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哲理的诗

品味人生 2024-09-29
导读(一)哲理诗句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4、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一)哲理诗句

蕴含哲理的诗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惠崇春江晚景》中包含哲理的诗句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要从实践中来,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诗句中,江水里的鸭子最先感知到江水变暖,因此它最先知晓春天的到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意思是:竹林外有两三枝桃花刚刚绽放,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度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鉴赏: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有哲理而且唯美的诗句

反映的哲学道理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原文: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译文:

吟诵起您寄来的哀悼亡友的两首绝句,使我心中无限感慨写下这首短歌。我徒然惊叹世上的老朋友越来越少,只觉得文集中的祭文越来越多。芳林中的新叶不断催换着旧叶,流水里前波总是让位给后波。从古到今都有哀悼逝者的憾事,即使为亡友流尽眼泪又将如何?

扩展资料

诗题中“见”字是“我”的意思,即刘禹锡自己,乐天即白居易,白居易是刘禹锡最好的朋友,二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唱和甚多。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年出生,白居易活了74岁,刘禹锡活了70岁,在当时都算高寿了,他们的晚年,不得不面对老友离去的打击。

根据诗题可知:白居易感伤好友元稹(字微之)、崔群(字敦诗)、崔玄亮(字晦叔)相济去世,写了两首绝句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看到诗后,写了这首诗作为酬答。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伤逝之作,引发无限的人生感慨。

首联写作者读了白居易寄来的两首绝句,有感于朋友的离世,也作诗一首抒发感慨。颔联写到友人逐渐离开人世,祭文自然增加,对于友人去世的伤痛和无奈之情,还有自己的孤独之感都一起溢于言表。

颈联“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乃千古名句,体现了刘禹锡的哲学思想。春天万物复苏,树林里新长的叶子催换着老叶;奔腾的激流中,前面的波浪主动让位给后面的波浪。

这里的“陈叶”、“前波”可指元稹和二崔等已经逝去的好友,也引申指旧事物;“新叶”“后波”可指晚辈,也指新事物。

登飞来峰告诉我们一天人生哲理

一、

1.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4.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 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6.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9.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10.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3.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1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15.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16.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7.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8.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20.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21.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2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23.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24.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2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二、

1.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唐寅《把酒对月歌》

2.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3.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4.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别东鲁诸公》

5.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春日游》

6.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8.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佚名《长歌行》

10.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三、

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3.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4.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6.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7.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13.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14.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15.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16.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7.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现代人的心声啊)

18.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19.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最爱)

苏轼的哲理诗有哪些啊?

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里可以看做是一个比喻,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身在最高层),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象(浮云)迷惑。

诗人登上飞来峰,顿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豪情万丈。末二句寓哲理于形象,见宋诗理趣之特色。“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阻隔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我也在搜集资料呢。送你一份。

《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也不是源于妙指,而是来自内心,琴者即心声。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难。有些人三岁想到的事六十岁也未必做到。由此看来,苏轼这首诗是"以议论入诗"的典范,是宋诗的一种革新。苏轼用自己的哲理诗维护了宋诗。

《独觉》:

倏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里的"独觉",暗指禅语,一语双关。即一个人只要悟透世界,了然于心,那么对于人生的凄风苦雨也就能安然处之,恬然对待了。

希望能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的诗哲理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