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那一片风月无关的澄明-读《我的阿勒泰》
当你在尘世喧嚣里心累了的时候,一定要走一趟阿勒泰。那里天高地阔,荒芜苍凉,最契合你那一颗倦惫无助的心。天空湛蓝浩阔,湖水明净清澈,旷野风猎猎。天地之间,唯有你一人遗世独立,心头骤然蹿起的烦愁瞬间会被风带走,你哭也好,笑也好,撒泼使坏算尽机关,没人在乎,也没人理会。
《我的阿勒泰》是我最近读过最心动的一本书,因为她的干净,空灵,无争,无碍。曾经我也读过许多台湾作家的所谓心灵修行的书,无非是一种好为人师的口吻,带着莫名的优越感,兜售自己的小资情调。那种修行,是刻意为之明显落有刀劈斧凿痕迹的,既不纯粹,也不现实。
李娟的这本书是由许多有关阿勒泰生活的小散记组成的,文字清新质朴,时常带着灵动的闪光,无意间会被那些细微却感人至深的鲜活生活场景感动。记得有一段写到叔侄两人在戈壁上车子抛锚,碰到热心的路人相助。当面对茫茫戈壁无助茫然的时候,远处烟尘滚滚驶来一辆摩托车。只是那小小一点希望,却让读者一下子放松释然,发现来人是个热忱的小伙子,更是会心一笑。而后再次遇险迷路,碰到一辆老式的解放牌汽车,那车因为太老只能在隔壁路行驶,作者一句“它从很久以前就藏匿到如今,像是为世界小心地保存了一样逝去的东西”,瞬间击中了我的心,我生出一种冲动,想亲身去阿勒泰探寻一下,那贮藏着过去的天地里,是否有我的曾经。
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世界,人的心灵似乎却行走在浩瀚荒芜的戈壁大漠,天地无垠,脚下黄沙万里,焦渴折磨着肉体,死亡随时可能降临。滴水泉的出现,让濒死的旅人如见神明,泪流满面,“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地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泉水给人希望,如同它滋润大地孕育生命一样。故事中的那个女人选择了一条艰难的人生路,和心爱的人在滴水泉边耕耘梦想,相依为命的除了彼此,还有孤寂的荒野和辉煌灿烂的星空。当梦想破灭,无路可走时,她的那句“我们去滴水泉吧!”,蕴藏的无奈和毅然坚决,令人动容叹惋。
她没有单纯地要给读者灌鸡汤,也没有在书中兜卖她的价值观和文艺情调,她用最平实的文字娓娓讲述阿勒泰的日常,让人觉得,她生活的那个地方有种特别的魔力,让人能轻易听到心灵的声音。
在喧嚣的都市,被按下快进键的生活压得人透不过气,阿勒泰的故事就像一个有神明存在传说,就像旅人听说有滴水泉。
《我的阿勒泰》:用纯粹的心态,看待身边的点点滴滴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11月第1版
李娟 著
那些所有的,沿着群山边缘,沿着戈壁滩起伏不定的地势,沿着春夏寒暑,沿着古老的,沿着古老的悲伤,沿着漫漫时光,沿着深沉的畏惧与威严……而崎岖蜿蜒至此的道路,都被抛弃了。它们空荡荡地敞开在荒野之中,饥渴不已。久远年代前留下的车辙梦一般印在上面。这些路,比从不曾有人经过的大地还要荒凉。39
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所做的事情……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55
我轻轻的扒开枝叶,俯身在那里,长久着看着。这时有人从我背后悄悄走开,永远走开……而在此之前,我已在这森林里独自穿行了千百年,没有出口,没有遇到任何人。66
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而永远地留住了我。那里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浆果,每一只夏日午后准时振翅的鸣蝉,比我亲眼见过的还要令我感到熟悉。我不是虚弱的人,不是短暂的人——哪怕此时立刻死去也不是短暂的人。70
