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蔡志中简介
不要将画画当做一回事,而是要将画什么当一回事
十多年前,一位宝岛家和两千多年前的圣贤结成了隔代知己:《孔子说·仁者的叮咛》、《禅说·尊者的棒喝》、《韩非子说·法家的峻言》《列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一本本以前所未有的轻松新颖呈现在众人面前。于是,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成人开始通过这位家水墨翻飞的笔触感悟先贤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位开创了中国古籍先河的画家就是蔡志忠。
出生于台湾彰化的蔡志忠,自称是个“感情内敛的人。”他说之所以选择这一行,“不过是像口渴时需要咖啡和茶,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而已。”
蔡志忠15岁即开始了他职业者的生涯。如今,近40年过去了,蔡志忠的已在38个国家出版发行,总印数近4000万册。作画速度极快的他,最高纪录一个月画3000张草稿,一天45张。蔡志忠说:“画对我来说,点子、想法更重要。千万不要将画画当做一回事,而是要将画什么当一回事。”
蔡志忠说自己是个相当放纵的人,不赞成“勤于艺,荒于嬉”,相反欣赏“勤于嬉,荒于艺”。他说:“放纵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是我的原则。我想做的事,就是阅读与创作。”
不是用手来画,而是用大脑画
蔡志忠喜欢收藏佛像,他台北的家好像“万佛城”。蔡志忠说:“对绘画这一行来讲,功夫在画外。凡能引起我思考的事物我都喜欢。就像不是用手来画而是用大脑画,我画老子、庄子还有佛经,表达的是思想。不断汲取智慧是创作不枯竭的源泉。”
蔡志忠有五大爱好:画、集佛像、打桥牌、园艺和装潢。台北的房子、加拿大的家、明日工作室,都是蔡志忠亲自设计装潢,并配以园艺。他的房屋设计理念是简洁现代,家具越古越好。蔡志忠很喜欢日式榻榻米,无论客厅还是书房。他说:“这样可以节省空间,平时可以坐着看书、会客,来人还可以当睡房。岂不一举两得!”
在蔡志忠的画室里,摆放着一排排桥牌奖杯。痴迷打桥牌的他,每周打4次,每次3小时。1986年始,在台湾桥牌锦标赛上,蔡志忠得过72个冠军杯。每次来内地发行新书,他都约聂卫平切磋牌技。对桥牌,蔡志忠的看法是:“桥牌能锻炼人的大脑,使思维变得敏捷。此外,对于绘画的人来讲,优雅是一种很重要的创作状态,打桥牌可以让自己处于很优雅的状态。因为,桥牌比赛是不能急的,一急就慌,一慌大脑就停止思考。而我发现厉害的人一定都是优雅的。”虽然兴趣广博,但蔡志忠从未因此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他说:“多才多艺和一无是处其实是一回事。但如果达到极致,那所有的原理又都是相通的。
爸爸当年没逼我上学,才使我有机会画
蔡志忠出生于1948年,在他出生前,家里夭折了四个哥哥两个姐姐。蔡志忠来到人世时,父母对他惟一的期盼是———活得健康。至于怎样成长,则是适情适性,自由发展。因此,蔡志忠从小做事都是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一天,蔡志忠和大哥的两个儿子在一起玩。父亲走过来问他们:“你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我长大以后要做大总统!”大哥的长子说。次子答:“我想做大老板,赚好多好多钱。”父亲的眼光转到蔡志忠身上。“我最想画招牌画!”父亲什么都没说。 小学毕业时,蔡志忠是全校惟一考上彰化中学的学生。中学时蔡志忠有空儿就去书店,尝试自编剧本,作品寄到台北的出版社,用率很高。蔡志忠的大部分时间都被勾走了,用在功课上的不及十分之一。1963年,15岁的蔡志忠受邀于台北一家出版社“集英社”专职画。当时对蔡志忠而言,他很乐意放弃学业,以画为生,他很乐意,可他担心父亲不答应。
一天,蔡志忠对正在看报的父亲说:“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画。”父亲说:“有工作吗?”“有了。”“那就去吧!”这简短的对话,成就了蔡志忠的一生。他离家时携带250块钱。20多年后,蔡志忠在一个颁奖典礼上曾感慨万千地表达了他对父亲的由衷谢意:“感谢爸爸当年没有逼我继续上学,没有叫我继承他书法的爱好,因而才使我有机会画……”
蔡志忠为人父后,对独生女儿同样“不加施教”。喜欢狼的蔡志忠说,“是狼启发了我”。他相信狼在大自然极度恶劣的生态圈中一代一代所形
