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书值得看的,关于管理,哲理,或古文,还有观念的
1《孙子兵法》作 者: 孙武 (Sun Wu) 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入选理由: 《孙子兵法》被认为是战略思想的开山鼻祖。传播了2500年后,它成为哈佛商学院的必读教材。 企业家不可不知的内容:从远古时代起,军事和商业间的联系就已经存在了。孙子军事思想中最闪光点在于明确你的敌人。无论对于一位将军,还是公司老板如果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整个局势将会变得非常明朗。《孙子兵法》重点阐述的就是这种思想,而反对鲁莽的四处出击。所以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反映到今天的商业思想就是“竞合”的原则。而“先知者,不可取之于鬼神,必取于人,知敌之知情者也”!这是孙子对如何掌握目标市场所提出的建议。在《孙子兵法》中充满了竞争与管理的哲理,中国古文的言简意赅使决策者开宗明义,而每一个古老的故事即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其蕴意的博大精深,足以使任何一个领导者久久地体味其中。 2《竞争战略》作 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e?Porter)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产业竞争泰斗入选理由:《经济学家》曾如下写道:“如果有人能够将管理理论变为让人敬服的学术教条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就是一本关于企业战略的经典之作。也许没有多少人还记得“八条卓越原则”。但有哪个企业能脱离“五种竞争力量”呢? 企业家不可不知的内容:“差异化”、“成本领先”、“专注”这三条竞争的普遍战略,使无数企业从战略困惑中脱颖而出。但波特关于任何企业不能同时聚焦于三种战略的推断,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因为在高度竞争的今天,企业不得不在所有层面展开竞争。它们既不得不追求差异化,提高服务和加速发展,同时也必须追求成本领先,以使自己在此起彼伏的价格战中不失先机。这就是现代企业竞争的“全价值主张”,所以相对而言,波特关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贡献被证明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他认为这五种竞争力量(新进入者的威胁;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是行业竞争的游戏规则。任何一个组织想在一定行业内具有竞争优势,它都必须改变和挑战这些规则,这就是战略性思考的意义。3《营销管理》作 者:菲利浦?科特勒(Philip.Kotler)美国西北大学名誉教授 营销学之父入选理由:科特勒的著作是教科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营销管理》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有关营销的圣经。因为科特勒这个名字几乎就是“营销”的同义词。企业家不可不知的内容:对于那些志向远大或者正在实践着的营销者,《营销管理》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对关键词句和作用的清晰定义,它将营销定义为“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通过它,个人和团体以创造、提供和其他人交换产品价值的方式,满足需求和欲望”。这是管理学史上第一次把交换作为行销的基本核心观念。从而使营销管理更接近科学的本质。从此概念延伸出来的产品的五个层次,以及顾客交付价值的描述,使现代营销终于转向了“顾客导向”。科特勒告戒营销者,要想成为以市场营销为导向,组织必须要克服三种通病:组织抵触、缓慢学习、快速遗忘。他写道:“好的公司满足人的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需求”。对于所有想成为市场领导者的企业而言,此句可当做座右铭。4《第五项修炼》作 者:彼得?圣吉 (Peter?M?Senge) 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入选理由: 正是这本彼得?圣吉的代表作使学习型组织成为当今最流行的管理思想。领导者不可不知的内容:未来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即学者生存。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技术知识和途径被圣吉高度概括为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对于组织,最大的威胁来自学习智障,这就是大部分企业失败的根本原因。错误的思考方式是造成学习智障的原因之一,而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正是克服学习智障的良方。圣吉认为企业管理中确实存在“非系统陷阱”,只有学习系统思考,才可以帮助提高成功寻找问题根本解决方案的几率,即透过复杂现象发现单纯之美。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是个人成长的修炼,而心智模式的修炼,是五项修炼中最实际,也是最困难的部分。通过改善心智模式,树立共同愿景,
为什么说管理的本质不是技术,不是工具,是哲学
哲理故事:米缸、老鼠与生命高度
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意外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猛吃,吃完倒头便睡。
老鼠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衣食无忧的休闲中过去了。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米缸进行过思想斗争与痛苦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无能为力了。
对于老鼠而言,这半缸米就是一块试金石。如果它想全部据为己有,其代价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管理学家把老鼠能跳出缸外的'高度称为“生命的高度”。而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里,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一粒,就离死亡近了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能做到在明显有危险的地方止步,但是能够清楚地认识潜在的危机,并及时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比如,员工的培训在公司管理中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公司都明白的道理,但通过本公司内训或外出学习等手段来提高员工、尤其是中坚员工的专业素质,毕竟要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并且经常会与公司各项工作有一定的冲突。于是员工培训对与公司来说也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办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口号,致使许多员工无法系统地接触到新事物,新方法,新观念。其实,公司眼前的利益不就是那半缸米吗? 心得:不要很功利地只固守于眼前的这半缸米,公司应该不断超越“生命的高度”!
