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思想家有那些?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x0d\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x0d\\x0d\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x0d\\x0d\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x0d\\x0d\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x0d\\x0d\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x0d\\x0d\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x0d\\x0d\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x0d\\x0d\ 5、不是“醇儒”的荀子\x0d\\x0d\ 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x0d\\x0d\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x0d\\x0d\ 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纳。\x0d\\x0d\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x0d\\x0d\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x0d\\x0d\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x0d\\x0d\ 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之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集大成者。\x0d\\x0d\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x0d\\x0d\ 黄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x0d\\x0d\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x0d\\x0d\ 王夫之(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什么比较经典 影响深远的著作
道家万法归一的意思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一切都最终归于道,无论是什么,他们的源都是道。起于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复终又归于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全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扩展资料:
“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意义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
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见,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规律达致“无为而无不为”之境。此处,“法”一词在句中作为动词,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无法则、法律之意。
当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则之意,即遵循社会常理、常识、常情,而这些既是“道”的引申义,从而也可作为世俗法律之根基与合理性之评判。
老子认为,“国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
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来成就,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在于道是根基、母体之所在。而王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治理国家,也应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运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政策、规则等都应顺应道的发展规律。
2、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由于古书一般没有标点与分段,所以后人在加注的时候,囿于不同的学识,从而对此句话产生不同的意义理解。这种划分是由唐代李约在《道德真经新注》断句而成,他将“人”改为“王”而衔接上句国中四大之君王大。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
“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
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
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
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古棣在《老子校诂》中解释此四句说:“法地地”,是说以地之所以为地者,为法,地之所以为地,即地无私载;“法天天”,是说以天之所以为天者,为法,天之所以为天,即天无私覆;“法道道”,是说以道之所以为道者,为法。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自然”便是自己如此,即自因、自成、自本、自根,“道法自然”,即道以自己如此,自成、自因为法,而不横加干预,亦即“无为”。
这里“法”字有法则之意,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载、谦卑无争为法,以天之无私藏为法,以道之自然为法,从而道与自然归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对道的遵循可以使得天、地、人三界秩序井然,得以理治。高定彝认为,此句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的观点, 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等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结构、整体的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
百度百科-道德经
论语属于什么体
1.生命的大智者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汉族,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 2、永远的”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汉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3、积极而潇洒的退守者庄子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4、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5、不是“醇儒”的荀子荀子(xunzi)(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6、“大一统”的设计者董仲舒董仲舒(前179~前104),董子,汉代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作出巨大贡献。广川人(今河北景县),汉族。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纳。 7、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8、“致良知”说的宣导者王守仁王阳明 (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创始人。 9、民主思想的启蒙者黄宗羲宗羲(1610-1695) 汉族,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清初五大师”。 10、被遗忘的隐居思想家王夫之 (1619~1692)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汉族。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国学励志经典语录
论语的体裁属于语录体散文。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一部古代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属于儒家经典之一,也被视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仁爱和礼教。《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观点,并强调了修身、为政、君臣、父子等各个方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因此,《论语》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哲学性。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对后世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传统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语录体散文知识扩展
语录散文体,一种写作术语,是指以记录人物言论为主,不重文字修饰的一种文体。风概春秋末年产生的《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斗散文著作,由孔子的门徒记录孔子的活语汇编而成。后世佛教徒和理学门生等,也用语录体记录其师傅传教或讲学的内容。
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多半是简短的谈话或对话,很少记叙人物的行动姿态,但从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议论往往只有论点,没有论证。即使有论证,也只是三言两语,而无长篇大论。
语言接近口语,质朴简练,自然无华,富有哲理性,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耐人寻味,其中精辟的语句被后人视为格言、警句,为后来的文学语言起了示范作用。
沉思录经典语录
国学励志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彬彬有礼。而后君子。
4、其为人也。奋发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7、子不语:怪。力。乱。神。
8、有教无类。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堪称好学也已。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译文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12、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小不忍。则乱大谋。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5、正人喻于义。君子喻于利。
16、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7、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8、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0、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22、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23、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2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8、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30、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1、笃信好学。守逝世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32、君子忧道不忧贫。
3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可开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国有诞生哲学吗?
沉思录经典语录如下:
1、当火势小的时候,它很快就会被压在它上面的东西熄灭。而火势旺的时候,它就会很快点燃它上面的东西,并且借助这些东西使自己越烧越旺,每个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自身力量的强弱,而非加诸在身上的压力。
2、试图控制和改变我们力所不及之事,只能带来痛苦。
3、尽最大努力控制你的欲望。因为,如果你想得到的东西却是你控制不了的,失望必然接踵而至;同时,你还会忽略那些正是你可控制的又值得追求的东西。
4、即使是生活中最令人困惑或痛苦的地方,在经过明辨与抉择之后,也可以变得比较容易忍受。
5、自由来自于对自身力量的限度和上天所设置的自然之限度的了解。
6、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事情却是另外一回事。
7、不要试图建立你自己的规则。
8、在每个场合都要问自己“当下要做的正事是什么”。
9、幸福只能在内心找到。如果我们的头脑充满了不幸的恐惧与野心,就不可能拥有一颗轻松自在的心。
10、记住:好的东西,究其实质,只会在你能控制的事物之中找到。如果你把这一点谨记在心,就不会再有那些虚幻的嫉妒或悲惨的感觉,也不会可怜巴巴地拿自己及自己的成就去和别人比较了。
11、不要期望成为其他任何人,而要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才是你能够掌控的事。
12、在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上被认为愚蠢、幼稚,实际上是件好事。
13、当运用理性及其他手段都无济于事时,就要听凭天意的安排了。
14、使我们摇摆不定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
15、内扰我们的正是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反应。
16、你是一个奴隶:自由的言谈不是适于你的。
17、想想乡村的老鼠和城市的老鼠,想想城里老鼠的恐慌和战栗!
