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神秀与惠能那两首偈的描述心理学涵义

品味人生 2024-10-05
导读孙泽先据《坛经(惠昕本)》记载,禅宗五祖弘忍(602~675)在东山寺时,为了遴选接班人,曾将全部弟子召集起来,布置了一道作业,要他们每人写一首偈,表述自己的禅修心得。完成作业的只有神秀(606~706)与惠能(638..

孙泽先

略论神秀与惠能那两首偈的描述心理学涵义

据《坛经(惠昕本)》记载,禅宗五祖弘忍(602~675)在东山寺时,为了遴选接班人,曾将全部弟子召集起来,布置了一道作业,要他们每人写一首偈,表述自己的禅修心得。完成作业的只有神秀(606~706)与惠能(638~713)。

神秀的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读了神秀与惠能那两首偈之后,最终认可了后者,把象征禅宗法嗣的衣钵给了惠能。

后世对于这两首偈评论颇多,有的是从宗教学角度,有的是从哲学角度,有的是从史学角度。我想换一个角度,探讨一下这两首偈的描述心理学涵义。

当时,弘忍传法给惠能这件事,东山寺的僧众十分不解。在大家的心目之中,神秀是理所当然的最佳接班人选。神秀早年博览群书,孔孟老庄无所不通,后来出家为僧,受具足戒,自从师事五祖弘忍以来的六年当中,每日砍柴挑水,参禅悟道,事事走在他人之先,弘忍深为器重,安排他作“教授师”,并认为“东山之法,尽在秀矣”。就基本条件而言,惠能与神秀不在一个层面。惠能文化基础不足,只能听说、不能读写;他到东山寺只有八个月,尚未受戒为僧,每日在后厨行舂米之职。仅凭一句“本来无一物”,弘忍就把衣钵传给惠能,道理何在?

原来,古代宗教论述经常用“取象比类”的方式,也就是运用比喻。佛教常见的比喻很多,例如灯,树,镜,日,月等等。神秀与惠能的偈是围绕“镜”这个比喻展开的,用镜子来比喻心性修炼的过程。那时的镜子都是青铜制成的,经过打磨抛光,就有了照鉴万物的功能。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指的就是这种镜子。

青铜镜是需要护理的,因为镜面时常会因氧化作用形成锈斑,影响照鉴万物的功能,必须经常擦拭打磨。神秀借用这个比喻,说明心性修炼是僧人的日用之常,必须持之以恒、勤行精进,只有经过“时时勤拂拭”的努力,才能获得“勿使惹尘埃”的效果。五祖弘忍曾对这首偈给予好评,嘱咐众僧认真学习领会。

惠能在他的偈中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惠能的偈在《坛经》的不同版本中记有三首: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前两首记在《坛经 法海本》,第三首记在《坛经(惠昕本)》。

那么,这关键的第三句“佛性常清净”,或“明镜本清静”,或“本来无一物”,到底表达了怎样的见地,致使弘忍把禅宗祖师大位传给了尚未取得僧籍的惠能呢?

古人常用镜子比喻心性修炼。一面青铜镜,需要经常擦拭打磨,保持又明又平,才能照鉴得清、照鉴得真。这毫无疑问是对的,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但镜子除了照鉴万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根本性质,却被很多人忽略了。镜子的这个根本性质叫做“鉴而不纳”。镜子能够照鉴万物,同时也能清空万物,使之不在镜中留滞,唯其如此,镜子才能正常发挥它的照鉴功能。物来则鉴,物去则空,这种“鉴而不纳”的空性,便是镜子的根本属性。这种根本属性,就心性而言,堪称本心自性。

中国古代很多文学家都对禅宗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有着深刻的见识。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有一首诗,题目是《送参寥师》,参寥是个喜爱诗词的僧人,在一次会面后,苏轼作诗送别,全诗共28句,其中两句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一“静”一“空”,是对心性修炼原则的高度概括。“空故纳万境”解释了“鉴而不纳”的必要性。

