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正道章第二

美好瞬间 2024-10-02
导读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文话文释义品德..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茍免,见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

《素书》正道章第二

文话文释义

品德高尚,可以让人心悦诚服;诚实可信,可以统一不同政见;以义当先,可以服众;才识杰出,可以分辨历史上的得失;贤明睿智,可以明析当下的事理,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俊”。

行为举止可以为楷模,聪明智慧可以解疑难,道德诚信可以守契约;廉洁公正可以理财务,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豪”

克尽职守,无所废弛;恪守信义,无所变易;虽遭猜疑,仍能义无反顾;利字当头,仍能不见利忘义。这样的人可称之为“人中之杰”。

暮初评注

人生在世,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明方向和事物的边界。因此,明智的统治者正好利用这个缺陷来统治百姓。当然如统治者本身也有这个缺陷,那么统治者本身将面临改朝换代的危险。而所谓的方向就是选择,就是有所得,有所舍。所谓统治者就是权、利、位、势的绝对占有者,但是要保持权、利、位、势,必定需要牺牲一部分东西。《素书》把统治者分为几个层次,这就是“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其中,“人之俊”以德、信、义、才、明的面孔昭示世人;“人之豪”以行、智、信、廉的形象为世人楷模;“人之杰”以守职、处义、见嫌、见利中的分寸为世人之标杆。

问题是,不要以为这些统治者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能真正成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而是让百姓以为这些统治者应该是这样的人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努力保持“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形象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实则是一种牺牲,但是这种牺牲背后有着老百姓所看不明白的权、利、位、势的更大利益。是否愿意以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利益,一是看统治者的眼光,二是看统治者的器量,三是看统治者的气数。因此,当张良帮着刘邦“忽悠”取得后,张良却明智地选择隐退了。他最了解刘邦的脾性,刘邦无非也是小人一个。但是,历史上的刘邦无愧为 “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至少正史中是如此认为的。所以,要蒙骗百姓,“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为了保持这种形象也要部分牺牲掉自己的一些利益,目的在于攫取更大的利益。平心而论,张良辅佐刘邦是因为这个平台可以借用而已,并刻意把刘邦打造成“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从而号令天下,平息天下,还百姓一个和平的世界。也就是说,张良并不想成为“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已超出了这个范畴,早就是一位真正的得道之人。

本章之所以命名为《正道章》,讲解了要成为统治者应该树立怎样的形象才能服众。或者说,如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为人智慧(摘抄素书)13懒惰的人与幸福人生无缘

《素书》原文及译文

一、原始?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一作: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二、正道?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四、本德宗道?

原文:?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

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

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

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译文:?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

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毫;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

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五、遵义?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

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

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

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

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

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瞆目盲。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诚欢迎,末了又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六、安礼?

原文:?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馑;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得人必安,失士则危。?

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

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之中,大兽不居。?

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

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

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

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

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

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

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

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

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素书》蕴藏人生处世智慧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

人生处世说话都会遭遇困境。比如与人沟通时,很容易就会词穷,不知道如何作答。再比如在做事也是如此,很容易会出现各种纰漏。

很多人对自己高估了,讲究的是临场发挥。但实际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的谋士,从来不打没准备的仗。

鬼谷子说过“虑深远则计谋成”。顾名思义,想的深了,自然就会想出精妙的谋划。这也就是黄石公说的“深计远虑”,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

《素书》:小不忍,则祸至

如果国家要富强就要增产节约,生聚有方,而一个人要摆脱贫穷就要从勤奋节俭做起。黄石公说:“富在迎来,贫在弃时。”就是在教导人们,富起于勤俭,谨身节用才是生财之道;而贫则是由于怠惰,不务其本。

常常有人说,“越有钱的人越抠门”。每个人的钱都来得不容易,很多富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拥有了更多的财富,因此,他们更懂得节省的意义。养成节俭的习惯可以帮助你度过贫穷的日子,一点一点地积攒也能够慢慢脱贫致富。所以,富在迎来后,对已有财产不加珍惜,致富就只会是个美好的梦想,不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一个富人见一个穷人很可怜,发善心愿恋帮他致富。富人送给穷人一头年,

