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素书?

品味人生 2024-08-23
导读1.《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此书传授天人之道。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素书》是黄石公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1.《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此书传授天人之道。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什么是素书?

2. 《素书》是黄石公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一 、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

二、 阐明了用人原则。

三、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

四、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

五、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

六、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

3.图书介绍

书名:《素书》(典藏版)

作者:黄石公 著

书号:87514601206

出版时间:2011年7月

定价:22.00元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页码:264页

素书为什么一般人不能学?

回答: 内容简介 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的《素书》原文并不长,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此书就是《素书》。《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作者简介黄石公,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著有《素书》、《三略》等书。旧史相传,黄石公写成此书后,四处寻找可传授之人,见到张良后认为其才可造。所以将书传给了张良,并说“读是则为王者师”。果然。张良只不过用了书中十分之一、二的智慧就帮助刘邦成就了大事业,官封留侯。但张良一生也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传播此书,故而死后随葬墓中。又过了五百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候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不许将此书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从此《素书》流传人间。目录一、前言二、《素书》原序(宋,张商英)三、《素书》白文原始章第一正道章第二求人之志章第三本德宗道章第四遵义章第五安礼章第、《素书》释评原始章正道章求人之志章本德宗道章遵义章安礼章附录一、黄石公传(明)附录二、黄石公素书考(宋,张商英辑)附录三、《四库全书.素书提要》前言世界上有没有这样一部书:普通人读了之后,就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回答是:有!那就是《素书》。汉代的张良(字子房),原本是个只知快意恩仇的江湖人士,公元前218年,他组织一伙人在博浪沙(河南郑州东北)寻机刺杀秦始皇,但没有能成功,被迫亡命天涯。从这件事可以看得出,此时的张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并非是一个干大事业的人物。然而,正当张良浪迹到下邳的时候,他意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就是黄石公。这位老人故意将鞋抛在桥下,让张良捡鞋又穿鞋,最后认定“孺子可教矣”,遂将一卷书传给了他,并告诉他:“读书则为王者师矣。”此书就是《素书》。《素书》彻底改变了张良,使他从一介有勇无谋的莽夫,变成了一个足智多谋的王者之师。他帮助汉高祖刘邦开创了大汉王朝,化解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的危难之局,在楚汉相争的复杂局面里,总能化险为夷。更为可贵的是,他凭借《素书》中的智慧,在功成名就之后,巧妙地跳出了权力之争的旋涡,洒脱安逸地安度了自己的晚年。难怪刘邦曾经评价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素书》原文并不长,仅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有点类似于后世的“语录”。但就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语言高度精炼,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书中对人性的把握十分精准,对事物变化的规律观察入微,对人生谋略的指点恰到好处,读此书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本书的作者名“黄石公”,这是一位精通道家学说的大隐士,是一位大智者,除此书外,还著有《三略》一书,号称中国三大兵书之一。中国有隐而不仕的传统,这些人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人物。然而,每当社会出现大乱荡之时,他们就会以特殊的方式参与进来,创造出辉煌的事业。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鬼谷子先生,他派出了五个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就把天下诸侯玩得团团转,最后还是用了张仪的策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还有隋唐之际的文中子王通,他以儒佛道三家通才的学养,讲学河汾,培训了一批开创盛唐的文臣武将,魏征、李靖、房玄龄等人都是他的学生。黄公石也是这样一位人物。眼看秦末大乱,他将张良作为自己的传人,通过张良来达到秦兴汉的大业,而自己深藏不露躲在幕后,逍遥自在,典型的隐士风格。老子曾说“大象无形”、“大言稀声”,黄公石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我们今天有幸能目睹这本人生谋略的奇书,还要感谢一个盗墓人。张良死后,这部书与他一同下葬,从此在人间消失了500多年。西晋时天下大乱,有人盗掘汉留侯张良之墓,在头下的玉枕中发现了此书。书上有条类似咒语的秘戒:“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如果有合适人而不传者,也必定要受其殃祸。”从此,素书流传于世,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之纳入其中。“素”的本意是指一种纯白色的绢,这里形容纯洁、干净、朴素、简单的做人道理。书中认为,人生尽管有跌宕起伏、成败荣辱,但做人的道理并不复杂,只有五个字:道、德、仁、义、礼。不管任何人,成败之际,全在对这五个字的把握上。所以《素书》说:“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素书》的校勘,是以《百子全书》为底本,参照《四库全书》并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点评。由于《素书》的文字并不深奥,所以本次重点放在“释评”上,文中参考了台湾南怀瑾先生《历史的经验》的一些事例,对原文进行补充和说明。

素书怎么样

素书一般人不能学是因为内容博大精神。

因为《素书》言语虽少,确实包含广阔,道家,儒家,以及其他各家的各种思想都包含其中,想要全面理解的话,没有广阔的学识和深厚的底蕴确实难以学会学懂。不过普通人的话,得其一两个要点还是没有问题的,结合生活细细思索,还是能从书里学到一些东西的,但是想要全面悟透难度很大。

《素书》内容:

《素书》,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全书一百三十二句,共六章: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和安礼。

《素书》节选: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已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名人语录经典名句(精选80句)

这本道家书籍,虽然不入流,读起来却很上瘾,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素书》作者黄石公,战国末期的大智者,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其弟子张良曾以谷城山道路旁边的一块黄石头,拿回家供奉起来以纪念恩师,故后人称此公为黄石公。

全书共六章,每章每句,句句经典,其结晶不亚于《论语》,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张良凭借《素书》也辅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

《素书》的博大精深,值得去细读、精读,从个人到国家,从修身到管理,从家庭到社会,字字珠玑,暗藏天理,包罗万象,不仅包含治国安邦的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可谓句句箴言,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很值得有识之士、有志之士一读。

素书是谁写的,素书是什么?

1、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

2、一言之美,贵于千金。——葛洪

3、我习于冷,志于成冰。——木心

4、时间是真理的挚友。——科尔顿

5、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

6、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村上春树

7、要有梦想,即使遥远。——杨志华

8、朋友是生活中的阳光。——挪易卜生

9、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

10、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别林斯基

11、只是通往死亡的一次旅行。——塞内加

12、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13、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1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15、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素书·安礼》

16、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坤

17、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柏拉图

18、没有目标,哪来的劲头?——车尔尼雪夫欺基

1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20、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萧绎

21、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

22、人不能把什么都设计好了才上路。——张若玫

2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职。——李纲

24、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25、忍耐是对一切困难的最好治疗。——普拉图斯

2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27、思念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28、我必须承认,照顾勇敢的人。——达尔文

29、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30、欢乐就是健康,忧郁就是病魔。——哈利伯顿

3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32、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狱中上梁王书》

33、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罗丹

34、信任生活!它比演说家和书本教得好。——歌德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36、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37、日累月积见功勋,山穷水尽惜寸阴。——华罗庚

38、时间像弹簧,可以缩短也可以拉长。——柬埔寨

39、最美好的人生途径就是创造价值。——池田大作

4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1、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列宁

4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

4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44、所有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4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正确。——培根

46、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吴玉章

47、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48、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金斯莱

49、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列夫·托尔斯泰

50、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51、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马云

52、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53、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切都会变得得心应手。——

54、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

55、逆境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尽管不能使人变得富有。——托夫勒

56、人并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托尔斯泰

57、我的生活原则是把工作变成乐趣,把乐趣变成工作。——艾伯乐

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9、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福特

60、为了争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伏契克

61、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可以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生

62、爱情的意义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

63、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创造,而且应该绝对排除虚伪和坏事。——契诃夫

64、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65、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66、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培根

67、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爱因斯坦

68、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达尔文

69、真理的发见,或道德责任的完成,都引起我们的欢欣,使我们整个生命震颤。——克罗齐

70、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培根

71、认为大众可以被愚弄牵着鼻子走的人,就是低估社会大众;当然,他在广告圈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李奥贝纳

72、青春,这是无法挽回的。美丽,优美的灵魂像影子一般来了就去,然而这两个东西是火焰也是风暴啊。——德莱塞

73、在科学上方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期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74、最纯洁的信仰是对于高尚理想的信仰;他是超越个人的祸福观念的。生前的利害不足萦其心,生后的赏罚也不在其念。——罗家伦

75、机会是极难得的,但他具备三大成功的条件,那就是:像鹿一般会跑的腿,逛马路的闲工夫,和犹太人那样的耐性。——巴尔扎克

76、进步不是一条笔直的过程,而是螺旋形的路径,时而前进,时而折回,停滞后又前进,有失有得,有付出也有收获。——奥古斯汀

77、当世界上让我们看不顺眼的人越来越多,让我们看不顺眼的事越来越多,也许是因为自己越来越固执,心智也开始闭塞了。——杨宗润

78、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我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我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李政道

79、命运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东西。虽人各有志,往往在实现理想时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反而会使自己走向与志趣相反的路,而一举成功。我想我就是这样。——松下幸之助

80、趁年轻时去寻求知识,这样可以弥补年老带来的损失。智慧是老年人的精神养料,所以我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这样我们就不会在年轻的时候空虚。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关于诚信的名言语录:神莫神于至诚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以守信约。

扩展资料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1、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2、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

3、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4、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

5、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

6、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

素书的黄石公《素书》

 

  篇一:关于诚信的名言语录

 诚者无妄。

 宋代教育家程颢、程颐

 神莫神于至诚。诚信名言

 宋·张商英《素书》没有比完美的真诚更神圣的了。

 北宋大臣张商英《素书》

 祸莫大于无信。

 西晋初年文学家、思想家傅玄

 诚信为人之本。

 中国现代作家、政治评论家鲁迅

 一言九鼎重千秋。

 陈毅

 信不足,安有信。诚信的名言

 春秋时期政治家,史称管子管仲

 小信诚则大信立。

 战国末期哲学家韩非

 人背信则名不达。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子

 一言不实,百事皆虚。

 清代弹词女作家邱心如

 信者,人君之大宝也。诚信名言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

 人无忠信,不可立世。

 宋代教育家程颐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新唐书》

 君子于信,义不食也。

 《易经》《易经》

 诚之所感,触处皆通。诚信的名言

 北宋学者吴处厚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墨翟,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子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宋朝学者晁说之