中国古人治学非常重视体用关系,即本体与运用的关系。就心性修炼而言,照鉴万物讲的是心性的运用,鉴而不纳讲的是心性的本体。唯有鉴而不纳,才能为照鉴万物提供根本保障。照鉴万物的道理显而易见,明白的人很多;鉴而不纳的道理隐而难察,明白的人很少。惠能的“佛性常清净”,“明镜本清静”,以及“本来无一物”等等表达,都是从本体的角度把握住了心性的根本,把鉴而不纳这个重要见地从人们的潜意识层面提升到意识层面,这确实是对禅修的重大贡献。正因为如此,五祖弘忍才把禅宗祖师的大位破格传给了惠能。

上面所说的道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就能更加明了。当然,这里所说的心理学,不是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的实验心理学,而是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8~1917)的描述心理学(亦称意动心理学)。

首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取得共识,那就是心理本体到底是什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3期刊登了李其维先生的一篇长文《心理学的立身之本——“心理本体”及心理学元问题的几点思考》。李其维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士、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他在这篇文章中强调明确心理本体是心理学安身立命之本,提出心理学研究应该聚焦于过程与机制,同时指出布伦塔诺的学术思想对于明确心理本体的重要意义。

心理本体是什么?我认为,心理本体就是意向流(the intentional stream)。意向流这个概念源于布伦塔诺的学术思想。简而言之,从布伦塔诺的学说来看,意向流是意向性内存在( the intentional inexistence)的流动,是外知觉(external perception)与内知觉(inner perception)的统一体;从深层心理学来看,意向流是意识与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统一体;从佛家来看,意向流是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的统一体;从道家来看,意向流是识神与元神的统一体,也是精气神的统一体。

意向流具有十二个特性:

(1) 指向性 (directivity)

(2) 流动性 (mobility)

(3) 连续性 (continuity)

(4) 超速性 (superluminality)

(5) 感应性 (interactivity)

(6) 建构性 (constructivity)

(7) 可控性 (controllability)

(8) 主观性 (subjectivity)

(9) 非想性 (unobservability)

(10) 直解性 (direct knowing)

(11) 自明性 (self-evident)

(12) 统一性 (intergrality)

与本文话题密切相关的是 建构性 与 自明性 。

镜子的“照鉴万物”所比喻的是意向流的建构性。建构什么?建构概念,建构关联,建构情境,建构意象。这种建构,既能在意识中进行,也能在无意识中进行;既关乎现在,也关乎过去与未来;既有真知灼见,也有异想天开;既可面临现实世界,也可面临虚幻世界。这个过程,是一个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建构性属于识神的功能。

镜子的“鉴而不纳”所比喻的是意向流的自明性。自明性是一种与建构性迥然不同的另一种认知范式,它不靠分析、判断、推理,而是整体直观地把握,且能当下便知、所知无误。在中国本土心理学中,自明性属于元神的功能。

与元神最为贴近的心理学概念是什么?是布伦塔诺提出的内知觉。布伦塔诺说:“内知觉不仅具有特殊的对象,而且还有另一种它所独具的特征,这就是它具有直接性、不谬性和自明性。在我们所有的知觉活动中,只有内知觉具有这种特点。”

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意向流的建构性和自明性是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就像一棵生长着的树——建构性如同树的地上部分(树干、枝叶、果实),自明性如同树的地下部分(根)。建构性所展示的是智,自明性所展示的是慧。智与慧是人的两种相反相成的洞察能力。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第十四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讲过,题目是《开发心力:智慧管理——意向流管理学的四项管理之一》,可资参考。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人们对于意向流的建构性十分熟悉,而对于意向流的自明性却非常生疏。迄今为止,布伦塔诺提出的内知觉及其自明性尚未成为当下心理学界的共识。从建构性出发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疗法很多,从自明性出发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疗法却很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心理学宝库,我们在登堂入室、发掘整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内知觉及其自明性之所以被忽略,是因为人们在习惯上只接受能够被证明的存在,而内知觉恰恰是只能被体验、却不能被证明的存在。正如布伦塔诺所说:“内知觉的真理性根本不能以任何方式被证明。然而它具有远胜于证明的东西:它是直接明证的。如果有人依靠一种怀疑论来攻击这种认识的最终基础,他将无法找到建构知识大厦的其它基础。”

惠能的偈借助镜子鉴而不纳的性质比喻人的本心自性,对于我们认识意向流的自明性很有启发。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比喻加深对于意向流的建构性与自明性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个比喻就是算盘。