我说着舞蹈,和这世间舞蹈着的一切。那些美的形体,若非有着美的想法,怎么会如此美得令人心生悲伤?那些睡着了的身体,那些木然行走着的身体,或是激动地说着话的身体,轻易地从高处跌落的身体——都在世界之外。他们创造着世界之外的事物,不停积累,离世界越来越远。于是我们看到那些身体一日日衰老下去,到了最后也与这个世界无关。……只有美才能与万物通灵,丝丝缕缕吸吮吐纳。只有没才是最真实不过的自然。我还在想:我爱舞蹈,我爱的也许只是我身体里没有的东西。我总是那么贪心,总是想得到的更多,想知道得更多。143
或许,出于这个世界的种种美丽之处吧?再这样美丽着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话总是令人难过的。所以我就有所渴望了,所以麦西拉就出现了……秋天快要过去了,而这条大地还是那么碧绿葱茏。只有河床下,水流边的白桦树黄透了的叶子,纷纷坠落。洁白明净的枝子冷清地裸在蓝天下,树下的草地厚厚地积铺了一层灿烂的金色。153
那些猎人和鹰之间,和这片追逐的大地之间的古老感人的关系,到了今天,真的就什么也不曾留存下来吗?总觉得眼前的这持鹰的老人,太不真实了——作为正在不断消失的古老事物之一,他周围的那圈空气都与我们所能进入的空气断然分离着,并且还有折射现象。175
我们却什么也不能惊起。我们只能开车从上面碾过,碾过,一无所知地碾过……只能碾过而已。蝴蝶的路,盛大,雪白,隆重。本该由另外的什么去踏上的?我们在这山野中多么渺小,多么无知。298
《我的阿勒泰》:内心强大,才能引领生活
“北疆之北是阿勒泰,她是狂野的梦,她是山野的风。”
看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原来真的有人能够用天然无矫饰,而且极为灵动的文字,把琐碎的日常生活描述得如此的细腻、美好、温暖。
据说有一个统计,在哈萨克牧民中,迁徙距离最长、搬迁次数最多的人家,一年之中,平均的人群每四天就搬一次家。
不由得感慨这真的是一个永远走在路上的民族,一直密切依循季节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他们的生活状态。小时候李娟家同样是举家搬迁,三个女人在沙依横布拉克农场搭帐篷,一次次被风刮倒、被雨水灌溉、睡着会被雨水淋醒。
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从李娟的文字里我没有感受到抱怨与不满的情绪,讲述的更多是经历带来的感受与事实,而不是对周遭发表意见以及观点。在这样绵延不断的雨中,因为塑料袋能够接水,她会感叹塑料袋的,让她们安稳地入睡。
雨季绵延近两个月结束后,她们会用心感受世间万物,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用纯粹的心态看待身边的点点滴滴,用真诚的文字把读者代入到她身处的氛围当中,这是我所喜欢的。
在李娟的笔下,外婆是一个很可爱的人。外婆喝一口稀饭:“哎哟!哪个做的饭?煮熟就可以了嘛!哪么煮这么烫?”用筷子搅着稀饭说“老天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
也会在菜里翻一番:“我女娃子切的肉,鱼眼睛那么大,硬是找都找不到!”外婆怪话多又爱找茬,就像个老小孩一样调皮捣蛋。
外婆也是一个通透的人。她会对外甥女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再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
老人家疼爱孩子是发自内心不舍得她受一点苦。在如今的社会里,不结婚会被认为是一种罪过、自私、逃避责任,然而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却有如此开放的心态,体谅生活的不容易。
“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
关于妈妈的那部分,我心里总是感叹李娟的妈妈像颗仙人掌,生命力顽强,同时也是个超人,无所不能。
李娟给家里打电话,妈妈问她缺什么,她说一切都好,被子薄了点。她妈妈挂了电话立刻买来驼毛,清洗、烘干、弹松、扯匀后,细细缝了纱布,熬通宵赶制了“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又倒了三趟班车,坐了十多个钟头的车赶到乌鲁木齐,亲手把被子交到她的手上。