18、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有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19、那作恶者也是对自己作恶,那做不义之事的人也是对自己行不义,因为他使自己变坏。
20、毫不炫耀地接受财富和繁荣,同时又随时准备放弃。
沉思录简介: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
“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
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是什么意思?
中国哲学分为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古代哲学主要指?春秋百家争鸣?汉唐儒道三玄?宋代儒学的发展?近代中西融合?四个阶段。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可以说:?道家的审美理论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精神。?
古代
中国古代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独特的思想价值观远远走在历史的前沿。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道、墨三家影响深远。近代引入并发展了西方哲学,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在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官方意识形态;以新儒家为代表的学者,则力图让中国传统哲学得以创新和发展。
中国人的宇宙观方面以易经与老庄为代表﹐社会观是以孔孟之说为代表,儒道相辅相成。
宋代儒学的发展
北宋诸儒以周敦颐、张横渠、程颢、程颐为大宗,上承儒家经典,讲仁与心性,又讲格物穷理。熙宁三年以后,王安石变法引发党争,二程分别退居洛阳,理学在此后七年或十年达到成熟。
宋朝南渡以后,儒学分为三派?程颢开胡五峰之?湖湘之学?,程颐开朱子之学,也就是程朱理学,代表者乃朱熹;陆九渊则直承孟子而开出心学一派。全祖望评价:?宋干、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门庭径路虽别,要其归宿于圣人则一也。?
北宋中叶以后,道学家的声势愈来愈浩大;南宋前期虽然几次三番下令禁止,并不能阻挡道学的流行和减削它的声望。南宋以后,只有朱陆二系传续不绝。元明之际,朱学进居正统之位,为中国君主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惠栋在评《毛诗注疏》时说:?宋儒之祸,甚于秦灰。?
明朝心学
明代心学大师陈白沙提出了以?自然为宗?学贵自得?的哲学主张,打破程朱理学沉闷和僵化的模式,开启明代心学先河,创立了?江门学派?,在宋明理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转变风气的关键人物。陈白沙学以?宇宙在我?的主体自我价值,突出个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存在意义。他所说的?自然?,即万事万物朴素的、本然的、无任何负累的、绝对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他要求人们善于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无拘无束地去体认?本心?。他极力倡导?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学世界观。?
宋明心学始于陆九渊,中经陈白沙,到王阳明集大成。明朝中叶,王阳明创立致良知之?阳明学?,集心学之大成。明末刘蕺山呼应胡五峰而盛言以心着性之义。明末王学亦走入末流,黄宗羲说:?明人讲学,袭《语录》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坻,束书而从事于游谈。?王是真说:今之学者,偶有所,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甚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问。?
明代另一位心学大师湛若水所创立的?甘泉学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继承陈白沙的学说时有所创新,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湛若水提出?体认于心,即心学也?、?随处体认天理?等主张;纠正其师学说过于倾向内省等缺失,倡导?合内外?之学等。所谓?随处?是指?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在他看来,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应体会、实践心中的天理。
清朝
理学在清初以后走入空谈,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以学术为工具博取政治利益的手段。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读了崔蔚林的文章,说?岸然自负为儒者?实在?可鄙?。又说:伊以道学自居,然所谓道学未必是实。闻其居乡亦不甚好?。康熙说?今视汉宫内,务道学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在人主前作一等语,退后又别作一等语?。他曾说:?李光地、汤斌、熊赐履,皆讲道学之人,然而各不相合。?即便如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颁布诏令,规定朱熹成为孔庙十哲之一,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学术。
近现代
现代哲学主要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和?对西方哲学的研究?
"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反复研习传统哲学的一脉,以传统哲学为本,赋予新的现实意义。
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主要指马克思哲学。希望用外来文化,重新定义中国的一切,把旧的传统葬送在一个时代。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
释义:
1、人身难得今已得。在六道轮回当中,现在这个暇满的人身是极难得到的,但我现在却得到了。
2、佛法难闻今已闻。即使得到人身,想要听到佛法也是极为困难的,但我非常,现在也听到佛法了。
3、此身不向今生度。如果我这一生不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渡到解脱的彼岸去。
4、更待何时度此身。那么要等多久才能再得人身、再听佛法而解脱呢。
全句大意:可以投身为人是很难得的,而且有在今生听到了佛法,真的是很不容易得来的因缘。如果,在今生不让自己得解脱,那不知又要等多少次投身成人,听到佛法便得以解脱了。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娲、广成子、黄帝、炎帝 、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张道陵、司马徽、诸葛亮等等英雄人物。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长生不灭,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