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手动计算工具,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用算盘作计算时,有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叫做“清盘”。所谓清盘,就是拨去各档靠梁的算珠,让所有算珠回归原初位置,使全盘成为空盘 。意向流的建构性好比拨动算珠进行运算,而自明性就好比清盘。每一运算,必有清盘;倘无清盘,运算必乱。

镜子也好,算盘也好,都只是比喻,意向流的自明性之深刻与复杂要远超于任何比喻,它的重要作用超出人们的想象,构成了人的本心自性。对于这一点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只有意向流的构建性和自明性成为完整的统一体,才会有正常的精神生活。

禅宗常说直指人心,这个心在描述心理学中就是意向流的运行。意向流的建构性源于后天,是一个熵增的过程;意向流的自明性源于先天,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两者相反相成,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

然而,人在后天的精神生活中,意向流的建构性是强势的存在,这是一个“表象——判断——情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建构概念、建构关联、建构情境,建构意象,周而复始,昼夜无休。布伦塔诺把这种情景比喻为一条汹涌的河流,“在这条河流中,后浪随着前浪并且推着前浪。”

意向流的建构性会派生种种源于观念的焦虑,这些观念性焦虑常常具有可溯源性,属于理性范畴。还有一种焦虑不属于理性范畴,这种焦虑源于意向流的自明性受到建构性的持久压抑,构成一种莫名的根本性焦虑。这种压抑如此深重,深重到大象无形,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种倾向的存在。《太乙金华宗旨》是用“强奴欺主”与“太阿倒置”来形容这种倾向。这种倾向十分危险。因为意向流的自明性既然是人的一种功能,它就会遵循“用进废退”的法则。在意向流的运行中,没有自明性与之和合的建构性就如脱缰的野马,会把人们的精神生活锁定在概念的乱流之中。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这样一个危险的倾向并未引起应有的警觉。在心理疗愈过程中,只解决观念性焦虑,而无视根本性焦虑,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禅宗的宗旨就是突破概念的禁锢,释放意向流的自明性,即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惠能的贡献,则在于把心性修炼中被普遍忽略的重大问题提到意识层面,并用五个“何其”明确指出意向流自明性的重要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开悟是禅宗最为重视的一个术语。禅宗强调“明心见性”,指的是对本心自性的充分体验。能够在这种体验之中达到最高境界称为开悟。在禅宗看来,开悟是成佛的重要标志。

必须明确的是,开悟的宗教学意义与心理学意义是不尽相同的。开悟在宗教那里具有增益神秘、助力崇拜、坚固信仰的功效,被看作是心性修炼的终点。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开悟是对意向流自明性的充分体验,是实现自明性与建构性完美统一的标志,是开发心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开悟不是认知的终点,而是认知的新起点。

围绕着如何实现开悟的问题,神秀的偈与惠能的偈体现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北宗与南宗两种不同的禅法。神秀的北宗禅法强调“渐修”,认为修道是日积月累的功夫,必须觉察心源,勿令起恶,坚持戒行,不忘精进,才能功到自然成。惠能的南宗禅法强调“顿悟”,认为“道不用修”,真如佛性,自清自净,本有,无须外求,可以不修证,一超直入,当下即得。

关于这两种禅法,虚云(1840~1959)老和尚曾有中肯的评价,他说:“故黄梅五祖虽极许六祖之‘本来无一物’偈,仍盛称秀祖之‘时时勤拂拭’偈者,六祖之偈虽佳,然只合上上利根人,此种人旷劫难遇,若一知半解者执之,反堕空亡,究不若秀祖之脚踏实地,皆可依之修持也。”

在这里,虚云老和尚并未比较两种禅法的高下,而是从实际出发指出两种禅法各自的适用人群。惠能的禅法适用于极少数人,少到“旷劫难遇”(佛教的一劫等于四十三亿两千万年)。神秀的禅法适用于绝大多数人,多到“皆可依之修持”。

有些人既不具备上上利根资质,又不肯精勤修炼,却偏偏喜欢谈论禅机,常常随意猜解惠能语录的字面含义,虚上加虚,玄外添玄,把本来以超越概念为宗旨的禅宗生生拉回到虚玄概念的戏论之中,到头来误人误己、空费光阴。虚云老和尚把这种状况称作“口头禅”。

虚云老和尚身历三代,苦修一生,德被四海,寿逾百年,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高僧。他的话具有极高的可信度。

从法嗣上讲,惠能接受五祖弘忍所传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然而从禅法上讲,惠能并未继承五祖弘忍的东山法门,而是自成一体,他对于禅宗传统修炼方法(如坐禅与念佛等)一概持否定态度。继承并发展东山法门的是神秀,他的“五方便门”为北宗禅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五方便门”是禅宗修炼的五个重要环节:?

