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学炒股看什么书籍最好
1.威廉欧奈尔的《笑傲股市》经典中的经典。这些年来我就以他的canslim原则和杯柄图形为基础形成了操盘体系,带来稳定盈利。并成立了欧奈尔投资工作室网站和QQ群。
国人多知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却对欧奈尔了解较少。
2.维克多的《专业投机原理》,N年前读,索然无味,现在读之,欢喜无限。有一定投资经验的人能够读懂。
3.达瓦斯《我在股市赚了200万美元》,箱型原理和系统操作的投资思想对于建立个人投资体系很有帮助。与欧奈尔的体系一脉相承。达瓦斯本是一名著名舞蹈演员,50年代在世界巡回演出,没有时间实时查看股票行情。他通知经纪人,突破箱顶自动买入股票,跌破止损自动卖出股,没有到达止损就任凭股票在箱体中震荡而不去操作。他这种自动交易的方法很好,但是国内通达信、同花顺等都不提供这种功能。
4.利佛摩尔的《股票大作手操盘术》,全世界最富有盛名的投机大师,他的传记《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是西方每个投资者必备之物。我还是觉得他自己写的这本小薄册子更经典。里面提到了炒股就是三条:时机选择、资金管理、情绪控制。
5.比尔威廉斯的《证券交易新空间》,混沌理论,分型突破,对我的交易思路有较大的影响。
6.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108讲》,缠师普度世人,留下天涯绝唱后,绝尘而去。缠论三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有的买点卖点尽在其中,所有的操盘体系均在其体系之内。欧奈尔的杯柄突破即其中枢后的第三买点。禅论系统的核心之一在于发现MACD的背驰,5分钟、30分钟的背驰就能够精确判断阶段性短期顶部和底部。即股价创新高,而MACD没有同时创新高。
7.《像欧奈尔的信徒一样交易》,由欧奈尔的员工撰写,在杯柄突破之前发明了口袋支点买入法,很不错。第二部在美国已经出版。另外对于缺口交易非常有研究。
8.瓦莱士的《短线交易大师》。下围棋时光会布局,不会战斗不行。炒股时光会中线买入,不会短线买入不行。这本书里介绍了精确的高胜算的买点。
9.史蒂夫尼森《日本蜡烛图》,虽然是基础,但是经典,必备。
10.温斯坦《股市牛熊的秘密》,告诉我们只买第二阶段的股票,少买第三阶段股票,禁止买第四阶段股票。也是有欧奈尔的思想在里面。
电视剧《是,大臣》中的哈克对以下哪一领域有所了解
这个女的是Taylor Momsen ,美国演员兼歌手,她是摇滚乐队 The Pretty Reckless 的主唱,这两个MV分别是 Miss Nothing 和 Just Tonight ,希望对你有帮助!
视频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0MzQxNTI0.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5NTE3ODU2.html
汉弗莱为什么是大英良心
电视剧《是,大臣》中的哈克对公共关系领域有所了解。他是一位政治家,因在公共关系方面有卓越的才能而被称为“超级大臣”。哈克擅长处理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公共关系技巧来维护政府的形象。他还是一位善于演讲的政治家,能够用动人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金融学必读十大书籍经典推荐
汉弗莱是大英良心是因其生平事迹。在英国经典政治喜剧《是,首相》中,内阁常任秘书、大英良心汉弗莱爵士可谓呼风唤雨,充分展现了英国公务员系统的能量。不过汉弗莱也不是每件事都能称心如意,在剧中也吃过几次瘪,一度非常狼狈。多萝西是一个能力很强并且很熟悉公务员花招的人。比如在第一季第五集,多萝西就从几百页的报告发现了汉弗莱搞公务员加薪的套路并想出计谋。要不是伯纳德泄密救场,汉弗莱就掉进多萝西的陷阱了。
你看过最悲伤的爱情**是什么?
