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是什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是什么?——答:看书和观水一样,都是有着源源不断的源头,以水比喻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不断的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作品出处
出自《观书有感二首》其一,《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作品原文
观书有感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注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2.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3.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得:怎么会。那:同“哪”,怎么的意思。清: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4.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作品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作品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是一个代词,相当于“它”,“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够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艨艟”也写作“蒙冲”。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
朱熹(农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如何实现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是指人生观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具体在人生观领域中表现。在必须好处上,人生的价值是人生的好处,评估人生“价值量”大小,能够明白人生的好处如何,明白人生好处大小。
人生在世,每一个人的人生好处都是不一样的,或光明或黑暗,或奋进或颓废,或美丽或丑陋。话说回来,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来时几声哭泣,走时几人叹息。但世间万物无不在走这个过程,每一个人都是首先活在这世间,然后历经沧桑,最后走向灭亡。而人生的好处便是在这个过程中定下的。
人生的好处是没有止境的,正因活着一天就会有一天的好处。正能量的人生,就不能有满足的思想,就要不断的追求,要在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眼下所没有的、追求自己透过发奋能够得到的。当然那里面还有一个关键,那就是就应属于自己的才去追求。如果我们奋斗了,发奋了,即使我们没有成功,起码是无怨无悔!这也是人生的好处。
曾几何时,人们常被“人活着为了什么,活着有什么含义?”这样的问题而困惑,找不到人生的坐标,碌碌无为地结束了自己的终身。这样的人生是平凡的人生。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是的,人生的价值是给予而不是得到,是支付而不是讨取,这就是我们发起的。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那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做的贡献。
有人出身不好,前程坎坷,事业不顺,就怪父母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其实成功的人生有天生的一个方面,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发奋学习、勤奋创业。一个人只有满足社会需求,才能获得自我生存的有利基础。要探索人生的好处,体会生命的价值,就务必去追求,生与死,安与危,乐与苦,常常是检验人生价值观的尺度。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主角中。人生的价值就是自己的价值。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贡献什么,而不是他能取得什么。不好渴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而是就应发奋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人说“人生就是拼博”,也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游戏”。这是从人生的过程来说的,前者不坚信命运,将拼搏作为己任,迎难而上,在风浪中前进,不仅仅勇于开创,而且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呕心沥血地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而后者,将人生当作一场梦,不认真、无所谓、无理想、无信仰,什么都随心所欲,什么都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之、处之,懒懒散散,没有生气,这不是丰富、发展了人生,而是在糟蹋人生。
每一个人都具有自己的价值,就看你能否将其释放出来,能否让它为你的人生增添光芒,为世界增添一束光环。无论是谁,都很期望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都很想被人需要。这虽然不是什么永远的定律,但是起码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是这样的。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如何实现社会价值
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这两者并不冲突。个人价值要和社会价值相结合,是人的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要求。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如何实现社会价值1提离自我素质和能力,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内在价值目标转化为外在价值行为,并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任何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除了需要外在的环境和机遇外,还应具备良好的主观条件。这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重视自我价值和个性发展的同时,强化全局观念、义务观念,时刻用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引领自己。
二是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等,帮助自己应对各种生活场景,解决各种现实难题,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空间。
三是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不怕劳苦,不图安逸,善于在逆境中奋起,即使自身条件有所欠缺,也能尽心尽力、一往直前。
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但是,社会实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它要求个体积极投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通过巨大而艰苦的劳动,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变成现实。否则,脱离了社会实践,人生的全部价值追求也就只剩下一纸空文,变得毫无意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进,才能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创造无悔的青春。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如何实现社会价值2马克思主义历来既重视人生的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生的自我价值。马克思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幸福”其实就是指为人类造福、为人民献身,就是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我们自身的完美”其实就是指追求我们自己的人格高尚、才智发展、生活幸福,就是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马克思还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这就是说,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使同时代的人更美好,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
社会价值的创造过程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统一的。只有当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品德、知识、能力、体魄等素质,为社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创造了社会价值,满足了社会需要,才能从社会那里得到满足和尊重。这些反映到自我意识里,必然是对自己的肯定性体验,即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感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人生的自我价值必须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并通过社会价值表现出来。创造社会价值是因,实现自我价值是果,不创造社会价值,就无从实现自我价值。当代大学生应该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如果脱离时代、脱离人民,必将一事无成”。只有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才是当代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当代大学生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内容简介?