 诚以待物,物必应以诚。

 元朝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脱脱《宋史》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宝:珍爱,珍视。忠信:忠诚信义。这两句大意是:不珍爱金玉,而把忠诚信义当作宝贝。古人在这里把“忠信”看得比“金玉”还要贵重。封建时代的“忠信”,自有其特定的阶级内容。今天如能赋予新义,从为人处事应信守革命道义的角度来理解,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篇二:关于诚信的名言: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

 1、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3、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高尔基

 4、人生百年以诚为贵,国家兴旺依法则灵。

 5、人无信不立,国无法不安。

 6、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契诃夫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

 8、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9、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10、善良——这是天才者的伟大品质之一。——安格尔

 11、赏罚分明,市场经济讲诚信一罚十;宽严适度,法制社会护稳定惩教结合。

 12、生活是需要诚信的,有了诚信才会有幸福可言。

 13、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14、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莎士比亚

 15、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卢梭

 16、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17、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贝多芬

 18、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19、信达于诚,方能勤政。法精于治,方能谐民。

 20、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21、行必诚,言必信;法必依,治必严。

 22、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3、言而有信。

 24、扬诚信风帆同度文明人生,树法制大旗共展和谐社会。

 25、要我们买他的诚实,这种人出售的是他的名誉。——沃夫格

 26、一诺千金。

 27、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诚信为先决条件。

 28、一言九鼎。

 

  篇三:关于诚信的名言:一言九鼎重千秋

 1.民无信不立。——孔子

 2.失信就是失败。——左拉

 3.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4.一言九鼎重千秋。——陈毅

 5.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罗斯福

 6.诚实是的政策。——富兰克林

 7.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

 8.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9.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10.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

 11.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1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13.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司马光

 1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15.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荀子

 16.诚实是最丰富的传代物。——克尔

 17.没有比正直更富的遗产。——莎士比亚

 18.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19.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20.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21.真诚才是人生的美德。——乔叟

 22.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23.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美)马克.吐温

 24.立足于诚实,其乐可无比。——戈特

 25.忠诚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实。——夏尔丹

 26.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27.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方法。——怀特

 28.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9.世界未有比真诚人更为可贵的。——西塞罗

 30.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31.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32.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瓦·阿扎耶夫

 33.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契诃夫

 34.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35.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

 36.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卢照龄

 37.处己、事上、临下、皆当以诚为主。——薛敬轩

 38.当你背叛别人时,你也背叛了自己。——辛格

 39.甚至上帝也助诚实勇敢者一臂之力。——米南德

 40.没有一种罪恶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了。——培根

 41.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4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43.当信用消失的时候,*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44.人类最不道德订户,是不诚实与懦弱。——高尔基

 45.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46.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47.没有一种遗产能像诚实那样丰富的了。——莎士比亚

 48.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49.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哈伯特

 50.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德国谚语

 5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

 52.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幸之助

 53.诚实人说的话,像他的抵押品那样可靠。——塞万提斯

 54.一个人严守诺言,比守卫他的财产更重要。——莫里哀

 55.说出一个人真实的思想是人生极大的安慰。——伏尔泰

 56.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陶行知

 57.一个正直的人在无论什么地方应该知道自重。——巴尔扎克

 58.你憎恨被别人欺骗吗?那就不要去欺骗别人。——克里索斯托

 59.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60.诚实是一座阶梯,也是达到认识之前的手段之一。——尼

 61.当今世界的所有恶劣品质中,不真诚是最危险的。——阿尔及利亚

 62.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63.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

 64.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中庸》

 65.忠诚,即使是深深的忠诚,也从不会是洁白无瑕的。——萨特

 66.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67.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高尔基

 68.我的座右铭是:第一是诚实,第二是勤勉,第三是专工作。——卡耐基

 69.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伊索寓言》

 70.如同性格的惟一基础那样,深邃的真诚也是才能的惟一基础。——爱默生

 71.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72.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73.靠着忠诚,你能与伟大的心灵为伴,有如一个精神上的家庭。——莫洛亚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汉族民间流传开来。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素书》原序引

宋代 张商英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受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又立三公以理阴阳。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阴符经》曰:“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阴计外泄者败。”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书》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决策于不仁者险。”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设变致权,所以解结。”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吉莫吉于知足。”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绝嗜禁欲,所以除累。”自封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遗糟弃滓,犹足以亡秦、项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辞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如诸葛亮、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谋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苦莫苦于多愿,吉莫吉于知足,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短莫短于苟得。

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之。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亡,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饰。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毙。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辙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智相谋,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同声相应,同气相感: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另名《钤经》,又名《玉钤经》《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

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书中讲述的五大问题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一 、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 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三、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四、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茍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五、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六、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当如是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