读书就像是一张新的人生地图,打开以后,展开的是一个全新而积极的世界。而比单纯学习赚钱技巧而言,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以下是我查询整理的金融学必读十大经典书籍,一起来看看吧!
《金融炼金术》
《金融炼金术》是索罗斯的投资日记。读者可以从中欣赏到索罗斯如何分析个股、如何把握市场转变的时机、如何面对不利的市场行情并及时调整对策,从而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精彩艺术。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风靡国际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与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本书回避了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将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一套富有一致性的思维框架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经济学的想象力”。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说,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本书的目的正是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第5版):宏观经济学分册》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100多万册!《经济学原理(第5版):宏观经济学分册》前四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在继续保持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的写作风格基础上,曼昆教授在第5版中对全书36章都做了精心修订;同时也更新了大部分“新闻摘录”和部分“案例研究”;
《聪明的投资者》《聪明的投资者》首先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本书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本书还对基金投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关系、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选择、可转换证券及认股权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本书后面,作者列举分析了几组案例,论述了股息政策,最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
《漫步华尔街》《漫步华尔街》(原书第9版)是一部投资经典,同时又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畅销书。本书将投资理论与实践水融地结合在一起,由坚实基础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引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同时讲述了历史上著名的投资泡沫和投机狂潮,既学术又通俗,既深入浅出又令人信服,一步一步地引导投资者满怀信心地跨越市场。你不仅将学会分析股票、债券的潜在收益,而且将学会分析其他投资机会的潜在收益,包括货币市场、房地产、保险、黄金、收藏品等。
《金融学》《金融学》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金融学的分析方法有三个“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不同时期的利益权衡)、资产估值、风险管理(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一些运用于所有分支领域的基本法则和原理。
《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资本市场的混沌与秩序》是介绍和推广混沌理论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的第一本书,并被奉为这方面的经典论著。这次新版在内容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加入了一些新的章节和混沌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论述。这些最新进展都是与当今的创新热点紧密联系的,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第二版全面论述了混沌理论在金融领域的作用。它所利用的都是当今市场的最新例证并对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遗传算法、小波和复杂理论-进行了描述。