1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
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反对。
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父亲介绍的一直对她有爱慕之情的李向前结婚。这时农村生活混乱,又遇上了旱灾,田福堂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竟出了人命。为了“农业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改变地步。
扩展资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全书共三部。
《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
这部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艺术特色
1、结构
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5年初到1985年,它全景式地反映了这十年间我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如此庞大的工程,路遥用了“三线组合法”,即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上安排了三条线索,三条线索都以时间为序,并将这十年间我国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也列入其中。
第一条线索以孙少平为中心,写了由于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孙少平、金波、兰香、金秀等农村青年渴求知识,渴望现代社会城市的文明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他们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拼命走出农村,
进入城市,由此反映了这些由乡而城的青年在追求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心态,既有他们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矛盾,又有与周围其他人的矛盾或是自身的矛盾,反映了“交叉地带”的社会生活及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别。
第二条线索以孙少安为中心,以双水村、石屹节、原西县为主要地点。主要写了极“左”路线给双水村人造成的贫困,以及三中全会后双水村人奔富裕之路的艰难历程。了“左倾”政治给农村的政治、经济生活带来的复杂现象——农村“专职政治家”的认识意义。揭示了这种畸形政治是农民长期贫困的原因。
表现了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土地承包对“政治家”田福堂,孙玉亭和孙少安这类普通农民受到冲击后的不同表现,揭示了改革大潮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真理,也指出了农村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隐患和危机。
第三条线索以田福军的升迁为序,展示了由村到县、地、省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这条斗争线索时明时暗,一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它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路线斗争在党内不仅激烈,而且总是那么壁垒分明。
歌颂的是正确路线斗争的代表人物,表现了他们为推动历史前进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否定和批判错误路线,并通过一些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正面描写,指出潜在的弊端。三条线索的人物不同,所反映的主题也不完全相同,这就保持了一种相对的独立性。
但是,如果作品仅仅为了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而忽略将三条线索进行交叉汇合,那么作品就会显得零散而单调。反之,一味交叉汇合而无独立性,又会变得呆板、拘谨,不能各显其志。可见“独立”与“汇合”的关系需要作家认真处理。
《平凡的世界》将三条线索同时展开,平行发展,利用人物间的关系,情节的相联,选择了一个最恰当的地点作为纽带来联系三条线索,使它们时而交叉直至完全融合。三条线索上的人物相互问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亲缘关系,或是恋爱婚姻,或是政治斗争的对立面,这就由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路遥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现实,也同样善于用现实的眼光去观照历史,他总是将社会生活的内容放在一个长长的历史过程中去加以考虑,所以三条线索反映的生活内容都被他放在了时代的、社会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加以描写,因此作品里各情节的构成和联系往往前后相联,疏密相间,错综变化。
另外,作者还选定双水村为纽带,联系着孙氏兄弟和田福军,并由人物在双水村的活动而使展开情节的地点不断改变。因此,三条线索在作品里就像三条河流,而双水村就像这三条河流的源头活水,它们时而分别流动,时而交叉汇合一起流动,体现了它们之间除相对独立之外的有机联系和相互照应。这种联系和照应,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不仅宽广,而且内涵丰富。?
2、人物形象
《平凡的世界》以传统的价值观念及现实主义的创造手法为主,注重故事的连贯性,注重完整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又不放过情节上的浪漫主义因素,是一部通俗易懂的。路遥是抱着巴尔扎克式的“时代的书记官”的态度来写作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于以田福生为代表的领导层的描写上,客观、准确、真实,由细节捕捉到了当时时代的脉搏和人们观念转变的艰难程度。
正如路遥所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因而,单是惊心动魄的情节还不够,还要有对于生活的深刻体察和洞察,然后用现实主义的笔法将这种体会整合到情节中去。这样,就兼具了恢弘的构架和饱满韵细节。
秉笔直书的现实主义笔法和路遥“为人民”的创作哲学相结合,形成了雄浑壮丽的美学格局。《平凡的世界》仿佛一部恢弘的史诗,凝聚着雄浑的社会交响、宽阔的人性胸怀、绚丽的人生色彩和丰厚坚实的苦难底蕴,老辈人厚重而沉实的人生苦难,
年轻人浪漫瑰丽的人生想象和朝气蓬勃的行动能力,以及从生活中得来的人生思考都构成了这种美学格局的一部分,成就了这样一个犹如黄土高原般起伏变化、又如大河般壮阔雄浑的文本。
同时,路遥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且不说孙少平等主要人物,就连次要人物也非常典型。比如农村“革命家”孙玉亭,就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还有支书田福堂,他的自命不凡和谨小慎微,是农村干部的典型。
还有区委书记苗凯、秘书张生民等等。这些人物都带着他们身份的标签,一举一动都让人一眼看出他们的职业特点和由职业特点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特征,从而探索各式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文化心态,传导时代的律动。
3、语言
的语言朴实厚重,渗透着作家强烈的感彩。在流畅的故事叙述中,经常会出现有关生活意义和价值的点睛之笔出现,比如:“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样的煎熬中才强大起来的。想想看,当沙漠和荒原用它严酷的自然条件淘汰了大部分植物的时候,少女般秀丽的红柳和勇士般强壮的牛蒡却顽强地生长起来——因此满怀的诗人们才不厌烦高歌低吟赞美它们”!
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笔之所至,水到渠成,它们甚至被许多读者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的生活指南。同时,陕北信天游古朴忧郁的情绪和单纯明朗的表达方式,以及他们丰富的日常语言,都成为的语言素材,赋予了书面语具体可感的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参考资料:
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方法:
1、抗拒与坚持?
雏鹰抗拒温暖巢穴的诱惑,才成就了天空的一方霸主;溪流抗拒清雅山间的诱惑,才成就了大海的波涛汹涌;红日抗拒广阔天空的诱惑,才成就了夜空的繁星点点。?
被誉为“航空之父”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得知祖国需要他时,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坚绝要求回国,面对威逼利诱,他立场坚定,不为所动,在漫长的协调后,这位“一人即抵五个师”的航空巨匠终于得以回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打开了新的篇章,创建了我国航空事业的辉煌。?
所以,在杂乱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信念,抗拒诱惑,能让我们活得自然;能让我们活得轻松;能让我们活得更加精彩。?
2、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
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主要表现于3方面:一是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想适应的人生价值观,二是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三是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行实践活动?
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如同许多发明创造起始都有其目的性,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做重要的社会实践,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