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开荒,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此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付诸了行动,只是当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又付诸行动,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他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了,穷人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送来,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穷人如果节俭一点,熬过一段时间,等粮食收获以后他就能渡过难关,摆脱贫穷。

在 社会 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存在,人们很难预想到在生命的哪个阶段会碰上灾难或打击,所以为了应付这些倒霉的事情,适度的节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超级富翁们更懂得节俭的意义和做法。

王永庆拥有七十亿美元的身价,就是这样一位超级富翁却是有名的“小气鬼”。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节省一元等于净赚一元”,平时省吃俭用,对子女也这样要求。比尔·盖茨说:“等你有了一亿美元的时候,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迟到了,找不到停车位,他的朋友建议把车停到饭店的贵宾车位上。盖茨却不同意:“这要花十二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我来付。”他的朋友说。“那可不是个好主意。”盖茨说完坚持不将 汽车 停放在贵宾车位上,由于盖茨的坚持, 汽车 最终没有停在贵宾车位上

对这些富有之人来说,坐好车、穿名牌衣裳、过高档奢华的生活对他们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们出人意料地节省,这让人看不懂,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节俭是一些人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有钱就好好规划,而不是乱花。省下手中的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就像王永庆等人一样,把钱用于投资、做慈善。节省一分钱,就是为自己增加一分钱的资本。所以,梦一个富人见一个穷人很可怜,发善心愿恋帮他致富。富人送给穷人一头年,

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开荒,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此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付诸了行动,只是当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又付诸行动,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他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了,穷人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送来,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穷人如果节俭一点,熬过一段时间,等粮食收获以后他就能渡过难关,摆脱贫穷。

在 社会 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存在,人们很难预想到在生命的哪个阶段会碰上灾难或打击,所以为了应付这些倒霉的事情,适度的节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超级富翁们更懂得节俭的意义和做法。

王永庆拥有七十亿美元的身价,就是这样一位超级富翁却是有名的“小气鬼”。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节省一元等于净赚一元”,平时省吃俭用,对子女也这样要求。比尔·盖茨说:“等你有了一亿美元的时候,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迟到了,找不到停车位,他的朋友建议把车停到饭店的贵宾车位上。盖茨却不同意:“这要花十二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我来付。”他的朋友说。“那可不是个好主意。”盖茨说完坚持不将 汽车 停放在贵宾车位上,由于盖茨的坚持, 汽车 最终没有停在贵宾车位上。

对这些富有之人来说,坐好车、穿名牌衣裳、过高档奢华的生活对他们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们出人意料地节省,这让人看不懂,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节俭是一些人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有钱就好好规划,而不是乱花。省下手中的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就像王永庆等人一样,把钱用于投资、做慈善。节省一分钱,就是为自己增加一分钱的资本。所以,梦一个富人见一个穷人很可怜,发善心愿恋帮他致富。富人送给穷人一头年,

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开荒,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此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付诸了行动,只是当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又付诸行动,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他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了,穷人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送来,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穷人如果节俭一点,熬过一段时间,等粮食收获以后他就能渡过难关,摆脱贫穷。

在 社会 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可预知的因素存在,人们很难预想到在生命的哪个阶段会碰上灾难或打击,所以为了应付这些倒霉的事情,适度的节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超级富翁们更懂得节俭的意义和做法。

王永庆拥有七十亿美元的身价,就是这样一位超级富翁却是有名的“小气鬼”。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节省一元等于净赚一元”,平时省吃俭用,对子女也这样要求。比尔·盖茨说:“等你有了一亿美元的时候,就明白钱不过是一种符号,简直毫无意义。”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迟到了,找不到停车位,他的朋友建议把车停到饭店的贵宾车位上。盖茨却不同意:“这要花十二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我来付。”他的朋友说。“那可不是个好主意。”盖茨说完坚持不将 汽车 停放在贵宾车位上,由于盖茨的坚持, 汽车 最终没有停在贵宾车位上。