(一) 总彰佛体离念门 ,即依《大乘起信论》而彰显佛体,远离诸念。

(二) 开智慧门 ,即依《法华经》而开启智慧门。

(三) 显不思议门 ,即依《维摩经》而彰显不思议法。

(四) 明诸法正性门 ,即依《思益梵天所问经》而明了诸法正性。

(五) 了无异门 ,即依《华严经》而得自然无碍解脱道。

神秀的禅法曾在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深受信众的拥戴,讲学所到之处往往能够形成集市。当年武则天、中宗和睿宗三位帝王都曾邀请神秀入宫讲学,并给予最高礼遇。神秀能够成为“两京法主,三代帝师”,并寿享百岁,且于九十高龄之时犹能胜任讲经说法,充分彰显了实修所带来的身心效益。

从描述心理学角度来看,古代心性修炼的本质就是意向流的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因为意向流的建构性具有强大的惯性。这种建构始于表象(对象的呈现),继以判断(对与错),同时产生情欲(爱与恨),并在情欲的推动下发生新一轮“表象——判断——情欲”的过程。这种过程周而复始、昼夜不息,是意向流运行的基本程序。这原本是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发现的道理,却被人们渐渐遗忘,是布伦塔诺将其重新加以发扬。在意向流的运行之中,情欲是动力。在七情六欲的推动下,意向流的运行如同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决定着人生的转归。古人常说:顺为人,逆为仙。修道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正因为如此,佛教三学“戒定慧”中是以“戒”为首。倘若无“戒”,“定”“慧”就是一纸空文。“戒”就是管理,其中对于情欲的管理占有很大的比重。当然,意向流的管理,不只管理情欲,还要管理判断,管理智慧,管理信念。同时,意向流的管理不只有理念,还有实际操作技术。这四种管理,是对古代心性修炼的描述心理学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理学,包括禅宗在内的儒释道里面的心性修炼技术,值得我们好好继承和发展,让心理疗愈领域不断增添中国元素。

《黄帝内经》指出:“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这里所说的“要”是什么?就是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在本文语境之中就是明确心理本体——意向流及其运行规律。把握住这个切入点,才能找到开启中国本土心理学宝库的钥匙,才能体会到:经书万卷,无非意动;修炼千门,原本一家。

提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常常听到“三教唯心”的说法。这里的“心”就是意向流的运行。神秀曾说:“心是众圣之源,心为万恶之主。涅槃常乐,由自心生,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为出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这种观点不止见于域内文化,亦可见于域外文化。《圣经》也有这样的见解:“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Above all else, guard your heart, for it is the wellspring of life. ”(箴言 4:23)所以说,古今中外的各种心性修炼并不神秘,一言以蔽之,都是向管理要效益。一切身心效益,皆得之于意向流的管理:管理智慧,管理判断,管理情欲,管理信念。

六祖慧能的故事?

道家《太上感应篇》: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太上感应篇》和《文昌帝君阴鸷文》里还有很多,可以自己翻看。

佛家的:

《寒山拾得问对录》 :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善导大师: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着相修行百千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若能万法尽舍却,顿悟入道须臾间。"

鸟窠禅师: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永明禅师《永明禅净四料简》: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夏莲居老居士《直念去》: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若曦光之流彩,无心而朗十方。

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像。"

贤首国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谓行住坐卧。四威仪也。大乘八万。小乘三千。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绪。出三界之梯隥。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传授浇讹师于己见。致使教无纲纪。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参真净。故令初学触事成非。不依经律。混乱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出家在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

《印光大师文钞》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

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定太平。"