因为被子再重也比不上爱的分量重,所以理解了李娟乌鲁木齐的街头捏着蛇皮袋不知道给家人买在什么的心情,因为她们给彼此的爱都是溢出来的。
尽力把最好的东西给最爱的人,唯恐给得不够多,不够好。无论贫穷或富有,这份感情永远真挚、温暖。
有好多个瞬间,我是羡慕李娟的,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她拥有一片大草原,她可以躺在草地上,山坡之上,云彩之下睡觉,天地之间除了她只有无所不至的风。
“仰着脸往上去看,眼角余光刚刚掠过斑斓大地,视觉随之被猛地震动---在视野正前方的天空,整齐而浩瀚地分布着细碎尖锐的、正在被反复撕扯着的云。”
虽然原生家庭给的爱不齐全,但是她有伟大又勇敢的妈妈,有趣又可爱的外婆。除此之外,不由得感叹阿勒泰很美,也很冷,云很好看,乡村舞会很好玩,木耳很神奇……
在李娟的笔下,你能感觉到所有的生命都在自由呼吸,一切又是那么的妙不可言。有的人在文字上是逻辑、理论上的佼佼者。
而李娟的文字是充满原生态的,虽然是记录身边发生的小事,但却不是枯燥的流水账,她的语言描述生动,有画面感,让人身临其境。
即使李娟经历了那么多,童年也过得很艰苦,她写“ 我只是一个凡人,我化解不了这黑暗。尤其是我自己心里的黑暗 。”
从书籍的内容来看,她笔下的美好在于她生活的,在于善于发现乐子的眼睛。同时,不仅她自己是能量体,她的家人也是能量体,所以她的文字才会显得如此有力量。
在李娟笔下的文字充满灵气,抚慰人心。而且她的文字让我想起了三毛,在贫穷的物质生活里活出乐趣和诗意,在恶劣、贫瘠的戈壁又孕育出了有生命力的文字。
配图来源网络
读书分享|《我的阿勒泰》生活就该这样记录
点评
身处荒凉之地,但依然打开内心去接纳春花,秋月,狂风,暴雪,虐雨。身处苦处,依然沿路拾起一地的笑语。家在风雨中摇曳,人在荒野中漂泊,但笔下的生活没有抱怨,悲伤,更没有人会留下苦楚的泪水。只有这样的心灵,才能流淌出一尘不染的语言,这样的语音如涓涓的细流,可以治愈每一个人内心的伤疤。
第2章 属于我的马
土地的亲戚就是劳动。
>一个人在井底用短锹掘土,另一个人在地面上把土一桶一桶吊上来。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它看到了我们,认清我们的模样,从此才真正接受了我们。
第3章 蝗灾
瑰丽的光,绯红的光,黄金般的光,都是大自然的光。
>看到燕燕的眼睛闪着瑰丽的光,抬头一看,绯红的夕阳恰在此时全部沉落西山。天色迅速暗下来,一回头,一轮大得不可思议的金**圆月静止在群山之上。
第7章 通往滴水泉的路
它们不想说,是因为惧怕人类的迫害力。
>唯一知道水源的,只有那些奔跑在沙漠间的鹅喉羚与野马,但它们不能开口说出一句话来。它们因为深藏着水的气息而生有晶莹深邃的眼睛。
幻想着美好的存在,是一种鞭策和鼓励。
>滴水泉如同这片大地上的神明。它的水,一滴一滴从无比高远之处落下,一滴一滴敲打着存在于这里的一切生命痕迹的脉搏,一滴一滴无边无际地渗入苦寂的现实生活与美好纯真的传说。
岁月会洗涤一切。万物都会在春夏寒暑里沉淀出它该有的样子。
>那些所有的,沿着山缘,沿着戈壁滩起伏不定的地势,沿着春夏寒暑,沿着古老的,沿着古老的悲伤,沿着漫漫时光,沿着深沉的畏惧与威严
人类曾经无比热切地想去占有它,但勿勿一来又扬长而去,搅乱它该有的平静。
>而崎岖蜿蜒至此的道路都被抛弃了。它们空荡荡地敞在荒野之中,饥渴不已。久远年代的车辙印如梦一般遗留在上面,它们比从不曾有人经过的大地还要荒凉。
第10章 我们这里的澡堂
疾病无声无息,青青张扬着活力。有时生命的状态就是这样突兀的表现。
>疾病在身体深处安详地沉睡,呼吸均匀,而青春在一旁秉灯日夜守护。她想唤醒他,但忍了又忍,泪水长流 ……这些都由我的身体小心裹藏着。
第11章 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
有一种拓荒者的情怀。在异地他乡的荒芜大地上辛苦耕耘,成为异乡人,故乡成了回不去的地方,在异地成了扎根的外来者,永远都无法融入到异地的根稍中。