;
政治问题
因为工具和技术的理论基础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而自然科学又最终来源于自然哲学,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元素)的,物质总是运动的,而运动又是有一定的必然规律的,这些都属于哲学本体论的范畴。
所以说,“管理的本质不是技术,不是工具,是哲学”是有道理的!
励志故事哲理
113.(08年宁夏)“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勇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时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①错误。“100-1=0”这一定律意在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体现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故②③符合题意。③错误,选C。
哲理学故事
我们都应该学会在百忙之中抽空看一些励志哲理 故事 ,肯定会有所收获的,那么 励志故事 哲理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励志故事哲理故事:青蛙与老鼠
一只青蛙看着自己的老鼠邻居很不顺眼,总想找个机会教训教训它。
一天,青蛙见到老鼠,劝它到水里玩。老鼠不敢,青蛙说有办法保证它的安全,用一根绳子把它们连在一起,老鼠终于同意一试。 下了水,青蛙大显神威,它时而游的飞快,时而潜到水底。把老鼠折腾得死去活来。老鼠最后被灌了一肚子水,泡胀了漂浮在水面上。 空中飞过的鹞子正在寻找食物,发现了漂浮的老鼠。就一把抓了起来。相连的绳子把青蛙也带了起来。吃掉老鼠后,意犹未尽的鹞子把嘴有伸向青蛙。在被鹞子吃掉之前,青蛙后悔地说:?没有想到把自己也给害了。?
哲理故事启示:竞争是有规律的,当我们取了不正当的手段去对付竞争对手的时候,也许我们自己已经也踏入失败的门槛。
励志故事哲理故事:蛹和蝶
蛹看着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非常的羡慕,就问:?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
蝴蝶告诉他:?第一、你必须渴望飞翔;第二、你必须有脱离你那非常安全、非常温暖的巢穴的勇气?
蛹就问蝶?这不是就意味着死亡?
蝶告诉他?从蛹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已经死亡了;从蝴蝶的生命意义上说,你又获得了新生。?
哲理启示:这个人生哲理故事是一个关于生命升华的道理。用它来意喻企业家,是非常合适的。企业家要创新,有时候不得不进行?破坏?甚至破坏他自己亲手建造起来的大厦。管理学的老鼻祖熊彼得讲过一句话,说所谓的?企业家就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那些人?,就是说他要在创造中进行破坏。我们是否有勇气打破我们赖以成功的基石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
励志故事哲理故事:老鼠和狗
一群老鼠爬上桌子准备偷肉吃,却惊动了睡在桌边的狗。老鼠们同狗商量,说:你要是不声张,我们可以弄几块肉给你,咱们共享美味。?狗严辞拒绝了老鼠们的建议:?你们都给我滚,要是主人发现肉少了,一定怀疑是我偷吃的,到那时我就会成为案板上的肉了。?
哲理故事启示:不要与企图打倒自己的对手合作,当他们给你一点利益的时候,你也许失去的是更大的利益。
励志故事哲理故事:聪明的报童
某一地区,有两个报童在卖同一份报纸,两个人是竞争对手。
第一个报童很勤奋,每天沿街叫卖,嗓子也很响亮,可每天卖出的报纸并不很多,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
第二个报童肯用脑子,除了沿街叫卖,他还每天坚持去一些固定场合,一去了后就给大家分发报纸,过一会再来收钱。地方越跑越熟,报纸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多,当然也有些损耗。而第一个报童能卖出去的也就越来越少了,不得不另某生路了。
人生哲理启示:
第二个报童的做法中大有深意:
第一、在一个固定的地区,对同一份报纸,读者客户是有限的。买了我的,就不会买他的,我先将报纸发出去,这个拿到报纸的人,是肯定不会去再买别人的报纸。等于我先占领的市场,我发的越多,他的市场就越小。这对竞争对手的利润和信心都构成了打击。
第二、报纸这个东西不像别的消费品有复杂的决策过程,随机性购买多,一般不会因质量问题而退货。而且钱数不多,大家也不会不给钱,今天没有零钱,明天也会给。 文化 人嘛,不会为难小孩子。
第三、即使有人看了报,退报不给钱,也没有什么关系,一则总会有积压的报纸,二来他已经看过了报纸,肯定不会再买同一份了。还是自己的潜在客户。这个哲理故事告诉我们会学到许多关于消费者、市场占有、潜在消费者、忠诚客户等营销名词。
励志故事哲理故事:白雁落网
白雁经常聚集到湖边,许多白雁常在那里挑选合适的地方栖息。雁群头领还安排了一只白雁守夜放哨,看见有人来了就鸣叫报警。湖区的猎人熟悉了白雁的生活习性。 一到晚上,他们就有意点亮火把。放哨的雁看见了火光,就嘎嘎地叫了起来,猎人又把火弄灭了。等到雁群受惊飞起来时,什么动静也没有了,雁群又放心地落回原处休息。
这样反复三四次后,雁群以为是放哨的雁有意欺骗它们,就都去啄它。这时,猎人举着火把向雁群靠近。放哨的雁怕雁群啄它,不敢再叫。酣睡中的雁群被猎人一网捕捉,没有一只逃脱。
故事教学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效果极佳的教学方法,幼儿教师要努力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
1:智慧是第一生命
数日前,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访。有朋自远方来,沏上一杯香茗。述说别后之情,其乐融融。
席间,友人忽问:“何为世间之贵?”我说:“我曾听一位大师说过,诚信是第一财富,正法是第一坦道,实语是第一妙味,智慧是第一生命。”
友人说,为什么说智慧是第一生命呢?人的健康才是一切的支柱。你不见广告上说——朋友,如果你有1000000财富,后面的那些“0”分别代表金钱、美丽、地位、名誉、快乐、家庭等,而前面的那个“1”则是代表了健康。有了这个“1”,后面的那些“0”才有了意义。你想,即使腰缠万贯,富甲十方,或高官厚禄,事业发达,或貌如天仙,多才多艺,如果是体弱多病,终日离不开药物,这样的人生岂不也是黯淡无光?
