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说到佛法,通常有句话说:“佛法无边”,这句话并不是说佛有甚么法术,好像变魔术一般,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到。却是说佛的道理,浩如烟海,我们即使尽一生的精力,也难穷究到彻底。那么,这样多的佛法,当然不是在一两个钟头的时间,可以说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从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这一方面,提出几点来和诸位互相研究。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历史,各位大多数都知道,我想毋须多说了。释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和说法在人间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们人生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佛法是阐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觉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后,为了要使世界上还没有觉悟的人觉悟,便到处去演说佛法。当时佛所说的许多教法,经过后来弟子们编集,就成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在那么多的教典里面,它所诠说的道理,当然是很多很多,其间有四种道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也好,北传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认为它是最根本的。那么,这四种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么呢?它是:一、无常——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易的,没有一样不是刹那刹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变化无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过一般人心粗,没有觉察到这种刹那的变化罢了!中国有句话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就是说明世间是无常的。一般人心里,总有一种虚妄的执见,认为世间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贪求无厌,一切要占为己有。由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佛法揭示无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执。学佛的人,如果明白了这种无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虚幻不实!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二、苦——我们的心理上,有贪、嗔、痴、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上,有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我们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除此以外,我们内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风灾、水灾、兵灾、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实在苦难多了!苦,时时控制我们,威胁我们;苦,紧紧跟着我们,绑着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解脱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讨生活了。我平常最不喜欢谈苦,因为一谈到苦,不但眉头会皱,好像心里都苦起来。但是,现实的世间确实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谈。学佛的目的,便是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应该要先认识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决心,修习佛法,追求快乐,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门。三、空——空是甚么?空是缘起。世界上一切形形、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条件,缘、是生起事物的条件;因缘凑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缘离散,事物便易告消灭,消灭即是空。所以佛法说空,乃是缘起性空,并不是空无的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缘而生,离开了因缘便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说是空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离散,身体就不能存在,这就是空。其实,这四大离散的空,还是从浅显的意义说的;若深一层说,我们四大组成的身体,即是现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空;毋须等待四大离散时才空,因为四大的本身,当体即空。许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误解了这“四大皆空”的意义。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与不信佛的人为了某些事争执时,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学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还跟我们争甚么?”其实,四大皆空,不是专指学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体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对这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社会上许多无谓的争执,便可以大大的减少了。四、无我——我是甚么?中文“我”字,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着兵器的家伙,杀气腾腾,一望就知道不是个好惹的东西;所以一个我见重我执深的人,到处不受人欢迎。我,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要是问他:“你有一个我,我在那里?”他一定拍着自己的胸膛,或者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不是我是什么?”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合的,根本就没有我!普通人一般都认为生命体是我。根据佛法分析起来,我们的生命体,是由五蕴组织而成的。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蕴属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在这属于精神的四蕴里面,识蕴是精神的主体,而受、想、行三蕴是精神的附属。我们由这五蕴组成的生命体,只是因缘的合,并没有自体,不能常住,所以说是“无我”。佛教虽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讲理论的宗教,而是特别注重实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理论配合实践,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奉行佛法。中国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一位通达佛法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恰巧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整个大讲堂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禅师便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此间无大学士的坐处!”苏东坡是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他听了这句话,也用禅宗的话回答他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佛印禅师是一位解行相应学养很好的高僧,当下便笑着对苏东坡说:“老僧有个问题请教大学士,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要是回答不出,请你将玉带留在此间,永镇山门?”苏东坡听了很得意,他以为自己通达佛法,这一回是稳操胜卷了,便说:“好的!好的!请你问吧!”佛印禅师问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甚么为座?”这一下,把才华横溢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问得瞠目无以对!于是把皇帝赐给他的一条玉带解下来,留为纪念。这一件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千古佳话。佛教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道理,却是最根本的要义。