布袋和尚《退步》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天地之间,自然有是,

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

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

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

不著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

"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

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

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成唯识论》、《大乘庄严经论》

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

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转意识为妙观察智

转眼耳鼻舌身为成所作智

《华严经·六和敬章》

"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宣化上人: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其他:

"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中峰三时系念法事全集》

"觉海虚空起,娑婆业浪流,

若人登彼岸,极乐有归舟。"

"世界何缘称极乐,只因众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寻归路,但向尘中了自心。"

清凉月兮有水皆含。功德云而无山不戴。

香象渡河。一举洪名超二死。迦陵出壳。千称嘉号压群音。下情唯忖以难思。一念回光而易往。究竟不居心外。分明只在目前。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

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

"诸佛于俨然生灭中。唯见无生。众生于湛然无生中。唯见生灭。只因迷悟之有差。遂致现量之不一。"

"阿弥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岂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

"生灭无生生不生,乐邦那肯禁人行,

谁知万丈红尘里,菡萏花开月正明。"

分上。本有弥陀。个个心中。总为净土。了则头头见佛,悟来步步西方。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罪根皆忏悔。"

虽谓弥陀摄取众生往生。要信唯是随心自现。感应道交。究竟非从外得。

信行愿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

那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

琉璃池上悬明月,菡萏花间戏水禽。

惟心佛亦尔,惟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所谓心者,心有多种:曰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曰缘虑灵知心,即现今善恶顺逆境界上种种分别者是。曰灵知心。是混千差而不乱。历三际以靡迁。炳然独照,卓尔不群;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居涅槃岸,桂轮孤朗于中天。

其生也莲花朵朵,其殁也行树重重,无一时不达莲邦,无一念不依慈父。

"大圆镜里绝纤埃,碧藕花中有圣胎,

遥望池沼外,宝光常照玉楼台。"

虚而有鸣答之声,寂而无形影之相。然谷响自然,非呼之而不答。佛身无作,非扣之而不彰。

自从无始,迄至今生,沤生巨海,逐识浪以高低;云点太清,任情风而人我。于是循环诸趣,流转四生;业海茫茫,罪山岌岌。匪凭发露,曷遂消除?

"具行犹人具眼目,愿如日月灯光明;

依光照烛见分明,行者方能达前境。"

"十万余程不隔尘,休将迷悟自疏亲,

刹那念尽恒沙佛,便是莲花国里人。"

合尘背觉,栽荆棘于七宝园林;舍妄归真,列珠网于四生门户。

一从佛向舌根念,不觉花随足底生。

"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

直饶空劫生前事,六字洪名毕竟该。"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当妄心杂乱之顷,能举起一念,如对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则此杂乱,自然随念寂静。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谓净念相继者也。

念佛之人须要信心恳切,正因凛然。重念死生轮转之可悲,深厌尘劳纷扰为可痛。举起一声佛名,直下更无异见。举起一声佛名,直下更无异见。如太阿剑,横按当轩;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万物撄之则燎,触之则伤。直至一心不乱,能所两忘。可谓证修行之神术,超方便之正途。破死生蛰户之雷霆,烛迷妄幽衢之日月。

"是心空寂念何依,故国云归孰未归,

花外玉鸡啼晓日,远迎新佛奉慈威。"

"念佛临终见宝台,宝幡宝盖满空排,

弥陀势至观音等,合掌相随归去来。"

念佛既从心出,结-业-岂属外来?须臾背念佛之心,刹那即结-业-之所。

自今戒香馥郁,慧炬荧煌。迷云开而性天独朗,妄尘尽而心地廓通。诸根圆净,群业顿空。一举念,一花开,挹露迎风,香浮玉沼;一驰情,一果熟,含烟对日,影落金园。经行坐卧在其中,游戏逍遥非分外。得佛受用,彻法源底。常寂光,处处现前;大愿王,尘尘契会。