对这些富有之人来说,坐好车、穿名牌衣裳、过高档奢华的生活对他们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们出人意料地节省,这让人看不懂,其实这恰恰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节俭是一些人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有钱就好好规划,而不是乱花。省下手中的钱,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就像王永庆等人一样,把钱用于投资、做慈善。节省一分钱,就是为自己增加一分钱的资本。所以,梦想有一天富有的人们,请从现在开始养成节省的好习惯,这将成为你富有的基石。

有人说,人间真正的幸福莫过于用自己的力量取得所有的成功。因为凡事只有先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拼搏一番,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才能逐步培养一个人必备的坚强自信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当然,如果一个人很懒惰,那也就意味着他已经远离了幸福。比如农业生产,不误农时才有收获,如果懒惰拖沓,延误了春种的时机,又如何会有秋收?

人要靠双手为自己赢得自由和尊重。懒惰者终将一事无成,幸福会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懒惰。因为不劳而获这种好事情,不会在你身上出现,上帝不会为一个懒蛋打开另外一扇门。

那些思想贫乏的人、愚蠢的人和慵懒怠惰的人只注重事物的表象,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他们只相信运气、机缘、天命之类的东西。看到人家发财了,他们就说:“那是!”看到他人知识渊博、聪明机智,他们就说:“那是天分。”发现有人德高望重、影响力大,他们就说:“那是机缘。”

他们不曾亲眼目睹那些人在实现理想过程中经受的考验与挫折。任何人都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收获。收获的成果取决于这个人努力的程度,没有机缘巧合的事存在。

懒惰之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拖沓。对一位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拖延最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

拖沓是因为人的惰性在作怪,每当自己要付出劳动时,或要作出抉择时,我们总会为自己找出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些。有些人能在瞬间果断地战胜惰性,积极主动地面对挑战;有些人却深陷“激战”的泥潭,被主动和惰性拉来拉去,不知所措,无法定夺······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如果我们认准了一项工作,那么我们就要立即行动,因为世界上有太多的人

都因拖延懒惰而一事无成。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决断,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是金钱,对有些人来说时间是废品,一百次的胡思乱想抵不上一次的行动。

当我们有一天发现无聊伴随我们左右,人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自己的毅力也产生了动摇。可想而知,在那种没有目标的日子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流失了,那就是幸福。

鬼谷子的哪三句智慧名言,流传最广?

不要被情绪主导了人生,只有以理性面对问题,小心谨慎处世,才能避祸就福。

衡量人生是否成熟的标准,首先就在于他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掌控情绪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很多人在生活中犯下的过失,常常是由于自身缺乏忍耐而造成的,无法正确地理解问题,总是企图以情绪去解决问题,所以时常在不理智状态下,做出违背常理不合时宜的事情,而祸患正是因为这一份“不合时宜”而生成。

人生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而在这变化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人生的智慧就体现在平衡不同的过程之中。

能平衡自己的人生,使自身平和而良性的发展,这也是避祸就福的根本。

而控制情绪,就是妥善处理这种局面的智慧,由此避开情绪带来的祸害。

意思就是说:不管多大的祸患,总是源于一时的不能忍耐,所以凡事不可以不谨慎小心。

对于人生来说,“忍”便成了一门大学问,而“忍”也不应该仅仅是情绪上的控制,而应该是内在正确认识问题的态度。

古时有一人叫尤翁,他以开典当铺为营生。

有一次年终时,尤翁听到铺中有人吵闹,出来一看,发现是自己一个邻居在闹事,柜台上伙计对他说:“这个人之前拿衣服来典当压钱,现在却空着手要东西,不给他就出口骂人,而且还一直闹。”

尤翁看这个人一副不讲理的样子,就说:“我理解你的想法,不过是为了过年而已,这样的小事何必争吵呢。”

于是命伙计拿出他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

尤翁指着棉衣和长袍说:“这是御寒过冬不可少的,你拿回去过年用,其他的衣服也不是急需的,可以留在这里。”

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之后,悻悻地离开了,当天晚上,竟然死在别人家中,另外一家人和这个人的家人打了一年的官司。

原来是因为这个人负债太多,已经服毒,他知道尤翁家中富裕,就想敲诈一笔,后来因为敲诈不成又转到别人家。

有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就问尤翁:“你怎么会事先知道而有意忍耐呢?”