接着下来,我要谈到人生的意义了。人生的解释,说的人各有不同,大约不出四种:一、生命,二、生活,三、生存,四、生死。前三种是连续的,因为生命是人生的延续,要延续人生的生命,必须要有适当的生活,而因有了适当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够生存;所以这生命、生活与生存,好像是三义一体的,而人生便是生命、生活与生存三者的总和。这里值得提出一谈的,是人生的生活问题,中国古人谈到人生的生活,常举出“食、色”两个字;现在的人谈生活,就说“衣、食、住、行”。不管是古人说“食色”也好,今人说“衣食”也好,“食”,应该要抱括两种,那就是物质的食和精神的食。物质的食是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使生命延续,使生命生存;精神的食是文化食粮,可以增进智识,能够使人生的生活上轨道,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乐,进而使生命升华。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讲究物质生活,对于后者的精神生活,却被忽略了。所以那种沉迷与物质生活的人生,终归是空洞的!从佛法的观点说,人生除了生活应该过得有意义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的问题;惟有这样,生存才有价值,生命才有归宿。生死,是一件大事,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里“大事因缘”,就是指生死大事。从这可见生死问题的重要!佛是觉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观察起来,我们人生被无明烦恼所迷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可怜!所以他慈悲心切,说法度生,其目的无非就是要唤醒沉迷在生死大梦中的众生。所以解脱生死,是大小乘学佛的人一致的要求。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谁在起惑造业?谁在轮回生死?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们要修心。不过说到修心离欲,有些人觉得那是自讨苦吃。他们说:“有好看的东西不看,有好听的声音不听,有芬芳的香不闻,有可口的味不吃,这是多么傻啊!”可是他不知道我们的心,好像野马一般,如果没有人去骑它,去管束它,让它随心所欲,乱跑乱闯,那是多么危险的呀!所以一般人不要修心,只求享受,等到大限一到,就会手忙脚乱了。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一连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体贴丈夫,时时跟着富翁,百依百顺,照顾富翁无微不至;可是富翁却嫌她不够漂亮,不要睬她。娶个二太太,虽然漂亮一点,但是还不够媚,起初富翁还有一点爱她,到了后来,便慢慢把她疏远了。再娶一位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干,这使富翁爱恋不舍了。但是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从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后,他把大、二、三太太都忘了,他买了很多化装品给四太太,用最香的肥皂给她洗身体,终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爱爱,相恋不离,大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慨!然而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与四太太过着甜蜜的生活中,渐近暮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胜慨叹!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医药失效。临终时,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爱的四太太呀!我虽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爱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离;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你跟我一道儿死去好吗?”四太太听了,花容失色道:“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年纪大了,应当要死,我年纪还轻,怎能跟你去呢?”说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开了。富翁叹一口气,没有办法,再叫三太太出来,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请三太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太听了发抖起来,连忙答道:“这怎么行?我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还可以嫁给别人,怎么跟你去?”说着赶快跑开。富翁又是叹一口气,再叫二太太出来,又把刚才的话,来跟二太太商量;二太太听了,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家里的事都要我管,我怎么可以丢了家庭事务跟你去呢?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又失望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平时不睬的大太来,无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来,这一回,富翁几乎声泪俱下了,道歉带恳求地向大太太说:“大太太!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我现在要死去,一个人多寂寞,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儿死去吗?”大太太一口就答应道:“嫁夫应该要随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么能单独活着,我决定跟你一起死去!”这出乎意料之外的话,富翁虽然听得很清楚,好像还不相信他自己的耳朵,他再问大太太:“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去死?大太太点点头;这时,富翁如梦初醒,很懊悔地对大太太道:”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爱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那知她们忘恩负义,到现在都离开了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看重你,你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我为什么不早对你好呢?“富翁说了之后,就和大太太拥抱一起死去了。这一则精彩的故事,是从前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们说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青,但美丽年青,对我们的将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爱的钱财,人死的时候,再多钱财也要让给别人用了。要照顾家庭的二太太,就是指那困难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人去世时,他最多在送殡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没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们的心,心常常跟着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去理睬它。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饶有意义,它警示我们人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决生活问题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问题。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乐的可能因无常变成坏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坏的苦的也可能因无常而变成好的乐的。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苟安现实,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缩,而应要努力去争取改进与摆脱。佛法说世间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佛法说人生是五蕴和合无我的,所以我们应该捐除我见,打破我执,积极为人群、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谋幸福。佛法是指导人生的,改进人生的,净化人生的,因此,尽管人生是苦难重重的,但是我们能够跟着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便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由生死达到解脱。所以,佛法与人生,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修习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标迈进
佛说万物皆空,那世界是空的,人还活着什么意义?
