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医德名言警句
导语: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做人以品为重,做官以廉为先。以下“古代中医医德名言警句”,欢迎阅读原文!
医德名言警句
1、兢兢业业,廉洁行医,清清白白,热诚做人,争当德高医精之良医。
2、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唐]孙思邈
3、一个医生,只要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柯棣华
4、我要象蚕一样,将最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林巧稚
5、黄牛虽老,余力犹存,霜染鬓华,壮心愈迫。——张香桐
6、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父成儿志,至死不怕难。——[明]李时珍
7、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张孝骞
8、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行廉廉洁洁医。
9、一个医生必须有音乐家的耳朵,戏剧家的嘴巴。在病人痛楚时,能用精确的听觉去辨别病情,用明快的语言消除疑虑,安抚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罗生特
10、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做人以品为重,做官以廉为先。
11、贪人财害人命,无德无术任你焚香也无益;忠于责勤于职,清正廉洁见佛不拜又何妨。
12、合理地用好病人的每一分钱,尽早地帮助他恢复健康。
1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收人红包,你的一切祷告统统无效。
14、科学上的许多重大突破,都是一点点细微的成绩积累起来的。我现在只是在生物遗传的基础理论研究上,为同代和后代人做一点铺路的工作,就象一捧沙土,一粒石子,让别的科学家踩在我的身上继续前走。就是失败了,让别人能吸取我的教训,绕开这条道,也有好处。——童第周
15、每一个白衣天使的背后,都会有一条医德医风铺就起来的道路。
16、临床临床,就要亲临病床,亲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周华康
17、自己的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的活。——林巧稚
18、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唐]孙思邈
19、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监督,向我看齐。
20、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身败名裂。
21、我时刻警告自己:第一想到,如我是病人,自有病痛,希望医生如何做;第二想到,如病人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他们身患病痛,我将怎么做。因此,凡是对抢救病人有利的,即使要冒极大的风险,也坚决去做;凡是对自己有利而对病人不利的,就坚决不做。——周礼荣
22、医道,古称仙道也,原为活人。今世之医,多不知此义,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此固医者之恒情,殆非仁术也。以余论之,医乃生死所寄,责任非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簿哉?——[明]龚廷贤
23、白衣天使最崇高的境界:医德·心中春意常在,医风·人间无处不开花。
2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律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25、做医生、护士,就应该有一颗母亲的心,医生、护士应该是爱的化身。——傅培彬
26、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唐]孙思邈
27、医生,先治好自己吧!——《圣经·路加福音》
28、名医之治病,较之常医难也。知其难,则医者固宜慎之又慎。——[清]徐大春
29、医生的无知会给病人带来灾难。一个医生,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那是失职和羞耻,也是医生最大的痛苦。——周礼荣
30、薪薄薪厚皆为百姓血汗,位卑位尊同是人间天使。
31、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
32、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
33、仪表端正,和蔼可亲,主动周到,不仅是一般服务态度问题,而且是临床工作的需要。因为良好的医德,是赢得病人信任和协作的必要条件。——张孝骞
34、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明]徐春甫
35、医生要最好学、最谦虚、最客观、最冷静、才是好医生。——周恩来
36、廉洁行医两袖清风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今生。
37、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38、我最喜欢人家称我傅医生,这使我特别感觉到我对人民健康所负的责任。——傅连章
39、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40、树叶离开枝头是腐烂的.开始,行医不守医德是堕落的开端。
41、医生,应该献身于维护人民健康的事业。——白求恩
42、为医者,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宋]张杲
43、我很累,可是我想我好久没有这么快乐了。我心满意足。我在做我所要做的事情,我有重要工作,把我每分钟的时间都占据了。这里需要我。——白求恩
44、良医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能够把病人治好;一种是知道自己治不好,而把病人推荐给其他医生。
45、金钱名利淡如水,医德医道大于天;个人利益抛一旁,患者病情在心间。
46、马行千里不失蹄,只因步步谨慎;人生一世少错误,就在警钟常鸣。
47、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48、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晋]杨泉
49、虽然从医六十多年,至今不敢忘记“戒慎恐惧”四个字。病人把生命都交给了我们,我们怎能不感到恐惧呢?怎么能不用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呢?——张孝骞
50、我想,只要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得到了解放,就是我死了,印度人民也会高兴的。因为我已经把我的一切献给了东方反法西斯斗争最壮丽的事业!——柯棣华
51、一个医生,不是为自己的名誉工作,他的价值,远比那五花八门的名誉更神圣、更金贵枣驱除瘟疫,用欢乐代替痛苦。——张海迪
52、一个医生就是为病人活着的,如果医生不为伤病员工作,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白求恩
53、两袖清风,悬壶济世,平易近人,医人医心,仁心仁术。
54、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头和纸片,而是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之最精细者,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英]南丁格尔
55、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回春录序》
56、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应该是一个好的木匠、铁匠、缝纫和理发匠。——白求恩
57、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维护病人健康,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外,更要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这是基本的、必备的条件。——张孝骞
58、决不要陷于骄傲。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谊的帮助;因为一骄傲,你们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巴甫洛夫
59、医学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医务人员不应不懂装懂,更不应知错不改,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对病人健康所应当担负的道义责任。——张孝骞
60、我是没有财产的,我所有的一切只是健康、勇气和我的工作。——[法]巴斯德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中医_不昧是一句古老的中医名言,意思是气血流通,疾病消散。这句话出自明代医学家李时中所写的《金匮要略》中,是讲述中医治疗精髓和思想的重要案头。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充足、畅通,则身体健康;相反,气血瘀滞、阻塞,则容易发生疾病。因此,_不昧成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原则之一。