尤翁说: “凡非礼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意思就是说,凡事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是有所仗恃,若是此时小事不能忍,灾祸就会降临,很多人听了之后都非常佩服尤翁的识见。

在这件事情中,尤翁有两点做法最值得细细体会,首先是情绪上的把控,对于尤翁来说,他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去教训一个蛮不讲理之人,但是他没有去做,这源自于一个人的修养。

其二,就是他能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所以他才说:“ 凡非礼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 ”,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强调的重点。

忍辱并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控制,而是对于事情背后因果的把控,“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而“相”背后的本质,才是我们应该体悟和通达的地方。

当明白了本质之后,才能更好地掌握的走向。

对于人生来说,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都会遇到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没有谁的人生完全是在顺境之中度过的,在这些问题之中,遭受屈辱都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我们就要以平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以情绪企图解决自己不想面对的局面。

所以发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以理性对待才能更好地处理。

有这样一句话叫: 忍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没有“忍”字。

忍或不忍都不是存在于表面情绪上的选择,而是从理性角度去面对问题的智慧,这才是真正通达事物本质之后,以智慧处理问题的状态。

所以说该忍的时候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该忍的时候即便是显露霸气,也应该是在理性的状态下所做出的反应。

比如遇见一些触碰自身底线以及违背国家与民族甚至道德大义时,这种状况就不该忍,而这种不忍也并非是情绪上的冲动,而是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为了维护底线以及大义做出的选择。

有没有介绍素书的比较通俗一点的书籍

古往今来,在浩瀚的历史上有很多隐士牛人,比如鬼谷子。但其实鬼谷子并不孤独,在战国末期有个人与鬼谷子高度相似,以一策定乾坤。

这位高人就是黄石公,而这部书就是《素书》,而黄石公传书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著名谋士张良。

做人要学会深谋远虑:深计远虑,所以不穷。

人生处世说话都会遭遇困境。比如与人沟通时,很容易就会词穷,不知道如何作答。再比如在做事也是如此,很容易会出现各种纰漏。

很多人对自己高估了,讲究的是临场发挥。但实际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正的谋士,从来不打没准备的仗。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巧了,鬼谷子说过“虑深远则计谋成”。顾名思义,想的深了,自然就会想出精妙的谋划。

这也就是黄石公说的“深计远虑”,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

三、做人要学会推古反今: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我相信黄石公是读过鬼谷子的,又或者说圣人之学,同宗同源。五千年文明,世间能够经历的事情,古人早已经都经历过了。古人已经把世间的道理都说尽了,比如鬼谷子说:反以知古,覆以知今。返回过去观察过去,再覆过来了解当今。

黄石公则说: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如何才能不迷惑?推古验今。

啥意思呢?追溯往事,来验证当今的事情。追溯古事,验证今世,自然不受迷惑。贯通古今,就能明察事理。

我们都认为未来是突变的,其实不是,过去、现在就是未来的演化过程。

领读《素书》:感悟传世奇书中的成功智慧

《素书》一本不可不读的神秘智典----------郑居蕾

《素书》不仅包含治国安邦大谋略,更有修身处世、为人之道的[小智慧],每一句箴言都是切中要害,一针见血,读来如醍醐灌顶、豁然顿悟,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每个人读上一读。

这是一本奇书,来历很不一般,内容也非同寻常。

《素书》是一本流传了很久的神秘智典,其伴随着迷人的神妙故事:汉朝之后的某一个时期,当盗墓者盗窃古墓时,从幽深古墓的玉枕中发现了一本古书。古书的秘戒既苛刻又吓人,警告此书不能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否则会遭殃;但如遇合适的人不传授,也会遭殃。