活着有很多意义是自己寻找的,爱你所爱的!
现在佛教把这个爱叫做慈悲,我们修行要修好,不容易,这方面下神,你要知道什么是好,有句广告词叫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你说这个有道理,这就属于菩萨道的一个层次!
人活着有意义不是我说了算,是你自己觉得有没有意义,你觉得没意义,给你很多钱你也未必快乐,你觉得有意义,那么不给你很多钱,你也可能比较快乐。
人生来不是来享福的,有这样的人,那是过去的修得的福报大,比如说释迦牟尼佛,你现在照顾家庭,这个挺有意义啊!每个父母都可能有一个想法,希望子女成才,其实呢,具体说来,他们是希望子女成为自己心目中美好的样子,其实他们不一定对,但是我们也应该孝顺,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人与人之间一个很基本的东西,叫做自利利他,父母有错,很正常,凡夫各有凡夫的毛病,我们可以接受就接受,不要去捅伤口,这就很愚蠢,所以包容理解,家庭和睦,就已经比较好了,这需要你能够修行忍辱。
人生的意义不是谁给你,你要自己去寻找这个意义,乔布斯觉得改变世界很有意义,他觉得他创造了苹果手机自己有成就感,我觉得人生好像也不是为了这个,每个人对于人生意义的设定不尽相同,你觉得有意义的,我可能觉得没意义,这个意义在客观而言,那就是公道自在人心,在个人而言,是你自己能否实现人生的一种超越,你自己觉得怎样才是你喜欢干的生活。
我见过一些没有生活目标的人,有的人说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是不是不行,我觉得不一定,他可能自己首先把自己看得太低,其实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人活着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是财物问题,你的吃住行,你得解决你一生的吃住行问题,你有了家庭,你有家庭责任,这是第一个必须问题,第二个必须问题就是你要皈依佛陀,要断恶修善,你要学佛成就,但是现在的人好像比较偏重前者,甚至有的人前者都想放弃,佛教所谓看破放下,不是教你把事业都给放弃了,那不等于找死吗!所谓放下是你的心要有一种释然,你的心要自在安详,不要跟着物质利益去造业。
我比较怕的一点就是有的人为了钱倾其所有去创业,结果败兴而归,欠了很多债,甚至有的人一辈子还不清这些债务,为了钱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也看到自己的能力,这个买卖我输的起不,输不起就不要赌,那是很危险。
我觉得一个人有财富主要还是福报,有这个福报,自然就好,大家不要沉迷于赚钱,那样会让自己变得比较世俗,同样的,学佛的人还是应该安分守己,还要修行布施,随分受持这个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角度谈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界是空的,却是众生共业成就的,之所以成为人也是因果的来的,不是偶然的。人虽然都知道万法皆空,财色名利当前的时候,谁能空的了呢?而正因为因果不空,人生就有了无限的可能。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在万法皆空中修德积善,深种善因,厚积善果,生命才能在轮转中不断向上,不断超越升华。
所谓的佛理与人生的意义有何关联呢?
这个藏传佛教阐述得最为系统,它用“瑕满人身”来表述了最有意义的人生。
“八无暇”是指八种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修行的情况,包括生在地狱、恶鬼、傍生道、长寿天、边地、佛不出、持邪见者、喑哑。暇满人身中的“暇”是指远离了八种无暇之处,包括非人中的四种、人中的四种。
“满”指“圆满”,指的是具足十种圆满的状态,包含五种自圆满、五种他圆满。
五种自圆满指的是转生人中、生在佛法兴盛的中土、诸根具足、对佛法有信心、业际无颠倒,五种他圆满指的是佛陀出世、佛已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具备了瑕满人生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何为佛人生是什么?