非常美的禅心语录

慧能(唐代高僧)一般指惠能(禅宗六祖)。

一天,弘忍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察看各人的见地,以便付法。大家仰望着神秀,作为东山会下的教授师,神秀并没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于是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惠能知道了,以为神秀偈没有见性,也就作了一偈,请人写在壁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发现了惠能的见地,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继承了祖位。弘忍为惠能说法,《坛经》炖煌本说:“说金刚经”;惠昕本等说: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神会语录》等说:“忍大师就碓上密说直了见性。于夜间潜唤入房,三日三夜共语。”《别传》说:问答有关佛性的问题。印顺法师认为,付法是密授的,所以没有人会知道。惠能也许有提到过,但诸本的传说大都是禅师们所推测而表达的。

当天晚上,弘忍就送惠能去九江驿,回岭南。

扩展资料:

惠能,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

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六祖慧能

禅宗精神的禅修目的

1.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着地自成灰。--南怀瑾

 2.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倍有情。

 3.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道家

 4.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

 5.剑树刀山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

 6.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不修证;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7.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白居易》

 8.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明末 憨山大师

 9.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

 10.宁可将身下地狱,不把佛法作人情。

 11.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云催犊返;风萧萧,雨飒飒,飘飘黄叶止儿啼。

 12.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3.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问道颂》 唐。南台守安禅师

 14.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15.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顶后有光犹是幻,云生足下未为仙。——《悟真》 张

 16.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看取禅心静,莲花出水时。——释敬安禅师

 17.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张

 18.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轼(东坡居士)

 19.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石韫玉

 20.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袁牧

 2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六祖慧能

 22.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华严经》

 23.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4.人心安定,天下太平。

 25.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镜无心莫问禅。

 26.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证道歌》永嘉大师

 27.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28.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张拙 唐末五代秀才

 29.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

 30.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南华经》 庄子

 31. 人生何处无禅意,乾坤元始妙明心。——啸月

 32.一念普照沧桑世,莫问众生正与邪。——啸月

 33.入定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入定观修上师尊,心中偏偏不显现。不曾意想爱人脸,清清楚楚现在前。——《不负如来不负卿》

 34.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灵源大道歌》曹文逸

 35.重瞳帐下已知名,隆准军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错,如何坛上会谈兵。——顾祖禹

 36.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曾子

 37.昨日梦说禅,如今禅说梦,梦时梦如今说底,说时说昨日梦底,昨日合眼梦,如今开眼梦,诸人总在梦中听,云门复说梦中梦。

 38.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 ——程颢,北宋

 39.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玄觉禅师<证道歌>

 40.如鸟行空空无迹,似刀斩水水无痕。

 41.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42.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

 43.宁扰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44.若非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 —— <无量寿经>

 45.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46.春江秋月已惘然,半生芳华半生禅。消融顿入不思议,无心亦非有仙缘。积雪成粮终无益,磨碗做镜空自谈,一身才学何所用,了知生死不相关。—— <证悟> 啸月

 47.自性如虚空,真妄在其中。悟彻本来体,一空一切空。

 48.来时随业来,去时随业去。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49.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六祖坛经>

 50. 宇宙八大规律:“阴阳根本律”、“宇宙因果律”、“天人合一律”、“五行生克制化律”、“蛹动螺旋律”、“宇宙自控调谐律”、“质量互变律”、“中成极反律”。

 51.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为大道。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什么意思?

禅宗还把禅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实在自心上,强调佛从心生,自心创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出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题,就是专念于佛,心心相续,以求心中见佛。如此,心与佛相融无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张“离念心净”,并认为净心的呈现就是佛地。惠能宣扬“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见自本性,即得出世。”(同上)认为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内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并不是另有一种佛身,众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众生只要认识自我,回归本性,当即成佛。在惠能看来,佛就是众生原始心灵、内在本性的人格体现,就是本心、本性的觉悟者,并不是外在于众生的具有无边法力的人格神。惠能门下及其后来的临济、曹洞等五宗都宣扬“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认为众生当前的现实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禅师还强调“即境是佛”,“触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这是从理与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两边统一起,以求禅境。这里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和根源。实际上就是以心性(佛性)与事境相统一,以事境为心性的体现作为禅修的境界。还有的禅师鼓吹“本来无事”、“无心可用”,这是强调人心本来是清净的,而心清净就是佛。所谓心清净就是从主观上排除执着佛法和万物为实有的观念,排除把心视为能实生佛法和万物的实有心的观念。可见,仍是“即心即佛”的变相。简言之,所谓涅槃,所谓佛,就是本性的护持,心态的复原,心灵的升华。