我说:“我觉得人生在世,健康固然十分重要,但如果活在世上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朋友之间深刻的情谊,生活的质量就差了。人之所以烦恼横生,之所以对人生困惑茫然,并不是因为没有健康,而是因为没有智慧,因为没有了悟茫茫人生的真实相。纵观古今中外,凡圣贤哲人,无不是胸襟恢巨集,慧思迭出。即使有人体弱多难,亦能恬淡豁达地直面人生,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无价值呢?”
人的生命并不在乎是否一定要孔武有力、健步如飞,而是在于是否每一天都活得很值得。
2:收获前,先学会付出
一个年轻人向父亲征求意见:“我想在咱们这条街上开店赚钱,得先准备些什么呢?”
父亲说:“你如果不想多赚钱,现在就可租两间门面,摆上货柜、进一些货物开张营业。如果你想多赚钱的话,就先得准备为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做些什么。”
年轻人问:“我先做些什么呢?”
父亲想了想,说:“要做的事很多,比如,每天清晨可以扫一扫街上的落叶,还有许多家庭需要得到一些帮助……”年轻人听了觉得很奇怪,这些跟我开商店有什么关系呢?虽然心存疑惑,但他还是去做了,他不声不响地每天打扫街道,帮邮差送信,给老人挑水劈柴,渐渐的,这条街上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
半年后,年轻人的商店挂牌营业了,让他惊奇的是,来的客户非常的多,很多人舍近求远,拄著柺杖,赶到他的店里买东西。他们说:“我们都知道你是个好人,来你的店里买东西,我们特别放心。”
仅仅几年时间,年轻人就成了拥有资产千万的企业家。有一天记者访他,问他短短几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收获时,他想了想说:“在收获前,先要学会付出!”
3:尊严死,生命最后的抉择
正如著名作家史铁生所言,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但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命支援系统投入使用,“活着还是死去”成了一个全新的命题。据卫生部统计,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80%都花在了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那么,在生命的尽头,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在过度治疗下“苟且地生”,还是选择更安适地死?其实,死亡权与生命权都是人的基本权利,或许,只要忠于了自己身体和内心的需求,弥留之际的求生和求死都值得尊重。
2011年3月,时年58岁的王明达被查出肺癌,当儿子王光亮带着父亲的胸透片子找到主治医生时,主治医生很直接地说:“癌症晚期了,已经发生了骨转移和脑转移,治疗的意义不大。如果条件许可,你们也可以表表孝心,住院化疗。”
其实不用主治医生明说,王光亮早已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都要竭心尽力挽救父亲。为了他能过上好日子,文化不高的父亲在市机械厂勤扒苦做几十年,终于熬到了他结婚生子生活稳定。三年前,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父亲退休后又学着煮菜、烧饭、帮他带孩子。所以,无论从为人子的孝道来说,还是从顾忌亲朋好友的口舌来看,他都必须尽力而为。
于是,王光亮拿出了所有的积蓄,租房到医院附近陪伴父亲。有人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极力劝阻他放弃无谓的化疗,换用保守疗法,让父亲顺其自然地尊严死,但王光亮果断拒绝,并这样解读自己的决定:“一个人连生命都快没有了,尊严、自由、快乐这些矫情的字眼又有什么意义?他只需要生命!”
