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术研究
瑞典学者Mats Alvesson与Kaj Sk?ldberge于2010年合作出版了《Reflexive Methodology: New Vista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台湾译本将书名译为《反身性方法论:质性研究的新视野》, 内地出版社译为《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第一位作者,Alvesson,是瑞典德隆大学(University of Lund)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属于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特别是质性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哲学方面国际知名的****, 也是领导力方面的著名学者。Alvesson在过去20几年里辛勤耕耘, 著述甚丰,除了在顶级期刊上不断有文献发表之外,还撰写或者编著十几本学术著作。他对后现代理论、话语分析、女权主义、批判性方法、诠释学等等都有深刻研究并出版过专门的文献对其进行探讨。 Alvesson是目前为数不多同时在方法论哲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极具极造诣的大师级学者。
关注这部《反身性方法论》源于彭长桂同学在年初来港时的大力推荐。真难为小彭费心,得知我对此书有兴趣,他特地跑到位于中环的商务书店给我买来一本。小彭和我都热衷于质性研究。 在今天量化分析方法独揽学术研究霸权、众人飞蛾扑火般投入科学主义新宗教怀抱的时代,小彭仍然坚持走质性研究道路,试图通过案例分析折射社会实际,其精神实在可嘉。小彭头脑灵活,阅读面十分宽广,属于那种任何书都读下去, 而且对新思想极为敏感,灵感恒生的横向思维学子。这两年,在他的推荐下,我倒是读了不少书。如果不是小彭推荐的话,我有可能与这部《反身性方法论》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后生可畏。
不过,书虽然有了,但是却一直放在我的案头,没有心思读。几次打开,不是因为分心的事情太多, 无法专心, 就是因为看到翻译的文字太艰辛,难以深入。总之, 就是读不进去。
《反身性方法论》是一本方法论的理论著作,书中涉及大量带有浓重的哲学色彩的词语和概念,可以用“艰深隐晦”四个字形容。读这种理论著作,需要有心情。所谓心情,一是要净化头脑中世俗纷纷的各种念头,静心;二是需要大块的时间,要有连贯地阅读, 避免零碎化;三是,对某些要点要反复阅读,做笔记,才能真正弄懂作者的意思。
趁着上月赴澳洲访学的机会,我特地挑上这本书带着,在旅行期间和空暇时,用心读了几遍,整本书都贴满标签, 读后自感收获颇丰。
“反身”,就是反思。反身性方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过去20多年才逐步成型。到目前为止, 不同的学者对这个词和相关的方法定义也有不同理解。总体上说,反身,或者反思,就是不断以批评的态度评价“知识”和生产以及处理知识方法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在处理研究资料时,严肃地关注不同类型的语言、社会、政治和理论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彼此纠结以及对研究结果诠释的影响, 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建立理论的框架,而不是去寻找所谓的“真理”。
两位作者在本书一开始,就指出,当下如果仍然将“定量”与“质性”研究方法的讨论局限在哪一种更科学或者哪一个更有利于理论构建的争论范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说,类似的话题已无可探究的深度。 社会研究领域的学术界人士心知肚明,即便是最严格的定量分析也难保得出“科学”的结论。那么,我们到底是继续钻牛角尖寻找更加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还是干脆换个角度接受质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另辟蹊径解决问题呢?
