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哲理小诗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
换一副“眼睛”看世界,我们就会少些忧愁与烦恼,多些开心与快乐
请用“蜡烛”等物写出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编辑本段]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编辑本段]出处
南宋-朱熹[编辑本段]赏析
(其一)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事实上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一块半亩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编辑本段]句解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冰心有哪些哲理小诗?
千年前,
你流下的泪,
成了牧之的一声长长叹息。(1)
千年后,
你的身影,
却成了园丁们的美丽守候。
千年前,
你寂静无声,
等待着一夜美丽。(2)
千年后,
你依旧孤独,
燃烧着短暂的生命。(3)
《繁星春水》富有哲理的小诗称为什么
1)毋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2)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3)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4) 墙角的花!
你孤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1.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的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2.这首诗把对母爱的歌颂,对童真的呼唤,对自然的咏叹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至善至美的世界,感情真挚深沉,语言清新典雅,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和启迪,是冰心小诗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3.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的"血雨",生动贴切,发人深思.
4.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哲理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给你的启迪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诗集子里。总的来说,它们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母爱与童心的歌颂与赞扬。
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
三是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霎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此它又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
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然而,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天地便小了”,一方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表明它自己生活的空间,也只能是偏狭的一隅,只能是那缺少阳光雨露的“墙角”,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省。
这首诗通过对墙角小花孤芳自赏的委婉嘲讽,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
心地宽大,天地自然大,心胸不能放开阔,只能看见自己身边有限的天地,那自然小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