成的顽强竞争力,正是得益于“不加施教”。他带女儿去动物园看狼时问,你知不知道“狼”字为什么是“犬”加“良”而不是加“劣”?女儿摇头,他解释:“因为狼淘汰了生物圈中不胜任的角色,狼是兽中之良者哦。”女儿还不识字时,每当带她上餐馆,蔡志忠会念菜单给小家伙听,让她自己选择,周末带女儿郊游,蔡志忠让女儿自己拿主意:“你想去哪里?”在“不加施教”中,女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生存能力的教育,明白了“我想要什么”,“我应该怎样做”。画画是女儿自己的选择,蔡志忠便在自己画桌旁再摆上一张桌,“那就和父亲一起画吧!”女儿常常向编辑讨价还价:“为什么我爸爸画四幅可以赚2000块,而我的只给200块?”她也像蔡志忠小时候一样,经常突发奇想:“三明治为什么不是圆的?”“汉堡包为什么没有尖的?”
女儿年少时,蔡志忠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外工作、旅行,怕女儿寂寞,便为她请了保姆,可女儿拒绝了:“我才不要有人陪呢!一个人在家更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来,蔡志忠一家移民加拿大。期里,女儿想去旅游。蔡志忠抽不出时间。女儿说:“那我一个人去好了。”“那好吧。”蔡志忠遂放手12岁女儿独自旅行。当女儿只身从加拿大飞日本,在日本玩了个够回到蔡志忠面前时,蔡志忠笑了,女儿多像儿时的自己啊。如今,长大的女儿在美国读大学。平日里,父女仍是各忙各的。
学书法一直坚持下来的孩子,有多不一样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 的意思是不让往事成为自己的牵绊,束缚自己的思想,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有着必胜的信念。
“不念过往,不惧将来”出自丰子恺的《丰子恺:无宠不惊过一生》。原句是“不困于心,不乱与情,不惧将来,不念过往。如此,甚好。”?
《丰子恺:无宠不惊过一生》是2016年3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精选30篇散文 、收录全部课标名篇。选配40余幅全彩,最具诚意还原丰子恺大师清新、自然的本色。浓浓的民国风情,大师的经典之作。自行裁剪,置于案几,挂于照片墙,瞬间提升主人品味。更是赠亲馈友之佳品。
扩展资料: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5年9月15日),光绪二十四年生,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他是中国现代的开端。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家,散文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失散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五十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
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笼,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
参考资料:
先来看一组
从前有10个孩子
一起去学书法
其中有1个,对书法不感兴趣。
有1个没练几次,觉得太难了,就放弃了。
有1个,奶奶觉得孩子太小了,不该剥夺他快乐的童年。
有1个,妈妈心疼孩子,每天都要来培训班学习,太辛苦了!
有1个,父母觉得书法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反而增加了家庭的额外开支。
有1个,父母做不到风雨无阻接送,时不时就请,慢慢就断了课程。
有1个,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老师和机构。
有1个,写着写着,遇到瓶颈期就不愿意学习了
有1个上学后,与文化课冲突,书法果断让步。
最后,只有1个孩子坚持了下来。
于是,大家开始羡慕这个孩子,说这个孩子有天赋,爱学习,有涵养;
书法那么好,将来一定能成才,却不知这孩子及家长在背后付出多少。
使你的孩子与众不同。时间会证明,你的孩子正在与同龄人慢慢拉开距离,
因为你的选择与坚持,使你的孩子与众不同。
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新鲜劲儿过后开始产生厌倦。
没有进步时会感觉难、累。
这时候是放弃,还是选择坚持努力突破瓶颈?
家长的影响至关重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需要父母支持和鼓励,每一个能坚持下来的孩子,
都应该感恩爸爸妈妈的付出和关爱!
所以,我们常说,学书法通常放弃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那些坚持下来的孩子,才会拥有最美最精彩的人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