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的语录

美好瞬间 2024-06-22
导读1、医理高于经验为医者,当务之急是“明理”,其次才是积累“经验”。明理则临证多年而不惑,否则经验越多会越糊涂;不明理就是糊涂经验,偶有一愈为巧,太多弄巧成拙为常。2、中医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3、中医永恒诸..

1、医理高于经验为医者,当务之急是“明理”,其次才是积累“经验”。明理则临证多年而不惑,否则经验越多会越糊涂;不明理就是糊涂经验,偶有一愈为巧,太多弄巧成拙为常。

李建军的语录

2、中医无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

3、中医永恒诸位同仁不必担忧中医会被废除,更不必担心中医后继无人,也不必担心中医会被西医代替,倘若中医合乎道,道本身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过度的担忧纯属于庸人自扰。医者该明了“易”的道理,否极泰来嘛。

4、道、理、法、方、药;德、简、便、廉、验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其理也简,其法也便,其方也廉,其药也验。

5、阴阳之道,医易一也医,千派万别不离其经——《内经》;易,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周易》。

6、母语是英文的怎么能轻易明白中文的内涵西医不懂中医的美,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7、曲高者和寡人类弄巧成拙的时候多,比如:西医;巧夺天工的时候少,比如:中医。

8、竞争的隐匿性伤害“竞争”像个隐形的杀手,它唆使部分人傲慢,也迫使更多的人绝望。不要鼓励竞争成风,因为“第一名”只有一个。你鼓励人们成为第一名的同时,就是在告诉更多的人:“你注定是个失败者。”长此以往,你让第二名和更多的人怎么活?去给第一名做“粉丝”吗?还是选择自愧不如?无论如何,“竞争”不妥。也许有人会说“竞争才有生产力。”我要告诉他“谦让才是幸福的基础”。我们生活都是为奔个幸福,而不是生产力。何况谦让并不阻碍生产,反而促进。

9、方,阵也;药,兵也中医开的是方,而不是药。这个方,从法来,法从理来,理是从道来,那么道是什么?是规律。规律就是不随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起初就有的,不是人所创造而是人所发现、并运用的规律。先有道,之后才是人体道、悟道、得道、最后行道。最后才是,透过这个道,医者明理、设法、处方、置药,除疾解痛。

10、湿热相搏,顽固至极;拨开迷雾,直指要害诸多因素累脾虚,脾虚湿无以化,日久化热害胃,故湿热者,多饮食自倍,大便黏腻不爽,弥久无形。治疗此病,必先化湿。湿化热自清。湿,热之所依也。湿尽,热无所依,故自清。欲除其根者,必究其源,湿之源头乃脾虚是也。脾虚有肝木所克者,有心火不能生者,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者,有思虑过度累及脾胃者。源头不一,终成湿热之势一也。欲暂缓,化湿为第一要务;望除根,还得拨云见雾,究其源方能除其根。

11、风马牛不相及西医喜欢“胸有成竹”的调侃中医:请问你们中医使用望、闻、问、切怎么确诊糖尿病?中医笑笑作答:请问你们怎么使用视、触、扣、听及X片、B超、CT确诊一个人得了太阳病?

12、学中医最好从哪里入手?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腧穴是我们步入中医殿堂的惟一捷径。美国汉唐中医研究院的倪海厦院长也认为我们学医应该从针灸入手,言外之意就是要从经络、腧穴入手。

13、弄巧成拙“手术很成功,可惜病人已经死了”这叫成功?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

14、理真不能救人,文美恰能舒心学文让人看似糊涂的幸福,学理让人看似明白的痛苦。

15、科学并不是真理的全部,只是部分不怕中医不符科学,就怕科学不符真理。中医是集天文星宿、人文社会和地理气候于一体的自然科学,非有形无神的数理化所能明白。

16、错不在物,却在于人错不在绿豆,在张悟本;错不在芒硝,在胡万林;错不在附子,而在扶阳派;错不在人参,而在滋补派;错不在砒霜,而在伪科学派;错不在生姜,而在糊涂的老中医;总之,错不在物,而在人。物,都有自己的秉性,或寒或热为其气,或辛甘淡或酸苦咸为味,以物之偏性纠正不平衡的人。用的奇妙为功德,用的糊涂为有害。

17、浑然一体是自然,偏颇傲慢始成灾分门别派、结党营私是中医一贯的弊病,这样的事在我们中间竟然成了值得我们炫耀的,我是扶阳派,你是滋阴派;我是温补派,你是寒凉派;我喜用绿豆,你喜用生姜;我最爱茄子,你最好芒硝......我说牛奶是给小牛喝的而不是人,你说牛奶营养价值高。你这不是瞎整吗?万事万物哪有好坏之分?哪有某个药材可以治百病?哪有某个药材是绝对有害而无一利?你明其药性,用的得其规律,就能益人;你胡乱搞,不明白药的性、味、归经,只知道它的功效主治,这样的话,和西医有什么区别?你的辩证论治在哪里体现?整体观念在哪里体现?