中医_不昧是中医诊疗和治疗疾病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判断疾病康复的重要标准。临床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舌象、腹部等方面的观察,来判断体内的气血是否流通,根据不同的情况取中医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气功、推拿等,都要遵循_不昧的原则,以保证治疗效果的达成。
中医_不昧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来达到气血流通、健康的状态。正确认识一些有害生活习惯、选择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饮食、运动,以及适时的中药保健、穴位等方法,都能够帮助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达到中医所提倡的_不昧的目标。
中医至理名言30句:养肾,养心,养生
医者仁心
胡秉言
医者有仁心,
慈悲济世人。
悬壶轻己利,
德品胜黄金。
中医
胡秉言
望闻问切了,
草菌虫石祛恶疾。
砭灸针拔除百病,
理法方药胜今医。
中医中关于健康的名言
中医文化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中医「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阴阳互补”「 ”人命至贵”等优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对中国人的生命观及养生修身观念影响深远。古人修身养性多高见,请看这三十句关于养身、养心、养生的至理名言。 一、养身 1 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饱食即卧,食物停聚未及消化,积而淤滞,气滞不行,脾胃受伤,气血痰食积聚而致百病丛生。 2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 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人的形体、精气也是这样。形体不活动,体内的精气就不运行,精气不运行,气就滞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生命在于运动。 3 食毕,饮清茶一杯,起行百步,以手摩脐。(《昨非庵日纂》) 解读:古人自古讲究饭后养生,这里提到用餐后要做三件事情,即饮茶、散步、揉腹,如能长期坚持做下去,必有益身体健康。 4 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养生论》) 解读:中医认为人们的作息应该符合生理作息规律,清代养生专家曹庭栋认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昼动夜静,乃阴阳一定之理。”他还指出:「 ”早起不在鸡鸣前。盖寅时初到(晨3时)为肺生气之始,正宜酣睡。至卯时(晨5时)入大肠,方可起身”, 辰时(晨7时)日出阳气升腾,应起身晨操,进食,不宜再卧床。晨起应在这两个时代中间。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解读:四时阴阳之气是万物生存的根本,古人都会根据此而在春夏养阳,秋冬补阴,以便服从于其四时阴阳这个根本,才能与万物一起生活并且生长。如果一旦违反了这个根本,就会损伤其本源,破坏其真气,以上这些就是四时调摄的宗旨。 6 齿,骨之穷也,朝朝琢齿,齿不龋。(《养生要集》) 解读:「 ”牙齿坚完”是健康长寿的象征,叩齿术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术。肾主骨,齿为肾之余,也属于骨头的一部分。龋齿,是牙齿的大患,人们每天早晨口中上下牙齿相互敲啄,指上下相对应的每颗牙齿互啄,就可以减轻龋齿的危害,保持牙齿的健康。 7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养生四要》) 解读:五谷:麦、黍、稷、麻、菽(有以稻替麻)。五菜:韭、薤、葵、葱、藿。 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李、杏、枣、桃、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补益和补充。 8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善于修身养性的人懂得在饿之前而吃东西,在渴之前而饮水。吃的次数多,摄入的食物量就少,不想吃的次数少,吃的次数少摄入的食物量就多。常想吃就会有饱腹感,饿极了就会吃很多。 这句话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少吃多餐,感觉饿了再吃,这样更有利于消化吸收。 9 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幽梦续影》) 解读:这是古人论及的高级养生术,即是借助各种方式来全方位修身养性,调理身体:美妙动人的琴声,让人听了心旷神怡,有助于养心;娇嫩鲜艳的花朵让人欣赏,可以驱除烦躁情绪,利于养肝;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味觉顿开,可以养脾;针灸 *** 可以养肾;山林间的泉水瀑布,净化空气,可以养肺;持刀舞剑常锻炼,可以使人形成勇敢果断的品性,可以养胆。 10 衣服厚薄,欲得随时合度。是以暑月不可全薄,寒时不可极厚。(《养生要录》) 解读:我国古代医学家早就懂得衣着与养生的关系,认为衣服的厚薄应该随时节且适度。暑天不可穿太薄,寒天不可穿太厚。衣服要和外界气候,有个适应度,不可过于极端。并进一步指出:「 ”寒热之时,妄自脱着,则伤于寒热矣。寒欲渐着,热欲渐脱。” 二、养心 1 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孙思邈认为,修心之法,贵在中和,切忌过度和猛烈。有深爱的事物,切忌过分投入,同样,心有很厌恶的事物,也不要厌恶久恨,这样都是有损心性和心神的。 2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养生四要》) 解读:历代医家首列寡欲养神为养生学之第一要义,认为清心寡欲才是养生之道,凡事适度。过度纵欲就会引发身体有灾害,过度追求享乐,则会让肌体产生衰退。 3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心志闲适而少有欲望,心里安定没有恐惧,形体疲惫但不倦怠,因此真气调顺,各人随其所欲,都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4 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退庵随笔》) 解读:大喜使人心神激荡时,略微抑制便可安定;暴怒使人性情烦躁时,稍加忍耐就可平息。指情绪不稳时要自我克制,这样有益于你的健康。 5 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淮南子》) 解读:养心在养神,我国历代养生之论,无不强调清静养神。心神安静的人,精气日渐充实,身体就健康;心神躁动的人,精气日渐损耗,身体就衰老。 6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解读:是对于现实事物要顺其自然,事情过后就不要耿耿于怀,做到内心宁静,这样才可以延年益寿。 7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沈良方》) 解读: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人生于「 ”安”、「 ”和”二字。「 ”安”即静心,「 ”和”即顺心,追求安宁那么外物感动我就轻,崇尚和谐那么我感应外物就顺,外轻内顺,那么人生的道理就具备了。 8 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老老恒言》) 解读:养生在贵在养气,人的七情失常最易引起气的运行失常,尤其是在生气发怒时,最忌讳的就是犯怒,怒气最伤身。 9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春秋繁露》) 解读:仁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外无贪欲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定和顺而不失中正, 取天地间的美好东西来保养身体, 所以寿命长久而且身体健康。 10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 解读:想多了就会消耗过多的心神,念头多了就会心志发散而不聚焦,欲望多了就会干扰清醒得运用智慧,事情多了就会感到身体疲劳。 三、养生 1 养生之道,莫先于饮食。(《翁山文外》) 解读:指养生应该首先从合理饮食开始,「 ”药食同源”「 ”药补不如食补”,吃对食物比仙丹灵药更有用。 2 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理虚元鉴》) 解读:中医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足、气盈、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固本生精,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 3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虑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类修要诀》) 解读:戒暴怒能养人的性情,少进行思考焦虑益于养神,少言语聒噪有利于养气,杜绝各种私欲能养心。 4 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 解读: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 ”中兴”养生理论,指的是中年是身体由盛转衰的时候,人应当抓住中年时期元气尚未大虚之机,认真地加以调理,使元气得以复常,而人身之根本得固。 5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在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解读:我国的养生学特别强调「 ”天人合一”。