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介绍 讲解哲学与人生
1、内容简介:《傅佩荣:哲学与人生(套装全2册)》内容简介:哲学对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因为人类天性之中就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
2、爱好智慧就是从事哲学思维,它像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人生就好像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我们可以向别人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与许多伟大的哲学家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的内心里启发这样的智慧。
3、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一个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找到。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哲学与人生属于中职什么课程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这位教授在大学开设“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17以来座无虚席,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以下有一些句子和段落看了后颇有感触,摘抄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找到共鸣。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太精辟了!一个人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在解释这句话之前,先讲这句话“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理念层次。”那么这句话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呢?打个比方,现代人都讲究快乐,做什么事都是以是否快乐为前提。物质的提高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经济和科学属于器物层次,器物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的人就比生活在社会主义下的人快乐,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快乐,我看不一定。
“至于教育,我们知道关键在于内涵而不在于程度。”——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使我联想起前不久在电视上曝光的那位从事教育工作的硕士生硬闯红灯,不听劝阻并阻挠民-警执法,还故意推桑民-警,最终被治安拘留的。不管是初中文化、大学文化、硕士生、博士生,哪怕是小学文化甚至文盲,这只能说明一个人的学历或教育程度,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人品是按照学历排列的,博士生的学历最高,所以一定是很有文化,人品一等。教育工作所承担的是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肩负的责任是重大的,古人说,君子要三省吾身,其一就是“传不习乎?”意思就是,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了么?显然,那位硕士生肯定没有学到实处,更不知道她是怎么教育别人的,中国的教育如果都落在这等人身上,后果真的很可怕。
我从小是被我外婆带大的,我外婆有七个儿女,只有我外公一人养活全家,可以说我妈从小都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再说我外婆也没什么文化,最多只能看看报纸而已。但她经常和我说,人要穷得有志气,不要随便要人东西,说话吃饭都要讲礼数,当时虽然小,不能全懂。要知道,一个大人的言行举止对于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具有深远意义,甚至可以影响成年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命重要的不是存活时间的长短,而是活得有没有意义。意义是指”理解的可能性“。”——摘自第十四章《文化的视野》
这句话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甚至有点老套,不过往往越是在老套里越能发现精髓的东西。随着基因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的寿命可以长得无法想象,活到一两百岁算是年轻的。有一个问题却不能忽视,这样活着有没有意义,如果仅是生命的延长,意义何在呢?意义是什么?生命又是什么呢?(人生感悟 m.taiks)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哇!是不是头有点晕了,不错,不要说你晕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都被这些问题搞晕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达成共识,那就是,意义不在于意义本身,也就是意义的结果,而在于创造意义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意义就没有意义。意义在于过程。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摘自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谈谈我为什么选择《哲学与人生》这门课
哲学与人生属于中职什么课程解释如下:哲学与人生是一门针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
哲学与人生是一门针对中职学生的德育课程,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角度理性看待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这门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有一定的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哲学与人生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坚持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提高人生自我完善的能力;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这门课程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学习导航、结构体系、重点解析、热点、活动天地、能力训练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中职教育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加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哲学与人生课程是中职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更加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哲学与人生》