18、药,物也;物,存在“万物”皆可入药,甚至“万事”也可成方。物有所偏,必有所用。仲圣也是变来变去,示人以法,挂一漏万。华佗、叶天士不就用“事”治过病吗?事,也可以成良方;物,哪有百无一用之说?万物由天成,好事在人为。

?解析李可中医语录

1、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五》

2、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5、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程国彭《医学心悟》

6、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

7、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8、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顾仪卿《医中一得》

9、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程国彭

10、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11、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

12、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13、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14、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15、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眩晕》

关于医学的励志格言

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4、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5、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6、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7、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8、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9、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10、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程钟龄

1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12、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13、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褚澄《褚氏遗书》

14、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5、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

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

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王叔和《脉经序》

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李梃

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遗书》

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陈梦雷

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机《伤寒论原序》

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16、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脉经序》

18、药能活人,亦能,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20、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孙思邈经典语录

近闻著名老中医李可与世长辞,余悲伤之情难以言表。李可先生留下了经验语录36条,晚辈斗胆弄斧,择其要解析,一者缅怀李老在天,二者与同道共勉。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

1.、现在治肝炎,开始用清热解毒,一段时间后,各项指标都正常,过后又会反弹。因寒凉伤了病人阳气,将来康复起来更困难。什么是清热解毒?有热毒你才清解。医生要辨证,阴病用阳药,就算不好,也没有大错。

析:肝炎,中医叫黄疸,有阴黄阳黄之分,故李老要求辨证论治。阴黄用热药「茵陈术附汤」,阳黄用凉药「茵陈五苓散」。西医炎症不分寒热,但中医大夫可不要被「清热解毒」给左右了。因一旦久用寒凉攻伐,势必伤及阳气,身体机能恢复起来可就难了。

2、如出现大出血,有生命危险了,古人有个对付的方法:「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即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很快就完全止血了,病人就救活了。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析:李老进一步讲出现气随血脱的危重症候时,要着重补气当先。固气摄血,回阳救逆。

3、人的头部是阳气汇聚地方,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高血压为什么长时间治不好,就是因浊阴窃踞阳气的位置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和过去讲所谓「肝阳上亢」什么的,不是一回事。

析:中医教材一向讲高血压中医病机为「肝阳上亢」,平肝潜阳就能治好,结果和服西药一样,吃药就好停药就犯。显然是有问题的。而李老的「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谓是逆天之言。李老提示我们高血压病机有三:阳虚不升,浊阴不降,经络不通。

4、阳气是先天肾气、后天脾胃之气结合在一起的混元一气!很难分清哪个是中气哪个是先气。肾气又称元阳,命门真火,是生命的根基和原动力。阳气损伤的后果非常严重。他虽还没感到自己有病,但脸色一般苍白灰暗,不是非常红润。在各个机关、团体,特别是在饭店的工作人员,长期在那种环境下生活,很多小青年儿,他脸色非常不好看,但并没有发病。

析:李老一向重视扶阳,一个是后天脾阳,一个是先天肾阳。二者联系在一起很难区分开来。阳虚普遍存在于许多人群中。从面色是否红润就能诊断出,苍白灰暗的面色就是阳虚的面色。

养生语录经典短句

1、票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

2、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3、夫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

4、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5、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6、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7、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8、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9、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10、天无一岁不寒昌,人无一日不忧喜。

中医艾灸之29个语录

(1) 穷奢极欲,算来何益精神。

(2) 人有三宝精气神,善用三宝可长生。

(3) 乐之方至,乐而弗骄;患之将至,思而弗忧。

(4) 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老年人随时预防,当于快意处发猛省。

(5) 秋风秋雨秋渐凉,秋花秋树秋叶黄,秋水秋日秋意扬,秋耕秋收秋实藏,秋情秋语秋海棠,秋色秋波秋思长。祝福驱你心上秋,愿快乐永无忧。

(6)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和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7) 温暖且美好。

(8) 百岁之寿,益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

(9) 思想要乐观,性格要开朗。饮食要清淡,起居要有常。

(10) 寒风凉凉,夜也变长,轻声问候,是否繁忙?换季之时,注意健康;出门添衣,晚上加被;早起早睡,加强营养;喝口热汤,温暖无恙;一早一晚,小心着凉。天气冷了,愿你保持愉快的心情,幸福安康。

(11) 你有一万种功能,你可以征服世界,甚至改变人种,你没有健康,只能是空谈。

(12) 动脉硬化,并不可怕。既可预防,又可变化。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轻到重,从重到轻。从本治起,两条措施:快走慢跑,调控饮食。

(13) 春季少酸宜食甘,冬季宜苦不宜咸,夏季增辛宜减苦,秋来辛减略加酸。

(14) 健康是最好的天赋,知足为最大的财富,信任为最佳的品德。

(15) 富贵何欣欣,贫贱何戚戚,一为利所驱,至死不得息。

(16)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7) 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

(18) 电话不在乎长短,短信不在乎多少,问候只在我心中,祝福只在乎有没有,开心只在每一刻,快乐只愿和你分享。春天来了,愿你幸福天天。

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 方法 ,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中医艾灸有哪些经典语录呢?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关于中医艾灸29个语录吧。

29个中医艾灸语录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

 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的最好 总结 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语录李建军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