质性研究方法一向被人批评“不科学”。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这种研究方法依靠观察、访谈和对材料的诠释从新构建, 而这些活动均有可能对反映真实客观事实的“可信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产生重大影响。
的确,研究者在收集材料和处理素材的时候,个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以及周边环境等各种因素都会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造成影响。实际上,不仅被研究对象、研究者本人会因个人情感和主观认知的局限影响提供的材料以及对材料的处理,而且研究者在撰写报告研究时使用的语言也会对读者理解研究发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是因为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大多使用日常语言。即便使用某些专业单词,论文报告绝对不会像自然科学的数学公式一般抽象。所谓科学的一大原则就是使用单一和一致的专业名词,以避免由于对词汇理解不同导致的误解或者歧义。社会研究文献的读者也并非白板一块。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研究成果的理解未必绝对遵守严格的“科学”意义,而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经验加以诠释, 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传统的质性研究方法为了满足“可信度”和科学性的要求发展出很多具体的处理经验资料的方法。比如对访的文字进行编码、分类,取多个来源交叉比对资料内容,取开放问题、无结构或者半结构问卷,避免误导或者引导性问题, 以在经过处理的数据基础上获得的研究结论真正具有普遍的抽象意义。
Alvesson等两位作者指出,既然主观和客观因素存在在那里,我们不如换个视角理解它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我们不妨公开承认它们的存在,承认自己的情感, 承认被研究对象也是在某种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下塑造的主体。问题不在于个体的主观意识,也不在于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些号称“噪音”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对待以上这些噪音的传统方法是尽量将其排除在研究结论之外。这也是处理研究资料时惯用的方法。在案例研究中,特别强调多重资料来源,以检验陈述的真实性,并力求还原的本来面目从而发掘现象背后的“真相”。
而反身性方法却提出不同的主张:研究者不妨将这些因素本身就是研究材料的原始材料组成部分, 然后考虑如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构建理论。要做到这一点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按照“反身性方法”的程序,以严格谨慎地态度对研究资料进行精心的梳理和诠释,找出背后的影响因素。
可见,反身性方法不是拒绝“噪音”, 而是将各种因素看作研究资料的一部分加以分析。研究结论不再是所谓“科学”真相,而是将经过反身批判与重构的研究结果向读者敞开的,并基于此建立具有多重诠释意义的理论框架,促使读者自行决定该发现对构建理论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研究资料的处理要从过去那种寻找所谓“可信度”或者科学性的框框中跳出来,而转移到“知觉、认知、理论、语言、互文、政治与文化的环境的考量上”(台湾译本第9页,英文原版第6页)。
这不仅是一个大胆的提议, 而且是极其富有哲理深度的研究指南。
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桑德尔。 在他那著名的“正义”课程上, 桑德尔举例说明美国人对宗教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在认识上的转变。1960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休士顿发表了一场讲演。肯尼迪信仰天主教,而当时有选民担心肯尼迪一旦当选是否会将天主教信仰带入美国国策之中。针对选民的这种担忧,肯尼迪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只会考虑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理会外界宗教的压力。
46年后的2006年,美国民主党人为争取成为总统候选人发表讲演。这一回,他也面临宗教信仰问题。不过,没有回避,而是明确表示那种认为坚持政治法律之中不应该具有宗教成分的想法是不对的。
桑德尔对比的就职讲演与40多年前肯尼迪总统的就职讲演时指出, 肯尼迪在演说中向美国人民保证自己的宗教信仰不会影响作为的执政理念和行政决策; 而奥巴曼呢?恰恰相反,他却严肃地告诉美国人民, 美国本身就是一个深具宗教情结的国家。既然如此,美国人民为什么不应该大胆地承认自己的宗教信仰呢?美国人民应该以自己信仰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作为行动纲领感到自豪, 而不是试图排斥宗教的影响。当然,的这种做法应该注意如何平衡与其他价值体系和信仰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其他群体的利益, 因为宗教不仅是可以引起共鸣的语言来源,而且某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发挥宗教提供的那种道德提升。
桑德尔教授以这个事例说明社会对宗教与政治关系认识的转变。 40多年前,人们普遍相信认为国家的执政者应该将宗教信仰与国家治理分开处理。40多年后,人们认识到宗教可以解决很多重大问题。特别地, 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是:国家执政者和社会成员的信仰往往都是宗教的产物。显然,一名信仰来自某种宗教的人是不可能在行动中完全不顾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道德“空白”者。
以上这个事例对我们认识研究者、研究对象和使用研究成果的读者等等个体自身的主观意识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意义。既然没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作为一个实质意义上抽象的“人”,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情感,而且都生活在某种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和文化体系内,个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得出的结论以及取的行为如何能够做到完全“科学”和理性呢? 刻意追求所谓研究结果的“科学化”无疑在设以上这些参与到研究的个体都有可能脱离现实生活、抽象出完全“空白”的人。 这种设真实吗?或者说,这种设符合科学精神吗?批判性研究方法更进一步质疑:即便是纯自然科学的理论,难道也没有某种意识形态或者哲理信仰的影响吗?
