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克服依赖性不断接受生活的考验的诗句是什么
诗句我到没有,不过如果你是向激励自己,我就告诉你这几句: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曾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阶段是混沌迷茫,不知前路在何方。第二阶段是在上下而求索,历尽艰苦磨难而不悔,开始见到曦微的曙光。第三阶段是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事业成功的钥匙,顿时感到,答案原先以为远在天边,实则近在眼前。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细细品味,真是人生事业成功无法逾越的三个阶段,从哲学角度讲,就是人生事业成功必然经历的客观规律。 这三种境界也相对于人生经历的三种体验与情感,那就是:孤独之悲壮,执着之艰辛,成功之必然。 王国维用这三首词呈现的精致之美,展现人生体验之深刻,是后人所不能及,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时光如电,人世沧桑,穿越一轮又一轮的春夏秋冬,感悟孤独之悲壮,体味执着之艰辛,终于明白成功之必然,人生也不会是枉然。安静的蛰伏在人生里,静候花开的美丽,简单馥郁,孤独而芬芳的生命里充满可温煦的阳光。 本人很喜欢这三句词,感觉它道尽了人生的真谛!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人生三境界的理解
《与小女》
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1岁:初生的我们,带着新奇和懵懂第一次接触到了这个世界,它明亮、美丽、复杂,充满了未知。我们的出现,像一滴落入大海的水滴,溅起片片涟漪。
垂髫——无忧无虑
《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岁: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天空的蓝色,草坪的绿色,世界从未像现在这样的灿烂,童年的我们是无忧无虑的,心灵宛如最清澈明亮的水滴。
束发——志于学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5岁:渐渐长大,我们开始走上了知识的星辰大海,这是我们一生中学习知识的最佳时间,应珍惜时间,努力奋进。
弱冠——意气风发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20岁: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意气风发的年龄,我们有着飞扬的青春、无穷的活力、旺盛的精力、非凡的创造力,可能我们会迷茫,但眼前的风景从未消失过。
而立——立德立言立身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0岁:人生走到了30岁,我们也算是长大了、成熟了。我们不再冲动,但仍有冲劲。一身的书生意气,褪作了责任与信念。不再是一个人,肩挑重担,担负起自己的家、自己的事业。
不惑——明辨不疑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0岁:相比起十年前的手忙脚乱,40岁的我们,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了。十年时间我们读懂了社会人情,终于找到了一个生活的平衡点,不慌不忙,安定徐为。这时候的我们,还需要读懂的是自己的人生。
知天命——荣辱淡然
《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50岁:年过半百,前半生那一撇已经写成,后半生这一捺还悬笔以待。走到了50岁,才知道一切在冥冥中自有定数,过去纠结的事,终于可以放下了。余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淡淡,幸福安康。
花甲——无所违碍于心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60岁:人年龄越大,越渴望美好的家庭。60岁时,手脚变慢,孩子承欢膝下。
这个时候的我们越来越懂得宽容,对人生的许多事都不再执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相聚才是最美好的时光。
古稀——从心所欲,不逾矩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70岁:到了70岁,是最随心所欲的时候。如贾母一样:高兴了,和孙子孙女们玩笑一回。吃得动的,嚼两口。困了,睡一会子。在自己喜欢不影响他人的范围内,随心所欲地生活,很好。
耄耋——看淡世事
《颂古五十五首·其一》
宋·释绍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80-90岁: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心态却越来越好。每一天都值得珍惜,每一个角落都有风景。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只要没有心事在心头,便是怡然自得的好时节。
刘禹锡写的表示人生坎坷的诗句
今日读王国维先生所著,滕咸惠先生校注的《人间词话》新注时,看到了常被我们所引用的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界也。然而对于这三种境界我仅仅局限于皮毛上的字面理解,从未进行过仔细研究,趁今日闲暇,便开始了这次探索。