从上述禅宗的根据、方法和目的三方面思想来看,都是围绕心性展开的,心性是禅宗禅理的基础、禅修的枢纽和禅境的极致,心性论是禅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禅宗,必须着重研究禅宗的心性思想。

从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僧家自然者,众生本性也”。(《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内在的,是内涵于人身的本质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灵所赋予,又非通过超越经验、违背人性的作为所获得的,同时也是各种外在因素所不能消灭的。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人的现实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体现,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人的自性是内在的又是超越的,因为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如何实现超越?禅宗认为修禅成佛,就是见性成佛,就是向自己心性去体认,识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实现了超越。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禅宗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对未来生命的追求转换为内心反求。由此禅宗反对舍弃现实感性生活扭曲自性去寻求超验,而是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坛经》),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超越意义,实现理想精神境界。禅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法演语录》卷下)就是提倡心灵沟通,要求会心体悟。禅宗要求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密庵语录》)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祖堂集》卷三)中发现禅意。禅宗要求从青山绿水中体察禅味,从人自身的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体验禅悦,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禅宗提倡内在超越,这种超越意识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包括了超越对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结果几个方面,这里着重论述超越对象和超越结果。

为了追求解脱,成就佛道,禅宗设计了一套消解人们心灵深处的紧张、矛盾、障碍,超越二元对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从自然中分裂出来的独立实体,向往与自然同样具有永恒性、无限性,向往与自然的同一是人类最深沉、最根本、最强烈的内在愿望。生命现实与美好愿望并非一致,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生命个体与空间整体、生命主体与宇宙客体等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矛盾,是禅宗的超越对象,超越目标。

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发人内在心灵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禅宗以“无生”思想来泯灭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时间界限。“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永嘉证道歌》)“无生”,指一切事物是无实体的、空的,由此也是无生灭变化的。这是要求转变观念,从生灭的现象中看到无生无灭的本质。生灭是短暂的,无生无灭是永恒的,从悠悠生死中了悟无生,就是在短暂中体认永恒,消除短暂与永恒的隔阂。

个体生命的认识和实践等多方面的有限性与宇宙空间的无限性的矛盾,也是引人困惑不安的永恒性课题。禅宗通过无限扩张个体心灵的作用来摆脱个体生命的局限,进而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同上)这是说只要人的心境明净透彻,就能周遍宇宙万物,从而在内心实现泯灭内外的超越,使有限与无限在个体心灵中相即圆融。

由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矛盾而引发的物我、有无、是非、善恶、真妄、苦乐等一系列的差别对立,是又一使人产生烦恼、痛苦的根源。这也是禅宗大师们所著力寻求解决的一大问题。他们继承道家的思想,通过直观宇宙本体(道、无)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宣扬“本来无一物”(《坛经》)、“本来无事”以消解矛盾,称“体诸法如梦,本来无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既达本来无事,理宜丧己忘情,情忘即绝苦因,方度一切苦厄。”(《禅门师资承袭图》)即一个人了悟万物如梦如幻,一切皆空,做到忘却情欲,超越自我,也就不存在生命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了。为此,他们特别强调“无念”的重要性,“念”,指妄念,要求人们不被纠缠于种种差别的妄念所迷惑。

出自:

《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作者:

慧能

释义:

菩提树不是菩提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这些只是人们心中所想。

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扩展资料

典故:

在南北朝的时期,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处,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佼佼者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大师。

弘忍渐渐的老去,他在弟子中寻找一位可以继承衣钵之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神秀有意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

所以他半夜爬起来,在院墙上写下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释义是:要让自己时时刻刻注意修行,不去沾惹世俗尘埃。

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相互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弘忍大师看到这个畿子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明白神秀还没有彻底顿悟。?

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

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让别人念给他听,他听别人念完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写畿子的人还没有领悟到禅宗的真谛啊。

于是他自己又在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央求别人写下一个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这个畿子是谁写的,边上的人就说是慧能写的。

于是他找人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便走了。

这时在场的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给他衣钵。

弘忍为了防止神秀派人伤害到慧能,让慧能连夜收拾行装逃走,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

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

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慧能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惠能涵义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