依此道理,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管理研究中方法论面对的争议吗? 过去半个世纪,是科学主义取得霸权的时代。出现这种倾向一点儿也不奇怪。这是现代化理性扩张导致的必然结果。在理性的设下, 科学主义极力排除个人主观意识和情感对研究对象与研究过程和研究资料的影响,因为,这些因素都是不“科学”的,会影响结论的科学性, 是研究材料中的“噪音”。
追求科学当然没错。特别是学术研究,对材料来源地考证和交叉取证,必须遵循一系列标准程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方法, 特别是具体的操作技术,都必须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和程序。
质性研究方法面对的挑战是:来自同一来源的经验资料很有可能不一致。 比如,同一个人在讲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内容可能因听众不同而变化,而且也会由于时间不同而出现差异。在访谈中, 以上情况经常发生。传统观点认为,如果按照严格的科学要求,研究者必须扩大证据来源, 交叉验证。如果无法获得“真相”的证据, 这样的材料宁可不用。
如果我们重新理解科学本身的含义, 我们也许发现可以有其他方法处理上述资料。真正的科学,不是主观臆测,而是以坚实的观察和事实为依据并在观察到的变量之间建立一系列设, 而这一系列设关系应该是合乎逻辑、能够被他人重复验证的。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不同。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在于人是自身意识的产物。因此,社会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本应该也不同。最明显的例子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具有排它性,即一旦一个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某种自然现象,就会替代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的其他理论。这就是科恩说所的“规范替代”。 而这一定理在社会现象领域并不适用。对一种社会现象,可以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而且每一种都有其特有的视角价值。
可见,在研究社会现象的时候,真正科学的态度是认识到现实的多样性,从而考虑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创造性地解释社会现象, 才能繁荣社会研究。在定量分析方法日趋垄断社会研究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其它可以创造理论的方法,比如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比如历史的研究, 比如语言的研究,等等。有些方法可以通过科学理性,保证结论的普遍意义。而对某些现象来说,例如历史的解释,多某一现象的出自多人不同的诠释,也许只有事实存在,而无“真理”。 甚至理论本身,难道不是语言的产物?
当一个人面对6只给出不同时间的座钟时,传统的“科学主义”认为只有一个准确的时间,即真相。研究者的责任是从这6个不同的钟表中找出正确的时间。
反身性方法却认为,这6个不同时间也许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要找出的不是那个“真相”时间,而是为什么不同的钟表会给出不同的时间, 这些不同时间背后的含义为何?各个钟表之间的差异对我们理解时间以及不同形态下时间的含义有何贡献?
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真相”,留下的只是个体有选择保留在记忆中的“事实”或者想象而已。
读者如果看过日本**大师黑泽明的作品《罗门生》, 自然不难体会有些时候根本就没有所谓真相。存在的只是对现象的诠释而已,而且因人而异。
可见,社会研究结论的价值未必是提供所谓“真相”,而是为人们提供解释和理解社会现象的不同视角。而只有允许这种丰富存在的多样化视角,人们才能真正地理解社会,理解自身。只有允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共存,才会使社会研究更加丰富多彩。
这本书内容丰富。我在这里只是简要地摘引两位作者提出的衡量高质量研究的5个标准。 其英文原文(原著第276页)如下:
1.Empirical arguments and credibility (经验论据与可靠性)
2.An open attitude to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the interpretative dimension to social phenomena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维度的极端重要性持开放态度)
3.Critical reflection regarding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contexts of, and issues in, research (对研究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语境以及研究中的问题作批判性的反思)
4.An awareness of the ambiguity of language and its limited capacity to convey knowledge of a purely empirical reality and awareness about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ways of dealing with this issue (对语言的含糊性以及在传达关于纯粹经验是在的知识时的有限能力的自觉,以及对于处理这一问题(表征—权威问题)的方式的修辞本质的自觉)
5.Theory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mentioned issues (建立在所提到的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理论发展)
(注:译文来自陈仁仁译本《质性研究的理论视角:一种反身性的方法论》, 第316页)
虽然两位作者提出这些建议时指明是针对质性研究方法而言, 我仍然认为这些标准普遍适用于所有的管理研究。
对于如何使用反身性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这本书着墨不多。大概,具体实践还需要社会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
2018年,该陪孩子阅读哪些高质量英语绘本?