现代多数人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可简单归纳为:一、有个远大目标。二、为目标不懈努力。三、恍然顿悟,渐入佳境。而王国维先生谓第一境即所谓世无明王,栖栖皇皇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境非归与归与之叹与。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本编第24则(本书第一则)中谈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而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之意境相近,但一洒落,一悲壮。我们应怎样理解其中的悲壮呢?在《论语?宪问》中,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明王一用作佛教用语,也可指能够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理解为贤明的统治者,至此,我们能知道其“悲”在独上高楼,庸人无聊而天才孤独。当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志向不同时,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世无明王,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壮”在“望尽天涯路”,虽孤身一人,却仍愿独上高楼,去望尽天涯,此生纵不得一知己,才华亦无所施展之处,可不愿与众人皆醉,“昨夜西风凋碧树”,前人或以往的功绩已随时光流逝而去,然志而不同,唯有一人去不安的四处寻找奔波,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去一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二境界中“衣带渐宽”即为自己所追求的付出努力,呕心沥血,至“人憔悴”也“终不悔”。“消得”即值得,为了心中的壮志即使牺牲全部也是值得的。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阅读资料时,我看到有人对于从第一境到第二境,所寻之路是否找到展开了讨论。第二境中的奋斗是为了寻找道路,还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有人提到,在《蒹葭》里,蒹葭之是求而不得,所以第一境中可能未有所得,那么第二境和第三境中的“伊”与“那人”都指道路。这个想法十分特别,但目前尚不能为我所理解,大家也可进行探讨。
第三境界亦是最高境界,王国维先生对此的解释并不像前两种境界那样给出肯定的解释,而是运用否定,“非归与归与之叹与”。“归与归与”出自《论语?公冶长》,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译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晚辈有远大志向却年少轻狂,思想简单,文章学问不错,却不知如何匡正自己。”)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困于陈国,此时的他壮志未酬,而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的治国理念不能实现,便将希望给予晚辈,希望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让他们担当起让大道施行于天下的重任。通过“归与,归与!”这简单的几个字我们却不难体会其中的失落与无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先生曾说此句乃“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但通过探究这首词的背景与情感,却仍有收获。这首词正值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或1175),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者依旧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歌舞,粉饰太平,作者政治失意,却不愿与腐朽的统治阶层同流合污,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时所作。《青玉案?元夕》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下片则描绘词人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情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能读出词人的焦虑,苦苦搜寻的几近绝望,回首却见意中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为何在这如痴如醉的热闹欢乐中,“那人”却落落寡合?这大概是第一境界中的栖栖皇皇和第二境界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复追寻所达到的一种泰然。王国维先生说第三境界不是“归去,归去”的哀叹,联想孔子和辛幼安当时所处之境,所以我将这第三境界理解为一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挫折的态度,只要心怀壮志,不论处境如何都能积极面对,这种超脱于外物,回归本质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于第三境界,人们的理解大多不同,有人将它作为一种苦苦探寻知识上的顿悟和豁然开朗,有人将它理解为放下、自在,即归隐田园不再访问世事。可见对于这人生的三种境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思。这篇文章是我在阅读《人间词话》时的一些感悟,如果大家有自己的看法,我渴望和大家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促进和学习。今日读王国维先生所著,滕咸惠先生校注的《人间词话》新注时,看到了常被我们所引用的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此第三境界也。然而对于这三种境界我仅仅局限于皮毛上的字面理解,从未进行过仔细研究,趁今日闲暇,便开始了这次探索。