佛不自私是大理。佛不偏私是大意。佛不渡无缘者。自私不能传递光明,偏私不能汇聚火热,无缘是有缘!人生因我而存也因我而灭,我知他知否?相是空,但确有。佛证果而我还在,不因成佛我消失,我苦谁人救?佛理就是不讲理!人生就是无为而为,不为而为,一切都在理上,而不是在理下! 自性佛不是人生的意义,是自己的意义。人参不透佛的意义,是自性佛不能成我佛!
佛教中“人生有何意义”这个问题?!?
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从佛法来看,人生只是一堆因缘相续的、不断生起又灭去的精神及物质现象,人生唯一的意义就是解脱烦恼,脱离轮回。
一句佛语点透人生意义 佛经中关于人生的句子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普贤菩萨曾经讲过十六个字,对人间描述得非常好,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这一天已经过了,今天过了 一天,你的生命又减少一天,你们是不是更靠近棺材一 天了?不要自己骗自己,这是天理啊。“如少水鱼”, 就像一个鱼缸里少了水一样,水一天比一天少,鱼还在 里面生活。水越来越少,鱼还在鱼缸里,普贤菩萨说, “斯有何乐?”你有什么快乐呢?你自己知道水越来越 少,最后的结局就是水没了,你一定会干死的,你还有 什么快乐啊。你们自己想想,你们今天过了一天,不就 少了一天吗?你们应该懂这些人间的道理啊!
知道这些人生道理之后,要常生欢喜心。今天坐在 下面,还有师父管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我还能穿得漂 漂亮亮的,我还没有缺胳膊少腿的;今天我还能吃得下、 睡得着,我应该很满足了。过去看到很多女孩子,长得 蛮漂亮的,就是笑的时候用手把嘴巴遮住,原来是因为 她有一口黑牙,很难看。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没有好好 地照顾好自己啊。不要让自己不好的习性来伤害自己, 这是师父告诉你们的。
不管看到别人做善事,或者离苦得乐,你要看成是 自己开心的事情,不但要开心,而且要学会帮助别人, 这一切要随之顺之啊。师父从今天开始要求所有的弟子 们锻炼自己,看见别人开心,你们要从心里替别人开心, “哎呀,真好,他怎么现在这么好?真开心”。师父就 有这样的心,所以,尽量去帮助别人,随之顺之,就是 随缘去帮助别人,顺着这个缘分去帮助别人。
人生苦短,人生很渺小,我们为何要将宝贵的时间 用在无谓的烦恼当中去呢?烦恼之后,不就没了吗?为 什么还要去烦它呢?有什么好烦的?更何况这些烦恼本 是空中的云雾。师父告诉你们,烦恼是空中的云雾,今 天有,明天就没有,上午有,下午就没有了。很多烦恼, 当你烦的时候,它是真的有点恼人,但是烦过了,你就 不会气恼了。
所以,不是烦恼在影响着我们,而是我们去执著烦 恼。好好记着这句话,我放不下,我就执著在这个烦恼 里面了,对不对?家里吵架,两个人吵架,每个人执著 于自己的观点,如果没有把它处理好,会造成自己和别 人的烦恼,这也叫因果,道理就这么简单。
要懂得,我们人如果执著,烦恼会来找我们。一发 脾气的人马上烦恼就来了,一骂人的人脾气就来了,一 想不通,脾气就来了,来了之后又觉得后悔了,后悔自 己刚刚对老婆讲话的那个样子,接下来看都不敢看她了, 还装问,明天你还去干吗干吗的,这不是废话吗?找 什么话讲啊?早知如此,根本不应争吵。
要学会每当妄念生起,或者想了不该想的事情,或 者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就经常问自己,如果你在人间 只能活三个月,而且很快会死去,你还会无法控制你的 杂念和你的习性吗?听懂了吗?想想自己很快要死了, 如果地震中你死了呢?如果飞机失事,你走人了呢?你 还会有什么杂念?你还会说我一定要怎么样吗?我就是 这习惯?我就要这样?