1、误会:
早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一只狗,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它照顾孩子。他到了别的乡村,因遇大雪,当日不能回来。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注: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体谅对方,反省自己,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像。
2、钉子: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注: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3、且慢下手?
大多数的同仁都很兴奋,因为单位里调来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专门被派来整顿业务;可是日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彬彬有礼进办公室,便躲在里面难得出门,那些本来紧张得要死的坏份子,现在反而更猖獗了。
“他那里是个能人嘛!根本是个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个月过去,就在真正努力为新主管感到失望时,新主管却发威了--坏份子一律开革,能人则获得晋升。下手之快,断事之准,与四月表现保守的他,简直像是全然换个人。
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之后致词:“相信大家对我新到任期间的表现,和后来的大刀阔斧,一定感到不解,现在听我说个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着大院的房子,他一搬进去,就将那院子全面整顿,杂草树一律清除,改种自己新买的花卉,某日原先的屋主往访,进门大吃一惊的问:“那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这位朋友才发现,他竟然把牡丹当草给铲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子更是杂乱,他却是按兵不动,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里开了繁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夏天里成了锦蔟;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它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而大力铲除,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这儿,主管举起杯来:“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如果这办公室是个花园,你们就都是其间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头开花结果,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才认得出啊!
4、宽大:
这是一个甫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撼,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l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故事中的父母就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
然而感谢上帝,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愿意接纳我们。今晚在你入睡之前,向上帝祷告请?赐给你力量去接纳他人,不论他们是怎么样的人;请?帮助我们了解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种神奇的东西称为“友情”,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如何发生何时发生,但你却知道它总会带给我们特殊的礼物。
你也会了解友情是上帝给我们最珍贵的赠与!朋友就像是稀奇的宝物。他们带来欢笑,激励我们成功。他们倾听我们内心的话,与我们分享每一句赞美。他们的心房永远为我们而敞开。现在就告诉你的朋友你有多在乎他们。
试想:朋友,您一路看下来之后;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吧。那么,在对别人有所决定与判断之前,首先,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然后,请考虑您是否一定要钉下这个“钉子”,如果可以的话,请“且慢下手”。
因为,当您对别人“宽大”之时,即是对您自己宽大。
———————————————————————————————
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无独有偶,有位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上课时时常低着头画些什么,有一天他走过去拿起学生的画,发现画中的人物正是呲牙咧嘴的自己。老师没有发火,只是憨憨地笑道,要学生课后再加工画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学生上课时再没有画画,各门课都学得不错,后来他成为颇有造诣的家。通过上面的例子,设想一下除去其它因素,归集到一点:主人公
后来有所作为,与当初长老、老师的宽容不无关系,可以说是宽容唤起的潜意识,纠正了他们人生之舵。
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那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反之,长老若搬去椅子对小和尚“杀一儆百”也没什么说不过的,小和尚可能从此收敛但绝不会真正反省也就没以后的故事。同样,老师对学生的恶作剧通常是雷霆继而是批评,但也因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难取得“不通常”的效果。其实这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即管理,所谓管理说到底就是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真正上档次的管理是一门艺术。
高质量的人生哲理文案
Hello,亲爱的小朋友们,爸爸妈妈们,新的一年有没有制定亲子阅读呢?读什么样的英语绘本,对孩子的启蒙才最有帮助呢?新的一年,我们迎来了优选书单第三期,跟着这份来自美国权威学区的书单,每天十分钟,读高质量的绘本,让亲子阅读更高效!
往期回顾
第一期:紧跟美国最棒学区,英语绘本同步读!(附书单)
第二期:美国权威学区推荐的书单第二弹!为了娃,一定得看!
我们推荐的所有书籍在亚马逊上都可以购买,欢迎在评论区发表“观后感”哟!每期9本,一定有能让你心动并为之行动的!
我们推荐的“优选书单”由美国权威学区组织Shelby County Schools(SCS)提供!