现代多数人对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可简单归纳为:一、有个远大目标。二、为目标不懈努力。三、恍然顿悟,渐入佳境。而王国维先生谓第一境即所谓世无明王,栖栖皇皇者。第二境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三境非归与归与之叹与。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本编第24则(本书第一则)中谈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而晏同叔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之意境相近,但一洒落,一悲壮。我们应怎样理解其中的悲壮呢?在《论语?宪问》中,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译 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孔子说:“我不是敢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明王一用作佛教用语,也可指能够赏识人才的贤明君主。我觉得在这里应该理解为贤明的统治者,至此,我们能知道其“悲”在独上高楼,庸人无聊而天才孤独。当发现自己与周围的人志向不同时,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世无明王,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壮”在“望尽天涯路”,虽孤身一人,却仍愿独上高楼,去望尽天涯,此生纵不得一知己,才华亦无所施展之处,可不愿与众人皆醉,“昨夜西风凋碧树”,前人或以往的功绩已随时光流逝而去,然志而不同,唯有一人去不安的四处寻找奔波,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去一展自己的人生抱负。
第二境界中“衣带渐宽”即为自己所追求的付出努力,呕心沥血,至“人憔悴”也“终不悔”。“消得”即值得,为了心中的壮志即使牺牲全部也是值得的。可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阅读资料时,我看到有人对于从第一境到第二境,所寻之路是否找到展开了讨论。第二境中的奋斗是为了寻找道路,还是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有人提到,在《蒹葭》里,蒹葭之是求而不得,所以第一境中可能未有所得,那么第二境和第三境中的“伊”与“那人”都指道路。这个想法十分特别,但目前尚不能为我所理解,大家也可进行探讨。
第三境界亦是最高境界,王国维先生对此的解释并不像前两种境界那样给出肯定的解释,而是运用否定,“非归与归与之叹与”。“归与归与”出自《论语?公冶长》,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译 孔子在陈国时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晚辈有远大志向却年少轻狂,思想简单,文章学问不错,却不知如何匡正自己。”)这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困于陈国,此时的他壮志未酬,而年事已高,他知道自己的治国理念不能实现,便将希望给予晚辈,希望通过传道受业解惑让他们担当起让大道施行于天下的重任。通过“归与,归与!”这简单的几个字我们却不难体会其中的失落与无奈。“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王国维先生曾说此句乃“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但通过探究这首词的背景与情感,却仍有收获。这首词正值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1174或1175),强敌压境,国势日衰,南宋统治者依旧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歌舞,粉饰太平,作者政治失意,却不愿与腐朽的统治阶层同流合污,满腔报国之志无法施展时所作。《青玉案?元夕》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下片则描绘词人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情景。从“众里寻他千百度”,我们能读出词人的焦虑,苦苦搜寻的几近绝望,回首却见意中人正安静地站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为何在这如痴如醉的热闹欢乐中,“那人”却落落寡合?这大概是第一境界中的栖栖皇皇和第二境界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复追寻所达到的一种泰然。王国维先生说第三境界不是“归去,归去”的哀叹,联想孔子和辛幼安当时所处之境,所以我将这第三境界理解为一种能够坦然面对人生道路挫折的态度,只要心怀壮志,不论处境如何都能积极面对,这种超脱于外物,回归本质的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对于第三境界,人们的理解大多不同,有人将它作为一种苦苦探寻知识上的顿悟和豁然开朗,有人将它理解为放下、自在,即归隐田园不再访问世事。可见对于这人生的三种境界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深思。
描绘人生各个阶段的古诗句有哪些?