>我在新疆出生,大部分时间在新疆长大。我所了解的这片土地,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在这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在这里,我们报不出上溯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我们的孩子比远离故土更加远离我们。哪怕再在这里生活一百年,我仍不能说自己是 “新疆人 ”。
故乡的意义就是在于帮助我们寻根。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到哪里去?故乡是梦中的栖息地,让心有了归属。
>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永远地留住了我。那里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浆果,每一只夏日午后准时振翅的鸣蝉,比我亲眼见过的还要令我熟悉
第12章 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
人哇得一声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要吃不苦头。但的是还有微笑,所以苦被笑盖住了。
>痛苦 ”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
第16章 喀吾图的永远之处
秋天遇上酒,犹如啤酒遇上烧烤,夏天遇上冰棍。
>喀吾图的整个冬天都是泡在酒里的。天空有时候明亮深蓝,有时候阴郁沉暗,而大地不变,白茫茫直到天边;深色的牛,一只一只在远处缓缓走动。
第18章 乡村舞会
音乐可以隔离人世间的一切纷扰,沉醉在其中的人也可以忘记尘世的烦恼和忧愁。
>麦西拉的琴声,完整而清晰,不受一丝一毫的干扰,不浸一点一滴的烦躁。他温和平淡地坐在房间嘈杂的漩涡正中央,安静得如同在旷野一般。那琴声一经拔响,就像是从不曾有过起源也不会再有结束似的,一味深深地、深深地进行着。音量不大,却那么坚定,又如同是忠贞 ……
第21章 在荒野中睡觉
道理是似有非有,非有似有的说辞,道理有是就是一种道德邦。
>这荒野又会让你觉得自己曾努力去明白的那些道理也许才是真正没道理的。
风决定云的方向,形状。风乐意!就像被爱人拖着游玩的旅行,无需动动大脑,只需enjoy
>我想象着风,如何在自己不可触及、不可想象的高处,宽广地呼啸着,带着巨大的狂喜,一泻千里。一路上,遭遇这场风的云们,来不及 “啊 ”地惊叫一声就被打散,来不及追随那风再多奔腾一程,就被抛弃。最后,其碎片被风的尾势平稳悠长地抚过 ……我所看到的这些云,是正在喘息的云,是仍处在激动之中的云。这些云没有自己的命运,但是多么幸福 ……那样的云啊,让人睁开眼睛就猛然看到了,一朵一朵整齐地排列在天空中,说: “结束了 ……”——让人觉得就在自己刚刚睡过去的那一小会儿的时间里,世界刚发生过奇迹。
第22章 我们的家
星空不知夜的黑。
>星空清澈,像是封在冰块中一样,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满天的繁星更是寂静地、异样地灿烂着。而夜那么黑,那么坚硬 ……这样的星空,肯定是和别处的不一样。在曾经的经验里,繁华明亮的星空应该是喧哗着的呀,应该是辉煌的,满是交响乐的 ……注视着这样的星空,时间久了,再把目光投回星空下的黑暗中。黑暗便更黑更坚硬了。本来至少还可以分辨帐篷里外之别的,现在则完全一团糟。
第24章 坐班车到桥头去
生活虽艰苦辛,但言语都是美的发现。心里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已冲垮了眼前的苟且。这样的心灵流淌出来的文字比蔚蓝的天空要美得多。
>荒山上方的天空却是那样蓝,凛冽地蓝着,比刚才在高原上看到的天空更蓝,蓝得 ——饱和得 ——似乎即将要滴下来浓重的一大滴蓝似的。
第25章 木耳
有趣的故事。埋在心中的习俗己变更为一种精神,植根在心中。
>有一则近些年发生的故事是:一个到夏牧场收购活羊的商人,看中了一家牧人的一头大尾羊,但报出的价格主人不满意,于是双方开始讨价还价,一直折腾到天黑双方都不松口,商人只好留宿一夜,隔天再启程。结果到了晚宴时,主人直接就把那只被争执了一整天的大尾羊宰杀待客了。
第31章 富蕴县的树
极不情愿地倒下,那是因为对扎根的土地有一份深深的眷恋,缓缓地道别,不忍的离别!