作为父母,总想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知识、懂得各种道理,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这时,我们可以看看绘本,用有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告诉孩子。在这次的书单推荐中,我们让孩子认识数字、图形、颜色、字母、乘法、测量......从简单到复杂的进阶形式丰富孩子的认知,同时绘本中还涵盖自然科学中的植物种植,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我们在绘本中拓展孩子的想象,打开孩子的情感之窗。
接下来就开始我们愉快的阅读之旅吧!
1、Madeline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2- 5岁
内容简介
大家都爱玛德琳,一个永远的疯丫头、野丫头!玛德琳敢抓老鼠,敢冲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老虎伸舌头,敢伸开胳膊像走平衡木一样地走过桥沿儿,敢生阑尾炎?但玛德琳绝对不是一个叛逆的女孩儿,她只不过是什么都不怕、淘气、充满了活力而已。60多年来,这个人小胆大、一头火红头发的巴黎小女孩儿的经典形象历久不衰,直到现在还受到大家喜爱。
作者简介
Ludwig Bemelmans,路德维格贝梅尔曼斯,奥地利作家。他以毛笔勾画的墨色线条作为这本书图画中的一大特色,使看似随意的墨线,在作者精湛的技艺下,起到了描画物体、填充空白及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淡淡的鹅**背景,浓淡交错的墨色线条,将玛德琳生活的寄宿学校描画的如老**画面般诗情画意。作者还用彩绘展现了巴黎古老建筑的风貌,让读者感受到巴黎的独特魅力。
2、Ten Little Fish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3- 5岁
内容简介
海中有一群小鱼沿着美丽的海洋礁石游来游去的时候,各自因为不同的原因一个个地离开了。会去做什么?再来一个,就等于两个!不久,他成为了父亲,成为了母亲——有了十个孩子。押韵的文字帮助读者从一到十,再回来,每一个插图都有一个水下游乐场的颜色和深度。
作者简介
唐伍德和奥黛丽乐于为孩子创作绘本,奥黛丽成长于一个艺术家家庭,是第四代艺术家。唐和奥黛丽在16年创作了他们的第一本画册。自那以后,他们就合作了几本获奖的图画书,其中包括《卡迪克特》(Caldecott)的《荣誉》(the Caldecott Honor book),《浴盆里的国王比德古德》(King Bidgood's in the浴缸)。
3、Planting a Rainbow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2- 3岁
内容简介
绘本讲述了一个母亲和孩子在家庭花园里种下了彩虹。通过大胆和丰富的绘画展现了家庭种植的乐趣,鳞茎、和幼苗,慢慢长成五彩缤纷的花朵,它们被摘并带回家。明年,彩虹还会再次开放。孩子们通过绘本愉快的解每种花卉种类对彩虹效应的贡献,懂得了如何种植苗木,和幼苗,并培育他们的成长。
作者简介
Lois Ehlert,洛伊丝艾勒特,美国著名图画书作家,1934年出生于一个手工爱好者之家。她被称为色彩大师,风格独树一帜,擅长创作大胆的拼贴图画书。她不断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和能量,总能挖掘平常事物中的无限惊喜,彩纸、树叶、布条,甚至废旧物品,到她手中都成了拼贴的素材。因此,她的作品往往颜色鲜艳,并体现出大自然的神奇。
她出版了多本优秀的图画书,其中,《神奇变变变动物园》获1990年凯迪克银奖。2003年,美国密尔沃基艺术博物馆以“洛伊丝艾勒特的手工书——艺术的儿童书籍”为主题展出了她的作品。
4、Fish Eyes: A Book You Can Count On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3- 6岁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色彩认知绘本:缤纷的色彩,激发孩子的色彩认知;充满创意且简单易做的撕纸拼贴画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跟随作者创作属于自己的拼贴作品。简单有韵律的文字、计数的累加、色彩饱满浓烈的图画,强烈的色彩和个性鲜明的形式,“1条绿色的鱼加上我,等于2;2条跳跳鱼加上我等于3;3条笑眯眯的鱼加上我,等于4?”有趣且富有韵律的语言,让孩子在歌谣中认识数字,轻松接触基础的累加计数。
小朋友,准备好了吗?穿上鱼鳞做的衣裳,长出鱼鳍和尾巴,跳到水里来吧,让我们去奇妙的海底世界探险。这本书是露易丝艾勒特为我们描绘的鱼儿世界。我们来跟这些色彩绚丽的小鱼一起数数,一定非常快乐!看仔细哦,你会发现一条特别可爱的小鱼,它会带着你,一边数数,一边学做最简单的加法。吸口气,跳到水里来吧!祝你一路数得愉快!