《学阮公体三首》唐代诗人刘禹锡
其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①,三折乃良医②。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其二: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其三: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注释
①虑:猜度,料想。
②三折:指多次折断骨骼。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这两句是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不经过坎坷曲折,怎能经受磨炼、增长见识?怎能交到知心朋友?“患难知真交”的经验之谈,以问语提出,发人深思。
赏析:
其一:
刘禹锡自认为从小就怀抱雄心壮志,具有远大的理想,不趋时附势,但是,由于涉世未深,对复杂纷繁的社会现实、变幻无穷的政治风云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只相信做人要象绳墨一样正直,哪里知道还会遭到阴谋诡计的暗害。
百战百胜就难以对敌人提高警惕,经过几次折臂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医生。人生如果不遭受挫折,怎么能倾慕和思念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好友呢?这首诗通过回顾自己的政治经历,从政治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一个人只有经过多次挫折,才能加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并更加珍惜自己同朋友的情谊。
其二:
这首诗着力勾画了"老骥"和"鸷禽"的形象,借以抒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北风激励那久经征战的老骥,秋霜触动那展翅凌空的雄鹰。展现在前面的道路漫长而遥远,广阔的原野上常常笼罩着阴云。老骥若隐若现,奔驰在绝远的边塞;雄鹰展翅疾飞,掠过茂密的树林。若不是深秋景色的触动,怎么能激发起雄心壮志?刘禹锡在这首诗中以老骥和鸷禽自比,表示尽管路长道险,阴云密布,还要向骏马那样出没绝塞,象苍鹰那样冲破层阴。"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虽是诗人就骥驰鹰翔而发的议论,是对老骥和鸷禽的由衷赞叹,但更是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奋力呼喊,是对激越奋进之情怀的抒发。
其三:
刘禹锡认为,过去许多有德才的贤人,凭借着为事业献身的勇气而努力奋斗,他们所忧虑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个人的安危利害。纵观几千年的历史,诗人从"昔贤"身上汲取力量,与古代的贤者心心相印。权贵之门,有"仁"有"义";他们的心,又"苦"又"辛"。这就揭露了当时权贵们所标榜的"仁义"的虚伪性。诗人表示不学那弯曲的玉磬而折腰逢迎权贵,宁使自己无米为炊,直至甑上积满灰尘。因此,这首诗以"忧国不谋身"的昔贤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而对那些所谓"有仁义"的侯门进行了尖锐的讽刺,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气节,抒发了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
总之,《学阮公体三首》是刘禹锡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其人生观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下面的九宫格分别藏着不同的诗句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
释义:昨夜秋风凛冽,吹得绿树凋零,我独上高楼,凭栏望远,虽有大路通达,但心上人远在天涯,望之不见。是表现离情思念的句子。
2.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释义: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3.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回车驾言迈》
释义: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长生不老)。
4.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
释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如同尘土就如同朝露,很快地就会消失,而天道呢它是永恒的,天道是永久的
5.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释义:人生所到之处像什么呢?应该像是飞鸿踏在雪地上。
6.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蔡琰《悲愤诗》
释义:自从流离后成为鄙贱之人,常常害怕丈夫废婚抛弃。想人生能有多少时间,怀着忧伤一年又一年。
7.人生谁能料,堪悲处身落柳陌花丛。陆游《风流子》
释义:事世难料(无人能预料),只能陷身于困境中,忍受着悲痛。
8.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释义:人在这个世界上寄居,就像尘土很快就会被吹散。为什么不想办法先捷足先登占据要位呢?
下面的九宫格分别藏着不同的诗句把你知道的写下来:报得三春晖,独钓寒江雪,众鸟高飞尽 又送王孙去。
首句“报得三春晖”,表达了诗人在这个春天得到了太阳的滋润和温暖,正如人生中有了智慧和幸福的照耀。这里的“三春”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少年、中年、老年,也可以理解为三个春天,即早春、盛夏、深秋。不管怎样解读,都传达了一种踏实、充实的情感。
第二句“独钓寒江雪”,画面感极强烈。诗人独自垂钓在寒江雪景之中,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他的坚韧、孤独、宁静。这里的“独钓”也可理解为追求卓越、独具慧眼。寒江雪景则象征着生活中的艰辛和逆境,但诗人依然从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表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
第三句“众鸟高飞尽”,通过“众鸟高飞”的景象,诗人表达了世间的纷扰和喧嚣,暗示人生中的种种不易。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感叹现实社会的浮躁和虚伪。
最后一句“又送王孙去”,“王孙”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朋友或后代。不管是哪种解读,都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对未来的希望。即使在面对人生的风雨和世间的变迁中,诗人仍然坚守初心,不忘初衷,继续前行。
这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无论人生的路途如何曲折,只要保持豁达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就能够迎来新的曙光,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正是这首诗能够被传颂千古的原因,它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之一,永远为人们所传颂和赞美。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