣。
第四章就没有共同的主题。其中索绪尔关于语言与世界的理论,是我们很少见过的,也是比较难懂的,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
我们所理解的语言就是我们用于交流、沟通和表达的符号。之所以可以进行交流、沟通和表达,因为语言与万事万物对应上。
语言有两种特性,一是所指,简单理解就是某个具体的字词或符号,一是能指,就是字词或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同的民族所用的语言有所不同,同样的能指可能对应不同的所指。
我们认识世界,用语言表示事物,进行分类,然后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而我们所交流与表达的“世界”,它是对我们来说有意义的符号的集合体。
看这本书,在白取春彦和冀剑制两位学者的通俗易懂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12个哲学家的代表观点,也认识了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意识到了一些思维模式。如果对某个思维模式感兴趣,可以进一步找相关著作进行学习。
哲学是什么?是一种世界观,是指导,学不学哲学都能好好生活。人自己会从生活的错误里边总结经验,应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这是自己的哲学;人借鉴别人总结的经验来生活,是学习了他人的哲学,避免自己出现同样的失误。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在迎合“大多数人”的规则。辩证法讲究不破不立,不立不破,没有什么完全对,没有什么完全不对。新闻里的,人们评论各异,谁是对的,谁是错的,法律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谁又能说一定是公平?那谁又能说,谁做的一定是对的呢?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