作者简介
同上。
5、Color Zoo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4- 8岁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Color Zoo 《色彩动物园》,绘本将把你带到充满色彩形态各异的世界中去,一共十六种颜色和九组形状变化,变换出九种不同的动物:由狮子变山羊、牛变猴子、老虎变狮子...9只动物,9种形状,15种颜色,看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神奇转化,创意十足。文章内容简单,但是颜色鲜艳、造型别致,让人联想丰富,小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自由搭配,深受宝贝喜爱。获得凯迪克奖获奖作品!
作者简介
同上。
6、Is it Red? Is it Yellow? Is it Blue?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2- 5岁
内容简介
你看到什么颜色?红色的吗?**的?孩子们可以随着绘本探索色彩、大小、形状和与照片而成长。这本书打开了我们的眼睛,看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Tana Hoban's ,知名摄影师和**制作人,曾荣获多项金牌。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绘本作家,她为孩子们写绘本以其丰富的色彩和对生活的发现,颇受孩子欢迎。
7、26 Letters and 99 Cents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4- 8岁
内容简介
从绘画中学习字母表中的26个字母,学会数数,从1数到99,并且明白有不止一种方法可以赚到25美分的硬币。这是一本创新书,无论你从哪一头开始,正面开始学习字母表,反面开始是硬币的组合数从1到99,是不是很神奇?
作者简介
同上。
8、Inch by Inch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3- 7岁
内容简介
一条身体很小、一点力气都没有的小小一寸虫,它有很多敌人,像鸟儿,只要一个不小心,就会被鸟儿吃掉。当点心!可是一寸虫每次遇到危险时,总是能化险为夷,因为它知道自己有一个很得意的用处,它会用自己的身体量东西,所以遇到了危险,它就用这个长处来帮敌人量身体、量尾巴、量脚?转移敌人的注意力。
但是有一天,一寸虫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有一只夜莺竟然要一寸虫量量它的歌到底有多长。歌要怎么量呀?如果它量不出来,就要被吃掉了。一寸虫该怎么办呢?别紧张,一寸虫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很棒的方法,它还是用身体一寸一寸地量,最后?
在人类的世界中,我们随时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很多事情并不是靠强壮的身体或力气大就可以解决的,而动动脑、用智慧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那些外表看似强大的力量来得更有力!就像一寸虫一样,它脆弱得不堪一击,但它化解危机、解救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关身体大小,也无关力气大小,而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善用智慧。
父母最舍不得告诉孩子的,就是这个世界的险恶,然而,这的确是真切存在的,一寸虫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同时这是一个对孩子们成长很有意义的故事。透过这本书,孩子们可以了解到智慧的力量竟然这么大!
作者简介
Leo Lionni,是美国儿童文学家、画家,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和“色彩魔术师”。他的代表作有《一寸虫》《小墨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这些作品都曾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他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
9、Each Orange Had Eight Slices: A Counting Book
内容预览
读者对象
4- 8岁
内容简介
一个橘子里面有八瓣果肉,每瓣果肉里有两粒,那这个橘子里一共有多少粒呢?跟着有趣的图画,一起来学习加法,乘法!家长们可以引申到生活中更多物品,例如:一条鱼有四个鱼鳍,每个鱼鳍上有一个花斑。现在一共有八个花斑,那一共有几条鱼呢?用书中同样的示例方法,帮助孩子们学会无处不在的数学科学!
这本书适用于初阶数学启蒙,用平日里常见的物什诠释了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加强了直观的数学现象。从简单到有一定难度,绘图生动明晰,文字活泼亲切。激发小读者的数学思维,一页一页的翻过书页,汲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作者简介
Paul Giganti Jr,研究数学的儿童插画作家,善于在运用绘画和故事授孩子数学知识,生动语言和丰富的色彩深受孩子欢迎。
以上就是本期优选书单,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分享,欢迎关注我们的头条号,我们下期再见!