>这种倒,缓慢得极不情愿,像临终者漫长的弥留之际那样迟疑而令人不安 ……这种倒落,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许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 ……慢得令人肝胆俱裂!
第33章 有关酒鬼
不懂喝酒,但能写出醉的世界,写得如此生动和真实,是被生活灌醉的后的一种倾诉。
>酒把千百年来人类辛苦收集、整理、分类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统统打乱,用一个大棒子在这口大锅里拼命搅动着满锅杂碎,锅底下还在一个劲儿添柴加火。于是满锅沸腾,最最活跃刺激的感觉喷薄而出,一举支配了大脑 ……嘿嘿,我不会喝酒,也只能凭想象把 “醉 ”的奇妙感觉想象到这份上,不能往前一步了。
本想释放灵魂,但生活把它死死地拽住。
>被酒释放了灵魂,又被酒瓶所禁锢
人类本想借酒消愁,但最终被酒冲垮一切意志力。
>它控制了你,让你在兴奋激动之中全面袒露你自己。它冲垮你心的堤坝,淹没你心的田野,它让你闹水灾,让你泪流不止。它让你种种情绪的各个极端高潮在同一时间全面爆发出来,让你在酣畅淋漓、无比痛快之时也被干干净净地掏空、虚脱气浮、踉跄连连;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表达。
第37章 花脸雀
代沟,距离让人和人之间拉开了距离,也增添了孤独和寂寞
>们之间遥远陌生的七十年人生距离让这种寂寞更为孤独,不可忍受。她生命中的鸟永远不会飞进我的生命,哪怕只有一只。因为有七十年的时间我们没有在一起。
第39章 蝴蝶路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看着,看着,我深陷其中,因为我只有挣扎的能力,没有畅游的魄力!
>海洋的广阔不是让人去畅游的。而是让人去挣扎啊
碎片化的生活,让短越来越受人追捧。许多人已经忘记,原来文字也可以记录生活的美好。
在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有这样一位作家,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普通,她就是李娟。
《我的阿勒泰》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李娟把灰头土脸的日子,写出一种心旷神怡的美。
书中记录着一个个的生活片段,我反复看了大半个月,让我对文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版《我的阿勒泰》分为两个部分,上篇:记忆之中2007-2009,下篇:角落之中2002-2006。
在书中,李娟把零碎的生活写的很有趣,一篇篇回忆,融合在一起看到了不一样的阿勒泰。
有时如同捧着这本书坐在大草原上,呼吸着青草的芬芳;有时又像在空空茫茫的戈壁滩上,车子行驶过后尘土扬天;有时又去到热气腾腾的澡堂,看到家庭主妇们拎着水桶和盆,扛着搓衣板,挨个调试水龙头。一次次的被她的文字感染,向往着去新疆的阿勒泰目睹李娟的生活。
工作在大城市,生活在小城市
李娟在乌鲁木齐工作。每次回家一定会带很多很多东西,有给外婆的、有给妈妈的,还有给叔叔的、妹妹的。
乌鲁木齐是个神奇的地方,什么东西都有,看到什么都想买。有一次,在地摊上看到“金丝熊”,才五元一只,李娟毫不犹豫买了两只。但回到家却被妈妈骂了一顿,“五元钱啊?这么贵啊!真是,咱家还少了耗子吗?到出都跑的是,还花钱在外面买.......”再仔细一看,的确是耗子,只是少了条尾巴而已......