我清晰地记得,老师第一节上课中就问我们为什么选择《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当时,我很想站起来回答,但我犹豫了大约30秒,从而,我错失了机会。很多人都是因为喜欢袁老师的课而来。而我,却没接触过袁老师。现在谈谈我谈谈我为什么选择《哲学与人生》这门课。
因为我迷茫于人生和一些哲学问题,我选择了《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在高中时,我就对哲学情有独钟,但由于要高考的原因,我必须选择自己擅长的,想自己以后在大学慢慢学哲学。也因为我经常看《哲学与人生》的书,加上我的政治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聊哲理给人智慧的故事。我也慢慢爱上了哲学,也考虑到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哲学来解惑。
哲学是什么?人生又是如何?哲学与人生更是如何协调?我思考着,也困扰着,这问题就一直在我的心里埋下了根。经过袁老师一学期来的讲解,我觉得我有点方向了,不再那么的迷茫。蒙住心中的雾也逐渐散去。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讲到“认识自己”。在这节中,我很认真听。其实,所谓的“认识自己”就是让自己的一切简单化,不断地积蓄力量。只有在细察与学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也就这个问题结合我大一的生活谈了谈我对“认识自己”的想法。我一发表就是20多分钟。我说的就是关于我们班班委,他们每次在讲台时都会说,“同学们有什么意见或自己的不足请指正,我很乐意接受。”而事实却相反,他们总是为自己辩解而不是接受指正。正所谓旁观者清。我们经常为自己辩解,而看不到自己的存在细节的问题,这就失去了认识自己与接受指正。也正因这,我觉得“认识自己”首先要接受别人的言语,更要倾听每一位建议者,经过自己的深思才确定是否接受而不是当场否决。即使没有道理,我们也要倾听下去,毕竟,她或他是关注你才来指正你的。虽然我的的回答常了些,但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迷雾也散去了很多。
现在我在大学再次接触哲学这门课,我感到我的人生迷茫将会随着袁老师而解开。确实,经过这学期的哲学洗礼,迷茫的烟雾正慢慢消散。前方的路我也看的更远了……
哲学与人生 心得体会600字
“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与别的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这是周国平先生对《哲学与人生》的推荐语。记得我高中初次接触哲学这门课时,因为各种复杂的概念和定义,我将哲学成为“玄学”,因为在文综选择中,哲学选择题最难拿分,因此,哲学在我心目中便与晦涩难懂挂上了钩。而周国平先生的话,却让我对哲学第一次产生了兴趣,更加想了解这门艺术 。关于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我更多是从语文课,在语文老师或循循善诱,或威逼利诱下,思考课文中人物的命运走向,再联系自身,再联系社会生活的大小事。如此说来,我人生中,真正的哲学入门课,反而是语文老师带我进行的。
哲学的原意是“爱智”,“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不同的写法,Philia,Eros,Agape三种。哲学中的爱,重点在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从相互欣赏与尊重开始,进而彼此砥砺,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我对人生另一半等我幻想,便是如同哲学中所说的友爱一般,温和舒适,相互欣赏,彼此尊重,共同进步,一起走人生的路。而书中说Eros代表男欢女爱,狂热到不能静止。我并不认为男女之爱只与热烈有关,热恋中的男女的确难舍难分,而爱情是一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一时的狂欢,或者说,爱情是从友情开始,进而热烈,再回归平静。百思不得其解之后,我发现,原来作者将Eros解释为“情爱”而非“爱情”。“情爱”代表一种出于人类本能的情感冲突和浪漫情怀,而爱情则更像是友情与情爱的综合。一点点差别,思考起来确是很大的不同。“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这是爱智的一个原则。这一则是告诫人们,追求智慧永无止境。爱智更强调的是过程,而非一个人拥有多少学问,多少见识。因此追求智慧应保持好奇,孜孜不倦。真正的智慧来自试炼的过程,但永远不要以自己的见识过人,学问深厚,便摆出一种姿态来教育别人。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家长中极为常见。青年一辈,经过命运的试炼,收获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的过程是无可替代的,年轻人的路让年轻人自己去走吧。通往目标的路,并不是只有你曾走过的那一条而已。
关于提升哲学素养,书中给了4个基本观点。一是培养思考习惯。要在不疑之处有一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正如鲁迅先生所问过的一样,从来如此便对吗?听到一句劝告,不要立即信以为真,不要把出现的事情,都归为理所当然,这样对一件寻常的事,追问到底,也许能发现新的一片天地。
二是掌握整体观点,书中说两个人,你说你看到的,我说我看到的,我看到的东西,我们看到的东西虽然一样。但是观点和角度却不同,由此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彼此在交谈的过程中相互沟通,最终能增加对方的见解,而我却想到,两个人因为一件事情产生矛盾,走向暴怒,如果两个人再次分开,分别听两个人的描述,往往明明是同一件事情,而两个人描述的,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对方的过错往往会被放大,被深究,而自身则有理化,也许是在争吵过后刚刚找到的理由呢。面对这种局面应该怎么做呢?人生不能重来,监控却可以回放,也许下次争吵前装个监控先。初中也是这么说的,人生很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三是确立价值取向,在阅读之初,我很怕傅佩荣作为大学教授,会提及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发展与自身相结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富强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类我在高中阶段的议论文中曾多次书写过的片段,我更想知道一个爱智慧追求智慧的人会对此作何解释,的确没有令我失望,作者指出的观点精准而又有关爱,陈明厉害又循循善诱,在个人层面提到,“每个人都必须作出选择,那是对自己人生的期许”,我很感谢他提到的首先是成为自己,“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看他这句话时我立即深受感动,几乎热泪盈眶。他们只看到我飞得高不高,只有你关心我小小翅膀!每个人必须了解对自己的期许,找到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非一味的把他人的价值观加入到自己身上,这一章节一大半的内容,作者都在将我们往成为自己的方向上知道,没有指明任何一条路径。而我们却能更加坚定找到自己的方向。作者解释价值取向的争议,即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这是因为那些只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即使为她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相反的,如果要他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而快乐的活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价值取向的真意。