王光亮的做法让父亲王明达感慨之余又分外抗拒,明知做任何治疗都于事无补,王明达不希望拖累儿子,也不想遭受化疗那份罪。他变着法和儿子闹,软硬兼施,但最终还是没能拗过孝顺的儿子。
在父子俩的纠结对抗中,各种器械和药物一点点地进入到王明达的体内。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王明达与老天讨价还价的依靠只有一根一米长、小拇指粗的管子。它穿过王明达的鼻子 *** 肺,每隔一会就能吸出满满一管痰。当痰被吸出时,王明达就能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起初,他能醒两三个小时,后来只能醒几分钟,而在他清醒的宝贵时间里,他也疼得左躺不是,右躺不是,坐起来也难受,只能疯狂地扭动身体转移痛苦。
这样的痛苦让一向温和的王明达慢慢地脾气也大了,常常忍耐不住地冲儿子王光亮发火。每每此时,王光亮都尽力避开父亲的“锋头”,尽量不与父亲计较。但有一次,王光亮实在忍不住,劝说了句:“爸,你就不能坚强一些吗?” 已经疼得脸部完全扭曲的王明达看着儿子,艰难地叹了口气:“爸爸到这个程度了,坚强和不坚强有什么区别?”
但对王光亮而言,这样的“坚强”显然是有区别的。因为那些先进的医学装置和药物,生命以“秒”计算的父亲最终挨过了那年的春节。除夕之夜,下著大雪,昏迷的父亲醒来后对他说:“过年了!我祝你们幸福!”
春节过后,王明达在重症监护室中再也没有醒来。他走后,那句新年祝福成了王光亮最好的心理慰藉——如果没有抢救,他是得不到父亲这句祝福的。所以,尽管最终人财两空,王光亮丝毫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三分之一里的人生百味
从医三十多年,于忠学经历了至少2000例死亡,也见证了形形 *** 的人生谢幕方式。有人誓死与病魔抗争却终究人财两空;有人寻求解脱却被“押”进ICU;有人在斗争与妥协中左摇右摆至死缠绵病榻;还有人,一咬牙一跺脚,将生死悉数交与自然……
作为专业人士,每天跟肿瘤作斗争的于忠学深知,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但病人一旦进了医院,一切都变得分外无奈。
在那些癌症病人最后的时刻,于忠学听到过各种抱怨。有病人对他说:“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现在我才琢磨过来,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为治病卖了房,现在我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我死的心都有。”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连续剧,医生导演完每一集,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本能地“求生恶死”,是许多人在罹患绝症后做抵死抗争的直接缘由。
于忠学接诊的最新一例病症,足以说明问题。
患者是名77岁的老人,在生命尽头的近十天光阴,老人心衰到不能躺着呼吸,只能趴在桌上靠输氧维系。痛苦时老人不断地询问读研究生的孙女能否让她早些离开这个世界,不做过多的治疗。老人信佛,一度以佛教中很多僧人也是以这种方式圆寂来支撑自己的想法,但在疼痛没有发作的时候,哪怕只喝得下一口水,老人都会坚强地对孙女说:“乖乖,我好像好些了,你等我好些了再离家返校好么?”
除了求生的本能,癌症患者中少数病愈的儿也是众多绝症患者奋起斗争的力量。于忠学救治过一个女患者,八年前得了癌症三期,手术后不幸住进了ICU。但女子一直坚信自己能好,躺在ICU的病床上,女子咬牙扛下了所有的痛苦,她始终告诫自己要坚持:“孩子还未成年,我要活下去。”后来,她真的挺过来了。重获新生后,她说:“我们抗癌要做个智者,面对生死更要做个智者。尊严死毕竟是最后的选择,之前还是应该积极争取‘活’。”
儿终归只是少数,所以有时候,于忠学会直接对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
对这样的现状,于忠学既理解又无奈。当医生告诉家属病人的病情时,家属会综合多方面因素帮病人做出决定,一些病人甚至到生命的最后都不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受制于现有医疗制度,作为医护人员,医生能做的常常只是听从家属意见,决定下一步方案。有时处理稍欠谨慎,没准便会惹祸。
这样的事例于忠学见过很多。患病的老人不想抢救,子女要抢救;患者子女中,老大签字不抢救,老二来了要告医生……因此,出于自我保护,医生只能尊重家属的意愿远远胜过尊重病人的意愿。甚至发展到现在,最后决定拔管子了,都是医生告诉家属怎么操作,然后由家属自己动手解决。
死亡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百样人生。所以,于忠学时常提醒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个微笑胜过一片安定”。他要求他的同事多给机器旁的病人梳头、擦身体,抚摸他们,哪怕病人已经没有了意识。
的人还:
1.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
2.人生哲理小故事
3.九个富含哲理的学习心态小故事
4.四则富含哲理思想的管理学故事
5.激励大学生的哲理故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