《逆向思考的艺术》汉弗莱·B·尼尔是现代逆向思考理论的创始人,他的《逆向思考的艺术》是该理论开山之作。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尼尔通过对群众心理、舆论宣传及人类行为的剖析,提出了相反意见的行为准则。他指出当公众意见趋向一致之时,往往也是其错误形成之际,从盛行的想法与意见出发,“对新闻、评论以及困扰着我们的无数预言从相反的角度进行观察与深思”,领先于大众感悟到趋势的变化,择机采取相反的行动。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了如何自我发现,在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第二部分讨论了系统开发的一些模型,告诉你交易和市场系统背后隐藏的一些很重要的理念;第三部分讲述了一个完整交易系统的各个部分。
《货币金融学》《货币金融学》是货币银行学领域的一本经典著作,自十几年前引入中国以来,一直畅销不衰。由于次贷危机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极大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结构与中央银行的运作模式,因此,本书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几乎全部进行了改写。此外,围绕次贷危机,本书适时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应用和专栏。
什么是坎普(camp)何谓坎普主义或坎普文化、坎普风格? ctrl的内容就免了,需要高手解疑或相关文献资料!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天堂**院》等等这些因其感人至深的情节而广为人知的**。但是,最悲伤的爱情**究竟是哪一部呢?从我的能力范围内,我会尽可能地深入分析,探讨这个话题,并列举一些广受欢迎的悲伤爱情**。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悲伤”这个词所涵盖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包括深深的失落、悔恨、痛苦以及永远无法修复的伤痛等等。因此,在这个广泛的范畴内选择一部最悲伤的**始终会有些主观。不过,在我与用户的交互中,人们普遍认为《断背山》是一部最悲伤的爱情**。
《断背山》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那种充满了禁忌感情的故事。这两位男主角分别是恩尼斯·德尔·马尔(由希斯·莱杰扮演)和杰克·君(由杰克·吉伦哈尔扮演),他们一同在父亲的绵羊农场里工作。在强烈的孤独感和情感压抑下,两人的友谊以及共同经历的生死一线的瞬间让他们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好兄弟。然而,他们对彼此难以言喻地爱之情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他们的性感受性,体验一生只做了一次,却从此在彼此心底深深印上了烙印。杰克在冬天的一个旅馆里告诉恩尼斯:“我再也不会跟一个男人爱过了。你是唯一的一个。”两个人住在一起的日子里,他们关系之紧密超越了任何言语和较劲,但是,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西部发生的事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让针对同性恋的歧视和迫害无处不在。
这个时代对于同性恋的歧视和无情镇压足以使得一个人糟糕度日。经过了美丽的夏季和平安的冬天,德州交界地震终止了他们的美梦。随着道德和社会规范压得重重,两人被迫放弃彼此,并各自离开西部回到了原生家乡。他们并没有破裂,但是却发展成一段内心扭曲的感情。就在一年后,杰克来信邀请恩尼斯与他会合,并恳求他采取更多的风险以便和他在一起,但是这个冒险最终导致了悲痛的结局。令人心碎的是,在那决定性的夜晚,当两人共度了一晚上之后,一场大雪淹没了他们的帐篷,君惨遭流氓暴行而丧生,而马被迫目睹这一切。