还一次,买来“袖珍兔”,坐车回家的路上,李娟坐到司机旁边的小凳子,抱着兔子笼笔直地挺着脊背坐着。生怕兔子被闷死,不时伸手进笼子抚摸它。回到家不久后,兔子还是死了。
其实,李娟赚的钱并不多,但她不在乎钱。她的精神世界很丰富,她关注于生活的本身细节,才有各种尝试,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我们平时被工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每天疲惫的回到家中,很少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就像进入一个死循环。
但如果我们放开心,去接受、尝试,去挑战还没做过的事。接受孩子的种种行为,早起出门晨跑,开启另一种生活,或许会收获到不一样的快乐。
对家的牵绊
在外工作5年后,李娟仍然选择回家。回到阿勒泰的一个角落,一个偏远寂静的地方——阿克哈拉村。在那四面茫茫荒野,天地洁白——阴天里,世界的白是纯然深厚的白;晴天,则成了泛着荧荧蓝光的白,让她欲罢不能。更有对亲人的牵挂,让她不舍。
有一次,李娟随口的一句话“就是被子薄了点。”母亲立刻买了驼毛,连夜洗,烧旺炉子烘干,熬了一个通宵才赶制出来。为尽快把被子交给李娟,母亲独自扛着一床厚到能把人压得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坐了十多小时的车赶往乌鲁木齐,第二天晚上出现在李娟面前。
李娟明白,母亲对她的深深挂念,更重要是她不舍得丢下外婆。
李娟是外婆带大的,外婆有个小动作,喜欢吐舌头。打碎糖罐子,弄死了金鱼,就飞快地吐一下舌头,“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融,休想让她为做错事多愧疚一丝一毫。
快乐的外婆,一直都盼望着“你回来就好了,我很想你。”
最后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陪伴母亲和外婆。
为了生活,我们也许会选择大城市,可这样值得吗?真的获得满足了吗?多少人折腾一段时间后,恍然发现其实并不值得。
生活要继续,但浓浓的亲情更不能割舍。勇敢的做出选择,回到家乡,并不意味着放弃生活。
感知爱情的奇妙
读李娟的书,可以瞬间安静下来,她说:“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六岁,仍然可以清清静静、了无牵挂的生活,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的一种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她有一段深刻暗恋——麦西拉。
在一次舞会中,遇见麦西拉,一个帅气又神秘会玩音乐的小伙子。当李娟躺在深深的黑暗中,听着遥远地方传来的电子琴声,辗转反侧。他们并不互相认识,她只能说是出于年轻而爱上麦西拉,她又确信这样的爱情。因为那时的她渴望爱情,而正好麦西拉就出现了。
这段说不出口的爱情,她一直藏在心里,她很清楚不可能,所以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但他又真实存在,就这样,整个秋天李娟都在想着爱情,让她欲罢不能。
外婆又常常对她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再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
那些我们以为很美好的东西,又像幻灭,存在即消失。李娟被外婆的生活态度所感染,生活不用勉强,有过望而不得的经历,也是一种美好。
都说环境造就人,阿勒泰让李娟的文字有着醇厚的自然感。而这种感觉,直到我看到雨后的天空,泛着蓝光的白。为之感叹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美的瞬间,却被忽略掉。
其实那些瞬间一直在我们的记忆中,静静等着,让我在李娟文字里找到了。
希望你也能感受到,让每天美好的生活与你相伴!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