据《史记》记载:秦朝末年,韩国有位少年张良,为了报灭国之仇,散尽了家财,以访求刺客,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不料误中副车,刺客被擒,触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缉刺客的主使。张良在生死的紧急关头,更姓易名,遂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南瞧宁北),执意结识各方豪杰,以待复仇机会。后来,张良行游于沂水大桥(今江苏省邳县南)时,偶然遇到一位身着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当张良走近时,老人故意将自己的鞋丢落到桥下,并傲慢地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捡上来!”张良对老人的傲慢举动很恼火,本想痛斥他,但想到老人年事已高,就不予计较,他下桥将鞋捡上来。老人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帮他把鞋拾上来了,就给老人穿上也无不可。于是,他跪下来将鞋给老人穿上。老人看到张良不但能忍辱下桥拾鞋,还能谦恭地跪下为他穿鞋,暗中称赞他胸襟广阔,含笑离去。张良见了暗自惊奇,望着老人远去。过了一会儿,老人又返回来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清晨到此与我相会。”张良感觉这位老人举止不凡,便恭敬地跪拜说:“是。”五天后的清早,天刚发亮,张良急忙赶到桥上,谁知那老人已站立桥上多时了。老人气呼呼地对张良说:“与老人相约,为何迟到?!”说完就很不高兴地走了。临走时又嘱咐说:“五天后在此再相会。”五天后,张良鸡鸣时就赶到桥上,可是又来迟了,老人已在桥上。老人又不高兴地说:“过五日清晨再来。”过了五天,张良不敢怠慢,在半夜时分就赶到桥上,张良等了好一会老人才到,老人高兴地说:“哈哈,本该如此。”老人从袖中掏出一部书传授给张良,叮咛说:“你认真阅读此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再过十年,将会兴兵起事。再过十三年之后,你与我在济北重逢,谷城山下有块黄石,那就是我。”说完,飘然而去,遁然无踪。天亮后,张良看老人所授之书,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认真研读此书,后来果真成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军师,辅刘邦灭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在老人交待后的十三年,张良随刘邦经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遇见一黄石,张良将它搬请回府,视同珍贵的宝物供奉起来。张良逝世后,与黄石合葬一处。后人尊称这位授书老人为黄石公。

根据宋朝的宰相张商英考证,老人传授给张良的那本珍贵的书,是误传为《太公兵法》,其实就是《黄石公素书》。

《素书》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融会贯通,虽行文简朴,却语言锤炼,句句金玉,精妙绝伦。书中蕴涵着极大的智慧,是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生活策略的集大成,是一种罕见的谋略学和智慧库。对复杂的人性把握得入木三分,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观察得细致入微。

有人说“《素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参看《素书·张商英序》)

素 书

汉·黄石公

原始章第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第三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殚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第四

夫志,心独行之术。长没长于博谋,安没安于忍辱,先没先于修德,乐没乐于好善,神没神于至诚,明没明于体物,吉没吉于知足,苦没苦于多愿,悲没悲于精散,病没病于无常,短没短于苟得,幽没幽于贪鄙,孤没孤于自恃,危没危于任疑,败没败于多私。

道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第六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国、理家,可也!

《素书》仁者无敌,其实都能做到

未来一个月,我将领读这本书《素书》,他又名《铃经》《玉铃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奇书之一。

这本书的作者是张良的老师黄石公,相传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

黄石公思想上受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学说的影响,因此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各家思想的痕迹。

黄石公对于此书也是非常谨慎,秘戒:不可以将此书传给不道不神不圣不贤的人。如果传非人,那他一定会遭到祸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传人而不传授,也会遭到殃祸。张良也凭借这本书帮助刘邦建立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大汉王朝,又是凭借从这本书中参透的智慧,功成身退,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可悲下场。

《素书》的博大精深的智慧与谋略在为人、处事、职场、管理等方面的运用进行阐述,让我们全面而深入的感悟这本传世奇书的成功智慧。

现在我开始领读:唐太宗也是历史上的明君之一,也创造令后世赞叹不已的丰功伟业,实际上也离不开他对道、德、仁、义、礼的严格遵循。时刻以历史为鉴,广开言路,并不断完善自我,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让他的帝王生涯中,虚心纳谏和光辉的政绩无疑是使他青史留名。