这个故事悲痛的结局让人震惊,并让很多在场的观众感到痛苦和绝望。两位主角之间的感情在社会和家庭压力下被磨灭,他们内心挣扎着不能随意展现自己的感情。由于歧视和厌恶导致的痛苦和伤害无法舒解,这本来可以让两个人幸福在一起的生命之路却变得困难重重。他们的崩溃和惨痛经历呈现在我们心里,深深震撼着我们的思想。这部**不仅体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悲伤爱情,也揭示了社会所带来的更深层次的痛苦。**揭示了爱与禁忌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以及社会对于不同性取向的人群的冷漠和无情。
至于其他的悲伤的**,如《刺猬的优雅》、《影子画廊》、《偷书贼》等,个人观念不一,但是对于它们所传达出的悲痛的情感,相信大部分人都能感受得到。许多人为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遭遇和他们的内心痛苦而流下了眼泪。
总的来说,《断背山》是一部能够令人痛苦和难过的**,它勾起了人们极度的情感和共鸣,并让我们思考社会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这也让我们有必要去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如何给予不同性取向的人群支持和尊重的呢?我们是否能够一起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自由表达爱之情的世界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面对,同时也需要我们在行动中去实践。
1. “坎普”这词,给中文用者很大的困扰。创意的译法有田晓菲的“矫揉造作”、沈语冰的“好玩家”、董鼎山的“媚俗”(可能是借“坎普”与“刻奇”的近亲关系)、王德威的“假仙”(台湾用语,指行为上的假装),但都只突显了“坎普”某些特性而最终未能达意。本文选择用顾爱彬、李瑞华、程巍等的音译:“坎普”。
2. 桑塔格开宗名义说:世界上许多事物还没有被命名,尽管已命名,也不曾被描述,“坎普”这个精妙的现代感觉即为其一。感觉——配合英文可译成“感觉力”——不同于思想,本来就难说得清楚,何况“坎普”并非自然的感觉——“坎普”是对某些非自然的人为造作的偏爱。
3. 在桑塔格之前,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是少数用文字提到“坎普”的作家。在1954年的小说《夜晚的世界》里,伊舍伍德借一个叫查尔斯·肯尼迪的角色,花了两页说:“坎普”是极难定义的,你要沉思它,用直觉感受它,像老子的道;一旦你这样做,你会发觉无论什幺时候谈论到审美或哲学或几乎任何事情,你都想用这个词。他强调一个重点:“你不能‘坎普’那些你不认真的事情;你不是在开它玩笑;你是从它那里得到乐趣”。
可推想在上世纪中或更早,英美甚至欧陆城市某些美艺和同性恋的文化圈子已经爱用这词,词的源出 (一说源自法国俚语CAMPER,意思是摆出夸张姿势,一说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变得不重要,赋与的新涵义由小共同体约定俗成自我演变,成了共享的、秘密的感觉、审美标准、态度、行为、经验、代码和身份认同,却还没有用文字来论述成为知识。
4. 桑塔格是第一个把不好说的“坎普”当一回事写长文章谈论的,哪怕用的是短警句形式的札记。32年后,桑塔格在《反对阐释》的西班牙语译本前言里说,《“坎普”札记》是她钟爱的文章之一,只是当初她是惊讶的,因为人们认为她是在谈一种新感觉,好象她是这样的感觉力的先锋,她不能相信自己这么幸运,在她之前竟没人碰这题材——“我思忖,妙哉,奥登竟不曾写过类似我的《“坎普”札记》的文字。”她说自己只是把当哲学和文学的年轻学生时,来自尼采、佩德、王尔德、奥特加·伊·加塞特(“艺术的非人化”时期)及乔伊斯的审美观点,延伸到一些新材料上。(桑塔格在以上引述中突然联想到诗人奥登,可能是因为奥登是伊舍伍德的密友。顺带一说,奥登与伊舍伍德于 1938年曾同到中国,翌年出版《战地行》一书,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同年随伊舍伍德迁居美国。)
5. “坎普”是:蒂凡尼灯、比尔兹利的画、“天鹅湖”、贝里尼的歌剧、维斯康蒂导演的《沙乐美》和《可惜,她是一个》、大猩猩爱上美女的**《金刚》、旧飞侠哥登连环画、1920年代的女服 (羽毛披肩、有流苏和绣珠的套装) 、让·科克多、拉菲尔前派的画和诗歌、理夏德·斯特劳斯的歌剧 (但瓦格纳却不是“坎普”) 。
17至18世纪初是“坎普”年代:蒲柏、沃尔浦尔 (但不包括斯威夫特) 、法国才女、慕尼黑洛可可风格的教堂、大部份的莫扎特。
19世纪则有唯美主义、佩德、拉斯金、丁尼生,当然还有跨到20世纪的王尔德。
法国的唯美艺潮“新艺术”是“发挥‘坎普’最完整的风格”。“新艺术通常将一种东西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例如花朵植物形状的灯饰、弄成洞穴似的客厅。一个值得一提的例子是:在1890年代末,赫克特·基玛把巴黎地铁入口设计成铁铸兰花梗形状”。
