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你如何理解庄子《秋水》中蕴含的哲理?这些哲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品味人生 2024-07-28
导读《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

《秋水》一文意在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变化莫测的,庄子是借这篇文章来宣扬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这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虽有辩证的因素,但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是不可取的。而庄子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很少作抽象的概述或理论性的逻辑论证,喜欢用寓言来说明道理,寄哲理于形象之中,人们对寓言的理解往往超出庄子本身的写作意图。课文节选的是《秋水》全文的开头一段,作者本是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来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这一道理,但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寓言故事来看,带给我们的启迪却是多重的,如:

论述题:你如何理解庄子《秋水》中蕴含的哲理?这些哲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发?

①不要拘泥于一己之见而固步自封;

②要保持谦虚的美德,谦受益,满招损;

③人贵有自知之明;

④有比较才有鉴别;

⑤知耻而近乎勇;

⑥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⑦自大是由于无知;

⑧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⑩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庄子一则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庄子》,又名《南华经》,大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是由庄周及其后学所著。庄周,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者,世人尊称为庄子。

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越是有大智慧的人,越是心胸豁达,不拘小节;越是耍小聪明的人,越是挖空心思,斤斤计较。

越是符合大道的言论,越是气焰凌人,简单直接;越是拘于智巧的言论,越是_里_嗦,琐细无方。

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天地孕育万物的美德,四时循环有序的法则,万物荣枯的道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的故意做作。所以真正的圣人,通过效法天地的美德,而通达万事万物的道理。

三、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天垂象,见吉凶,要想了知天意,通过一些自然现象还可以有所觉察。但人心难测,想要彻底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比知晓天意还难。

四、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在茫茫宇宙、无尽时空之中,我们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就好比一匹小白马飞快地跑过一条路面的缝隙一样,只是刹那之间而已。

五、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秋水》

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是不无道理,因为每个人的学问见识、修养境界、思想觉悟不同。如果对他说超出认知能力以外的话,就相当于对牛弹琴,他不仅听不懂,甚至还会对你耻笑诽谤。

六、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不能因为一条狗善于叫唤,就认为它是一条好狗,应该看看它对主人是不是忠心;也不能认为一个人能说会道,就认为他是一个贤者,应该看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古人云: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还说明一个人的视野是被自己的能力限制的,理解不了别人的原因是自己水平不够。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翻译: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可以用芥草作船,而搁个杯子当船就会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鸟飞到九万里高空,风就在它的身下,然后方能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

寒蝉与小灰雀对此觉得很奇怪,它说:“我猛地起飞,力图到达榆树和檀树的树枝,有时飞不到,也就落在地上而已,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再而向南飞呢?”到近郊去的人,晚餐前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没饿,不需要干粮;

到百里之外去,晚上就要准备第二天的干粮;到千里之外去,就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粮食。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当然不懂得这些道理,小不点理解不了大块头,寿命短的理解不了寿命长的。

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庄周《庄子》《逍遥游》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圣人无名”,是全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从“尧让天下于许由”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从“惠子谓庄子曰”至结尾,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自得的生活旨趣。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小官漆园吏,但不久辞去。

楚威王聘他为相,遭拒绝,“终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认为万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短暂的环节。

继老子之后,庄子在《道德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开辟了另一条道学之路。庄子的思想,都记录在《庄子》一书中(也称《南华经》)。《庄子》一书,哲理深刻,想象奇特,文斐然,汪洋恣意,取得了很高的哲学成就和文学成就。《庄子》中有大量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庄子·至乐》一篇中,有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这个故事原文如下: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鲉,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节选《庄子·至乐》)。

释义:以前,有一只海鸟停留在鲁国的郊外,鲁王恭敬的将这只海鸟迎请到宗庙中,并客气的敬这只海鸟酒喝。鲁王还演奏美妙的音乐《九韶》,以丰盛的肉类作为海鸟的食物。海鸟于是头昏眼花,非常悲伤,不敢吃一片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后便死了。鲁王的这种行为,是用养自己的方法去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养鸟的方法,是将之放飞于山林,让它自由的在坛陆上游戏,在江海自由漂浮;它的食物是小鱼和泥鳅,随着自己的队列自由翱翔,从容自得的生活。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涵盖面积很大,往往具有多种寓意。上述的“鲁侯养鸟”的故事,最直接的,我们可以学到做事要掌握规律。鲁侯不知道海鸟的生活规律,胡乱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养鸟,结果很快把鸟养死了。如果再延伸一些,可以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的层面。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知不觉都会有一种“自我”的惯性,自己感觉好的东西,就认为是好的。本来是一片好心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分享给对方,可对方并不领情,反而显出不喜悦的色彩。这种事情,没有使对方乐意,自己也不高兴,可谓“双败”的结局。这种结局,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自我”惯性在作怪,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错误的认为别人也喜欢,而强加给别人。其二,完全不了解别人的生活模式,以己度人,造成交往的不愉快。譬如,一个喜欢吃肉的人,将自认为非常好的肉献给一个素食主义者,其结果的尴尬是可以想象的。

人与人的物质需求及精神状态,都有所区别。在交往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对方的生活模式,真正知道对方的所求,才能顺畅的交流。否则,将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他人,就会出现“鲁侯养鸟”那样的蠢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哲理有什么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