往期回顾
第一期:紧跟美国最棒学区,英语绘本同步读!(附书单)
第二期:美国权威学区推荐的书单第二弹!为了娃,一定得看!
1.有些事情不是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五十块的人民币设计的再好看,也没有1百块的讨人喜欢。
2.别总由于迁就别人就委屈自己,这世界没几个人值得你总弯腰。弯腰的时间久了,只会让人习惯于你的低姿态,你的不重要。
3.瞧不上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便是闭嘴不提,而不是用恶毒的词语贬损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存在感。前者让你节约更多时间去发觉更好的东西,后者只会让你和令自己不爽的事物“狗咬狗”再打一架。
4.属于自己的,永远都在,即使远在天边;不属于自己的,就算紧紧握在手里,只会弄痛自己。尽力而为,知足常乐,才是人间正道。
5.心情不好就少听悲伤的歌,饿了就自己找吃的,怕黑就打灯,想要的就自己挣钱去买,即便生活给了你百般阻挠,也没必要用矫情放大自己的不容易。
6.人这一辈子,能认识很多人,但是真正对你好的人,屈指可数。那些口口声声说在乎你的人,却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不见踪影,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翻脸无情。
7.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才使人成熟起来。
8.该放下的就放下,该看淡的就看淡。对于那些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困扰,要学会放下,一切交给时间。也许你眼前认为的麻烦事,过后也就不值一提。
9.我们要学会经营自己的生活,不是天天混日子,也不是天天熬日子,而是天天享受日子。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
10.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10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懊悔。
11.在人之初,别拿人当幼欺;在人之暮,别拿人当弱辱;在人之前,别拿己当众扬;在人之后,别拿人当猴谤;在人之上,别拿人不当人;在人之下,别拿己不当人。
12.我们控制不了风,控制不了雨,控制不了这个世界的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提升自己。请切记:除了你自己,这个世界是没有人可以终身依靠的。
13.不是每个相遇的人,都会天长地久;不是每份动心的情,都能相守白头。唱过的歌,只能在心底保留;离开的人,只能在回忆中聚首。
14.不要因为错过的事情而耿耿于怀,也不要因为过错而郁郁寡欢,人生本来短暂,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过去的事情上。
15.看碌碌尘世,有那么多撼天动地的事,到最后也不过天地苍茫中的几粒微尘,经历过的所有劫难和困顿,当年老时,再回首,不过那么简单。生死,爱欲,不过零星的琐事。
16.低质量的勤奋,不过是营造一个‘我很努力’的幻觉。勤奋不是马不停蹄,而是有效利用手头的时间;努力不是一味埋头苦干,而是用智慧解决问题。
17.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18.人生是一场追求,也是一场领悟。所有的状态都是干出来的,而不是你苦苦等出来的。深一脚,浅一脚,痛一回,哭一回,欢喜在路上,悲伤在路上。眼光不到,容易走弯路;理智丧失,容易走绝路。
19.改变,永远不嫌晚。无论你是几岁,也无论你目前所处的境况有多糟,只要立定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人生随时都有翻盘的可能性。
20.一个成大事的人,不能处处计较别人,消耗自已的时间去和人家争论,不但有损自己的性情,且会失去自己的自制力。
21.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人生的智慧不在于善于观察,而在于善于辨别;人生的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人生的成败不在环境的优劣,而在于你是否选对了自己的位置。
22.伤一个人,一伤就是一生;别一个人,一别就是永生。不要轻易伤害对你真心的人,伤了就再也无法复原;不要轻易离开对你真情的人,离了就再也无法见到。
23.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我们的生命里,藏着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那些奋笔疾书的夜晚,那些煮茶读书的日子,串联起来,才换来我们现在丰盛的人生状态。
24.经常抱怨.觉得生活与自己处处为敌的人,多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其实,你给生活希望,生活才能给你风景;你风声鹤唳,生活也只好还你四面楚歌。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暂时的逆境,才会迎来柳暗花明的时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