**明星是很容易成为“坎普”对象的,一种是性感得夸张的如简·曼斯菲尔德、吉娜·洛众布里基达、简·罗索尔;一种是风格化如梅·韦斯特、贝蒂·戴维斯;一种是又风格化又雌雄同体如格丽泰·嘉宝、玛琳·蒂特里希。
“‘坎普’是斯登贝格和蒂特里希的6部美国影片里令人咋舌的唯美主义,6部全是,但尤其是最后一部《那魔鬼是个女人》”。
由达西尔·哈米特小说改编,约翰·休斯顿导演、汉弗莱·博加特主演的黑色侦探经典《枭巢喋血战》(马耳他之鹰)是“最伟大的‘坎普’**”。但贝蒂·戴维斯主演的名片《彗星美人》(即《全关乎伊芙》)则有佳句却因太蓄意要“坎普”,反而乱了调。
“高迪在巴塞罗那的耀眼和美丽的建筑物是‘坎普’的,不仅因为它们的风格,还因为它们显出了——最显见于萨格拉达·法米利亚大教堂——一个人的雄心,要去完成一整代人、一整个文化才能完成的事”。
以上是桑塔格在40年前文章里举的部份例子。
我补一个较新的自觉“坎普”例子:**《红磨坊》里,妮可基曼和伊旺麦奎格穿着19世纪古装,却情深款款,互唱多首20世纪的情歌,都是些浓情密意、歌名老派的金曲 (”Come What May”、”All You Need Is Love”、”I Will Always Love You”、”Don’t Leave Me This Way“等),又在戏里混唱玛利莲梦露的《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和麦当娜的《物质女郎》。(原版麦当娜的《物质女郎》音乐录像,就是戏仿梦露的《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
6. 如果外国例子帮不了你,试试国产:
电视台大型节目主持的声调和套句。
央视春节晚会 (不用骂,既然要看,用“坎普”的眼光去看)。
当领导的,演讲到了想别人鼓掌之时,突然提声,等待掌声。
北京长安街上和往机场路上的一些单位的巨型建筑,如绿色小屋顶的国旅大厦。
上海怀旧美女月份牌。
北京绒线胡同老四川饭店和香港旧中国银行大厦顶楼的“中国会”。
旧鸦片烟床做装饰家具。
把自己稚龄儿子的头发剪得像年画里的小孩。
在卡拉OK包厢内,与友人唱罢靡靡之音后,选唱革命歌曲和戏拟跳忠字舞。
香港老世家第二代周启邦夫妇的粉红色劳斯莱斯和金色马桶。
上年纪的上海夫妇,穿起端正西服,毕恭毕敬的去看通俗舞台演出。
靳羽西本人的发型和面部化装。
台湾王文华的小说《蛋白质女郎》的那些押韵句子。
武侠小说里的怪异女高手如李莫愁、灭绝师太、梅师。
王安忆《长恨歌》的第一节,即建国前的那段故事,文字与情节的对仗与华丽,像百老汇剧。
**《英雄》里梁朝伟和张曼玉那条“爱情线”,和陈道明演的秦王滴下同情泪那刻。
(这样看来两岸三地还真是“坎普”的沃土,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敞开“坎普”方面的感觉力。)
再举一猛例:
**《大话西游》对白: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至于北京的大学生每年集体重看《大话西游》,对着画面齐喊熟悉的对白,则更是最有代表性的“坎普”行为) 。
7. 如果你对以上某几项的反应是觉得好玩,或有想笑出来的感觉,甚至眼中带泪,你就是在“坎普”中得到乐趣,说不定你已“直觉”到什幺是“坎普”。但记住伊舍活德所说:“你不是在开它玩笑,你是从它那里得到乐趣”。
如果你没反应,请继续读以下8段。
8. “坎普”欣赏的是某一类人为造作,可以出自**、音乐、小说、表演、设计、建筑物、服饰……可以是各种仪态、行为、积习……可以是人物,如桑塔格认为前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公众场合的仪态和演说是最“坎普”的。(我可以补上里根总统,相信桑塔格不会反对。)
9. 真正“坎普”的人为造作,必然是认真的、卖力的、雄心勃勃的,而且最好是华丽的、夸张的、戏剧化的、充满激情的、过度铺张的,甚至匪夷所思的,但却不知是在哪里总有点走样、略有闪失、未竟全功。最好的“坎普”是那些未成正果的过分用心之作。故此,平庸、温吞或偷工减料的东西不会是“坎普”的好对象。另外,完全成功的产品也没有了“坎普”味道,譬如爱森斯坦的**也很铺张,却不“坎普”。同样,威廉·布莱克的绘画并不“坎普”,但受他影响的新艺术却非常“坎普”。
10. “坎普”看的是风格,不是内容。所以桑塔格说芭蕾舞剧和歌剧是“坎普”的宝藏。
11. “坎普”的风格是过度的风格。“坎普”是“一个女人穿着三百万条羽毛做成的衣服到处走”。
12. 纯粹的“坎普”是天真的,它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坎普”,它们都是一本正经的。新艺术风格的工匠在制造一座蛇雕纹的台灯时并没有想到“坎普”,他们只想做好一台可以取悦人的灯。巴斯比·柏克利在1930年代替华纳兄弟拍那些以数目字为片名的大场面歌舞片的时候,也不是开玩笑的,只是经过岁月后,我们觉得这些**好“坎普”。不自觉的“坎普”才是“坎普”趣味的上品。而诺尔·柯沃德的剧作则是自觉的在搞“坎普”。
13. 许多“坎普”的对象是旧事物,但“坎普”并不是为旧而旧,只是有些事物是要有了时间距离才让我们看到它们的“坎普”。(譬如说:样板戏?话剧《切·格瓦拉》?)