第四是力求知行合一。人生就是不断寻求让自己对自己满意的过程,而这对自己满意,应是由内而发的标准,应由自己制定。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学到的知识只是一部分,我们学习知识之后,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最后,爱智是人的天性,哲学与人生是一个整体。哲学是思考的过程是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而人也应该学会触类旁通,用哲学指导人生,为自己制定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道。思考不仅仅是哲学的入门课,更是人生的必修课。
哲学是一门爱智慧的学问,是能够指导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的艺术。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我,深刻感受到了哲学对个人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将《哲学与人生》作为中职生的必修课程,也凸显了哲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由此,作为教师,怎样将这一门有用的课程教好,让学生学好就显得异常关键了。但是,正如汪教授的讲座所提到的,面对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长期以来,却存在:“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不强,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一些学校不重视、老师没热情、学生没兴趣。”等让人遗憾的现象。作为在一线教学的老师,我对这一现象是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深感困惑的。
结合汪教授深入细致的课程分析和李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展示,我谈谈今后如何更好地上这门课程的感想:
一、 认识课程意义,任课教师重视课程是前提。
作为课程的教学者,任课教师对课程是否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大小,直接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汪教授对于“中职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与人生》?”这一问题的回答来说,就是:“哲学是照亮人生道路的灯塔,学生有许多人生的困惑,需要得到哲学思想的引领。哲学是点燃人生智慧的火炬,学生有必要掌握初步的哲学思维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学习《哲学与人生》。”因此,作为教师,应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来看待这门课程,而非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校指派的工作,教完就算。如果教师能从对学生成才发展的终极意义看待该课程,教师就会有上好这一门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和充分的精力进行该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当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时,教师也不会感到气馁,进而轻易放弃。因此,作为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即将踏上讲台时,应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这是上好这一门课的前提。
二、 分析授课对象,提高教学吸引力是关键。
《哲学与人生》这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职生。因此,它既不同于有高考指挥棒,进而以高考为目标而学习《生活与哲学》的高中生,也不同于有一定哲学功底,通过高考筛选考上大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生。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首先,中职学校生源的构成比较特殊,大多数学生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其次,由于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因此没有充足的学习动力,这些都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另一方面,中职生也有其可爱的一面,比起以应考为学习目标的高中生,他们思维活跃、重师生感情、动手实践以及组织能力强。因此,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中职生的各种特点,在备好学生的前提下备课,通过中职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吸引力。讲座中,汪教授提到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主题辩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其实就是很不错的、能极大提高课程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随后李老师展示的课堂教学实例中,我们更能切身感受到提高教学吸引力的重要性。相信如果我们每节课或者大多数的课都能按照李老师的授课方式授课,一定会让大部分的学生喜欢上《哲学与人生》这门课。当然,这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就需要老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是课程延生的必然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对于不少中职生来说,《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一门“没有用处,急于摆脱”的知识。学生学了这一课程,却不知道这门课程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实在作用,除了应付期末考试拿学分以外。但事实是,如前所述,《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知识,只是我们的学生还不会运用而已。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者是在讲课的过程中,就把生活实例、学习实例贯穿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苏霍姆林斯基)
总之,《哲学与人生》是一门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课程,而且课程本身也具备提高趣味性、吸引力的可能,只要我们任课教师对课程足够重视,充分准备,并能指导学生将所学加以运用,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最重要的是实现了开设该门课程的根本目标——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