对于道、德、仁、义、礼,我们很多人只是字面上去理解他的意思,但是真正要去说一个所以然好像又无从下手,我也在另一本书《素书》上找到了这个解说: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

道:即人所遵循的自然规律。为世同万物所遵循,但它往往不能为人所认识。

德:即人顾应自然的安排而使其欲求得到满足的能力,世间万物亦如此。德使万物各得其所而各尽其能。

仁:即人所具有的慈悲、怜悯之心,有此心,人就会产生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

义:即人所遵循的与事理相适宜的原则,义要求人们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以此建功立业。

礼:即人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在礼制的规范下,每个人都克勤克俭,按照各自的社会角色行事,形成了和谐的人伦社会秩序。

这五项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

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间万物兴盛、表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失败的规律,知道社会太平、纷乱的局势,懂得把握好进退的尺度。

韦神就是冯友兰先生说的天地境界的人,对他们而言,无谓生死,一切皆以服务于宇宙为目的。

人生境界而言,冯友兰先生认为有四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与自我折磨,贤人之人则在道德境界中为社会、为民生谋,而圣人则在天地境界中赞天地之化身。也因境界不同,人们见识与享受的世界也不同。

但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用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品格高尚者可立一生。

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才能得到人生乐趣、生命的精彩。

梁漱溟先生说:“整个生命的本身是毫无目的的。有意识的生活,只是我们生活的表面。就人的一生那么长的时间言之,仍以无意识生活为多。”

格罗培斯说:“最人性的,就是最好的。”这种人性,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性。

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我全身的汗毛孔都张开了,太震撼人心,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的博大精深,我也特别想领读这本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很多人变得迷茫,也无从得知该如何做,各种精神上都处于极度焦虑的状态,此书也能让我们从各种角度去思考人生。

《素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谓仁,就是指对于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随其所愿,有所成就。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观,但是在《素书》之中的智慧,则是一个人对于万物所持有的慈悲之心。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位名将叫曹彬,对人仁爱宽恕,不草菅人命,在他身上有两个非常值得赞颂的故事。

有一次,一个官吏犯了罪,他去审判这个官吏时,判决一年之后对他执行杖刑,也就是缓刑一年。

大家对他这个做法不理解,曹彬就说:“我听说这个官吏刚娶了媳妇,如果现在对他执行杖刑,此女的公婆就会认为他的媳妇是扫把星,是不吉利的,就会折磨她,使她无法生存,这就是我缓刑的原因,但是我还是要依法办事,所以缓刑一年之后再执行。”

后来又有一次,曹彬围攻南京半年多,占领许多地方,最后只要一仗就可以轻易攻入南京城。

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生病了,大家都很着急问他生的是什么病?曹彬说:“是心病。”

别人又问:“怎么样才能治得好呢?”

曹彬说:“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打进南京城的时候不能随便,不能烧杀掳掠,如果你们能做到,我的心病也就去除了。”

这个时候,他的手下就说:“你直接下命令就行了。”

曹彬说:“不行,你们要先发誓。”

于是大家发誓,进城之后不会烧杀抢掠,当手下人发过誓之后,曹彬立刻下令,打进南京城。

曹斌在这两件事情上显出的都是仁慈之心,他的仁慈贯彻到细枝末节之处,乃至于官吏犯了错,都要担心惩罚会不会给他的新婚妻子带来不好的名声,可见他对于事物存在着仁爱和敬畏之心。

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善良,这种敬畏之心不仅是一个人是否善良的重要标准,也是我们修养德行的目标和方向。

所以《素书》中的仁者,是道德境界这一境界的人又超过了功利境界,他们开始追求高于名利的东西,那就是仁爱。

如孔夫子所言:仁者,爱人。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去体贴爱护别人,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

在中国这块中庸知道盛行几千年的土壤里,人生最合适的状态,是觉悟到本心的慈悲。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正道素书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