师父讲给你们听,你们现在是学佛的人,如果你们 不学佛的话,你们这些孩子也是很麻烦的。你们有些女 孩子用惯了这个东西,我一定要用,半夜里商店关门了, 还一定要爸爸妈妈去买,这类事情你们过去没有过吗? 这些都是矛盾,这些都是麻烦啊,学会控制自己的习性 才能更好地修行。
人要停止妄念,视烦恼为过眼云烟。要把烦恼看成 跟云烟一样的,过一会儿就会散掉。要懂得,活着就是 要为死后做准备。这句话你们好好听,虽然不是太好听, 但是这是事实啊。你活着的时候就是为自己死后在做准 备,想想看,你活得能永久吗?所以,活着是一个预备 学习的过程。活着的时候要拼命学习,学佛学法,要拼 命地准备好,以后死了我要到哪里去,就是给你这么一 段短短的人生,让你准备考大学的,是否考得上就在于 你最后的考试当中,没有第二次机会,死后的去处才是 你真正要去的地方。你们一辈子都要记住啊,不要浪费 自己的时间,在哪里都是学佛,在哪里都是进步。
如果你是一个凡夫俗子,你就会执著眼前的事物对 自己的影响,“哦,这个事情对我有影响吗?不关我事”, 你就开心了;“这个事情对我有影响”,你就执著了。 对不对?人就是无法看透人间的本质,你看不透人间的 本质,你等到死亡临近的时候,你才开始恐慌啊。你们 现在看透了?看透了就不要怕死亡了。当死亡临近的时 候才开始好好地念经,一切晚矣,以后才学,有什么用? 咬咬牙,说放就放,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放得下,只是你 愿意不愿意放下。师父讲的这些人生的东西,你们一定 要好好地学。
我们人活在世界上,因为有累世的习性,就是过去 生中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再加上这辈子几十年的习惯, 怎么可能在人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在生命最后的时光 中完全消除业障呢?要完全消除可能吗?
很多人说,最后“一念阿弥陀佛”就上去了,问题 是你最后的时候能不能念?因为你在痛,有些人已经昏 迷了,你还有意识念“阿弥陀佛”吗?对不对?那个时 候没有用啊,想都想不起来了,痛得脑子里忘记这个, 又忘记那个,怎么想得起来念“阿弥陀佛”?这个“一 念”实际上就是你功课最后考试的成绩。那么为什么人 家能够最后一念“阿弥陀佛”就上去呢?因为人家一辈 子都在念啊,所以最后一念就上去了,是这个理论啊。 而不是说,你平时不念,到了死的时候一念就能够上去。 可那时你已经接氧气了,你的嘴巴都张不开了,你已经 昏迷了,你还能念“阿弥陀佛”吗?
师父告诉你们,菩萨一再给我们机会克服自己的毛 病,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要念经的原因,但我们没有把 机会抓住,还是在人间的六道当中轮回啊。你们说是不 是?过去有个小偷偷东西被警察抓起来了,痛哭流涕地 说不再偷了,后来又偷了,又被抓到,又不偷,后来又 偷,后来只要警察抓到他,先不让他讲话,直接把他先 关进去,因为他是惯偷,就这么简单。你们现在在人间 做坏事,做了一个坏事又轮回再做,做了一个坏事又轮 回又做,你们就是惯匪啊,你们就是不珍惜菩萨给你们 的每一次机会,道理就是这样的。不改正毛病,就会轮 回,要想改正,就要靠我们积极的力量和坚韧的毅力。
-----恭录;人生苦短,随顺随缘
1、但凡能够称之为结局的,就一定可以被称之为起点。
2、我问佛:人生为何那么多不如意?佛说:缘起缘落,缘生缘灭,万象皆为心造。不如意的不是人生,而是你的心。
3、不要把自己当做别人,也不要把别人当作自己,人生不同,各自修行。
4、静可化燥,和可化凶,善可制恶,慈可求吉。
5、不是世界选择了你,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