先人们认为,人活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当自然界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只有顺应自然,人们才会长寿。养生不仅要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更要符合一日四时的变化。 6 少年之情,欲收敛不欲豪畅,可以谨德;老人之情,欲豪畅不欲郁阏,可以养生。(《菜根谭》) 解读:少年人的感情,希望收敛起来而不要豪放畅快,可以严谨自己的道德;老年人的感情,应该豪放畅快而不要悒郁阏塞,可以培养自己的生命。 7 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寿亲养老新书》) 解读:中医理论素有「 ”三分治七分养”之说,平时保养得当,不仅身体健康,还可免遭服药之苦。 8 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备急千金要方》) 解读:养生之道,要顺应自然和规律。善于养生的人,不违背日月自然的规律,不违背岁月年龄的特点。 9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解读:上古时代的人,是知晓养生大道的,能遵循阴阳的变化规律,符合自然运作的规则和定数,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 10 读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寿世保元》)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医药格言(一)
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
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
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
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遗书》
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
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14、勤求古训,博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
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16、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
18、药能活人,亦能,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
——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20、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2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2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24、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25、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
——洛《本草从新原序》
26、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27、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28、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29、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
——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30、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程钟龄
赞美中医的名言名句
知今而不知古? 谓之盲瞽
知古而不知今? 谓之陆沉
梵音之中回首
览国医之精粹? 仰先人之通慧
中医药的名言、格言和谚语,是治疾疗病的警句,如同箴言和座右铭。语言生动,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读之发人深省,难以遗忘,是祖国中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将这些语句置于易见之处,更益于医药者慎思之,力行之,警戒之。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于内,治宜甘热。
28.热*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0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0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0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0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05.四季脾旺不受邪。
10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07.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10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0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11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11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11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113.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114.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115.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116.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117.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118.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119.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120.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赞美中医的名言名句
1.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3.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5.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6.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7.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8.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0.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11.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1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13.(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14.(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1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6.夫医必自爱自重,而后可临大病而是托。(清;怀抱奇《医彻;品行》)
17.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18.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清;喻昌《医门法律;自序》)
19.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20.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22.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素问;五藏别论》)
23.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
24.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25.(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26.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国语;晋语八》)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