14. 桑塔格指出,高雅艺术是基本上关乎道德的;前卫艺术则通过极端状态去探讨美与道德之间的张力;第三类艺术——“坎普”——则全然是审美的感觉,即:风格在内容之上、审美在道德之上、反讽在悲剧之上。“坎普”绕开了道德判断而选择了游戏。
15. “坎普”是乐趣、是鉴赏、是“慷慨”:一种对人性的爱和享受、对某些物品和风格的爱和享受。“坎普”是一种解放,让有良好品位和受了过多人文教育的人也可以享受到乐趣。
16. “坎普”只有在富裕社会才出现,是这个没有贵族的年代的品位贵族姿态。
17. 如果还是一丁点也感觉不到“坎普”大概是什幺回事,又不愿意听伊舍伍德的建议去“沉思它,用直觉感受它,像老子的道”,那么请试试看桑塔格原文,或去交个同性恋的朋友。
18. 当然,谁都不能说自己对“坎普”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正如谁都没权说自己的感觉是唯一的对的感觉。桑塔格这个美国东岸重点大学出来的纽约犹太女人,争议性可大。有人说她崇欧成性,看了太多现代主义的书,喜炫耀学问大抛名词。有人则说她的学问基础只不过限于她那时代那地域的文艺精英那一套。有人说天鹅湖绝不是“坎普”;有人说莫扎特怎可能算“坎普”;也有人说桑塔格如果看过蒲柏更多作品而不只是《夺发记》一篇长诗,才不会认为蒲柏是“坎普”。
19. 桑塔格的举例尚被质疑,本文所列亦当被挑战。品位与感觉的不确定性很大,何况还有如下情况:
a. “坎普”这种很难说清楚的感觉,在跨域传播时是可以完全变形的。1980年代的香港,“坎普”这感觉通过《号外》杂志开始渗入美艺文化圈,周润发不知道哪里听到这词,在他主演的一出喜剧片里加进一句对白:“camp camp地”,但他指的是阴阳怪气,暗示着同性恋。自此,“camp camp地”变了稍稍时髦的词,对较广大的港人来说,“坎普”是指“camp camp地”。
b. 每个地方的人有自已的一套“坎普”。上文提到的《大话西游》,里面是有许多“坎普”对白,实际上,“坎普”是香港**特别是喜剧片常用的元素,而其中最自觉的“坎普”喜剧片是《大话西游》导演刘镇伟的另一出作品《92黑玫瑰对黑玫瑰》,但其中的港式“坎普”恐怕逗乐不了其它地区的观众。
c. 不同地域对同一“坎普”事物的判断也不同。吴宇森导演、周润发李修贤叶倩文主演的《喋血双雄》,是不自觉的纯粹“坎普”。该片在香港上演时,一般观众把它看作认真的警匪动作片,并没有用“坎普”的角度去看它,但当它在圣丹斯**节美国首映时,观众是边看边大笑,同时爱死这“坎普”**。可见两地受众的解读不同。不过,我相信吴宇森式的设计,如慢动作双手开枪、白鸽飞出枪战现场、墨镜和黑长大衣等,将来(或许已经) 是普世公认的“坎普”经典。
参考文献: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坎普”札记》(Notes on Cam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