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古诗中蕴含的哲理要列出诗句并说出有哪些哲理

品味人生 2024-10-02
导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些古诗中蕴含的哲理要列出诗句并说出有哪些哲理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象所迷惑的道理.

5、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 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关于蕴含哲理的古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对应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视野要大,思想的台阶要高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对应哲理:内耗不可取,应宽容处世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对应哲理:乐观处世,任风吹雨打

古诗中含有生活哲理的诗句

蕴含哲理的古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只要品格高尚,才能出众,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应当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俯视天下,豪情满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时光易逝,青春易老,但无须忧伤,总会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社会永远都在前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只要心不死,根不灭,即使遭遇毁灭,亦可以再生,挫折之后会更加生机蓬勃。

含哲理的古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希望对你有用~

蕴含哲理的诗句及意义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自唐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译文: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人生没有哪条路是白走的,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听过的歌,流过的泪,吃过的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世面,爱过的人。这些点点滴滴拼凑起来,才成就了今天真实的你,也才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

2、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自宋代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译文: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借助客观的事物之后,以往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5、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出自两汉·曹操的《龟虽寿》

译文: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译文: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及蕴含哲理

一、唯物论: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李约)

诗词原文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辩证法:

3、题目琴诗(宋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4、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5、题目八阵图 (唐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6、题目观书有感 (宋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7、题目拟古 (明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8、题目论诗 (清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9、题目草 (唐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10、题目寄兴 (宋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11、题目雪梅 (宋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2、题目惠崇春江晓景(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13、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14、题目赤壁 (唐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5、题目蚁 (唐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6、题目读《陈蕃传》(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题西林壁》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告诉我们想认清事物本质,就要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西林壁》古诗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注释及翻译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翻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是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的深山中。

《题西林壁》蕴含的哲理

这首诗启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身处其中往往很难看清事物的本质。如果不全方位、多角度冷静客观地去观察与分析,就容易因为主客观的局限,被表象所迷惑,难以准确全面认识事物。

《题西林壁》赏析

这首《题西林壁》以理语入诗,写得既有情趣,又有理趣。元丰九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刺史,他特地过江登临庐山,游山十余日,并在西林寺写下这首题壁诗。诗人从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感受出发,勾画出庐山的千姿百态,秀美迷人。但是,这不是一首纯粹讴歌壮丽山河的写景诗,作者在措写景物中,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只是粗略的勾画,没有细致具体的描绘,但是却从人们正视、侧看、俯瞰、仰视、遥望、近察中,从人们立足点、观察点的不断变换中,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神奇莫测。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诗人在观察中得到的启示。苏轼向生活的深处开掘,把观感和哲理结合起来,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从不同的方面了解事物,既深入它的内部细察精神实质,又站到事物之上,总观它的全貌,才能给事物以正确的认识。

清代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苏轼的《题西林壁》正形象化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哲理诗句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