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含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剥削有罪、造反有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革命实践的方法,通过巴黎公社式的暴力革命,武装夺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社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笔者认为,报告重点关切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需要更进一步的中国化。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始终在中国占据主流和主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主导我国经济、政治、法治及其它各个领域的基本现代化或后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报告指出,应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_百度百科
哲学是什么的理论表现?
先给你举个例子:
上课时,我放了一个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当然也绝对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讲辩证法。
"请你自己对这个屁作一下判断,"教授说,"它好还是不好?"
我只得说:"不好。"
"错了,"教授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说它好也不对了?"我问。
"当然。"教授说。
"它既好又不好。"
"错了。你只看到矛盾双方对立斗争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
有点心虚了吧,你真了解哲学吗?
我只好认真看待这个严肃的问题,仔细想了想说:"这个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处于主导地位。"
"错了。你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双方会相互转换,今天处于主导地位一面,明天一定处于次要地位。"
"你是说明天全人类会为了我的这个屁欢呼雀跃吗?"
"不尽如此,但不能否认这种发展趋势"
我愣了好大一会儿,只得硬着头皮说:"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会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许会不好。"
教授听得直摇头,说:"这是彻底的怀疑论,不是辩证法的观点。"
就这样,仅仅因为放了一个屁,我就成了一个怀疑论者。
教授接着讲课:"辩证法的威力不仅在于能够轻而易举地驳斥任何观点,而且他能够轻易地为任何观点找到理论根据。"
"可是我的屁就没有任何根据。"我抗议道。
"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其实很简单,它是你肚子里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必然结果。"
我哑口无言。
教授说:"下面我们不谈屁,谈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无论你怎样选择,都有理论基础。"
我赶紧说:"我要捡起西瓜,丢了芝麻。"
"很好。"教授说,"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说,你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我就捡起芝麻,丢掉西瓜。"
"先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你解决问题的顺序十分正确。"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过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我既要砸烂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事物就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一切旧的事物必然灭亡。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产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烂西瓜。既要捡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个西瓜,一粒芝麻,怎么办?"
"你这才算对辩证法入了门,重要的是:矛盾的双方不仅对立,而且有它统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当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烂西瓜,也并非不合理。只有将二者统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斗争。"
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可是,你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教授笑着说:"辩证法不解决任何问题,它的用途在于首先把人变成傻瓜——如果还有人不是傻瓜的话。"
"你是说‘首先'?"我问。
"是对,然后再从傻瓜飞跃到学者。"教授开始整理讲义,"关于辩证法为什么不解决问题,如何把人变成傻瓜,以及怎样实现从傻瓜到学者的飞跃,这是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第二堂课:
教授说:"下面我们讲一下辩证法的用途。我们要举一个更加复杂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说:"那一定要用辩证的观点。"
"对。我们有许多大牌的辩证法学者,他们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
"是啊。辩证法不是很有用吗?"
"以前我也这样认为。直到我见到一只丧家的野狗——它改变了我的看法。"
"野狗?"我莫名其妙。
"是的。我家屋后有个垃圾堆,有一天来了一只丧家的野狗。它对其他东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块骨头。"
"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会这样。"我说。
"不错。问题是对于狗来说,这块骨头就是‘精华',垃圾堆里除了骨头以外,还有砖头,铁块,破水桶等等糟粕,他为什么只要骨头这个精华呢?他怎么知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难道它已经充分理解了大牌学者们的论述了吗?"
"好像不会。"
"肯定不会,所以说大牌学者们通过精确的论述,得到的精妙结论,其实是连一只丧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东西。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为他们喝彩,对他们崇拜呢?"
"是啊,为什么?"
"唯一的解释就是:辩证法已经成功地把你变成了一个傻瓜。"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以后一定要问:你说的没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都知道。问题是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
"对,看他怎么说。"
"你难不倒他,他又会充分利用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下笔万言,紧绕主体。最后给你得出一个结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明不高明?"
"是有道理。"
"可是我认为:这不仅是无聊,无用的问题,已经近于无赖了。"
"这怎么说?"
"难道世界上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吗?那只丧家的野狗,来到垃圾堆前,难道会象亚里斯多德一样,先把各种东西分门别类,搞清其内涵和外延,再通过归纳演绎,最后确定它是吃砖头还是吃骨头吗?这可能吗?"
"不可能。那样的话,他连吃砖头都有可能。"
"对,孺子可教。没有人会‘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句话,等于没说。不过辩证法学者倒是喜欢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体问题。因为辩证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只吃砖头的狗,千万不能小视,它可能是一个著名学者。"
教授又收拾好讲义,说:"辩证法的根本在于使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象所有的谎言一样,这话听起来很显真理。下一节课讲辩证法的渊源,以及它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什么叫辩证法: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哲学家们定义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被看作有同一性也有对立性,但知性的同一性与理性的同一决不一样:知性同一性把世界两分,把两部分看成两个独立事物,虽然有联系且是相依存的;而理性同一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当成一个事物,认为事物的两个侧面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知性是局部分离性思维,理性是整体综合性思维,所以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上,知性认为思维有思维的规律,自然存在有自然存在的规律,老子高于世人的地方就在于认为二者同一,规律只有一个,自然之道即是思维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讲思维规律也是自然规律,所以要法之。站在事物各部分间,只能看到对立,站在各部分之上才能看到整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性的优势就在于它远在知性之上。什么是辩证法?全面地、整体地、联系地看问题的就是辩证法,片面地、局部地(孤立地)、分离地看问题的就是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全面和片面、整体和局部、联系和分离这三对哲学范畴所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空间状态,因为宇宙的本质就是空间重力场,万物归一,不是归到虚无飘渺的物质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空间概念。道法自然,主观去反映客观,人类思维也必须学会使用空间概念,能以空间形式说明万物的,即是正确的、科学的,反之,则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一分为二为什么不是辩证法,因为用“分”的方法你得不到对世界的统一认识。合二而一,讲同一为什么是辩证法,因为你可以把这纷乱的世界统一起来。今天我们纪念爱因斯坦,纪念相对论发表一百周年,不仅要学习爱因斯坦的探索新知的创新精神,反击一切否定相对论的言论,而且要吸取他按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搞统一场失败的教训,按黑格尔和老子的同一思想去研究统一场,去创立新理论,把物理学和人类认识向前推进。
世界的统一性即它的同一性,讲一句“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并不能作结束语,因为人们还把物质和精神对立着,仍然是被分割的两个世界。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则,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都是同一的,这世界只有一个,不分物质精神,不分存在思维,“二者同出而异名”。当你从具体现象来看时,它是存在、是物质;当你从抽象本质来看时,它是思维、是意识。你把人类社会分成两大阵营,就没有全球化;而放弃对立和平共处,就走上一体化道路,物与事同理。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问题上,辩证法从同一性出发,认为一定条件下的相对真理就是绝对真理,世界上存在绝对真理;形而上学从对立性出发,认为相对真理无限发展,只要这发展不完结,世界上就不存在绝对真理,实际是不承认有绝对真理的。哲学范畴对应存在,否认这一个,另一个等于也被否,马哲也承认范畴的依存关系,不能分割开来认识,这就叫同一性。可我们的相对真理论者又死死维护着某些理论,不允许别人突破或反对,真是矛盾得很。还不如就和方悟一样,来个“阶级立场鲜明”,可反的就允许人家反,不可反的就当绝对真理看待,用这些绝对真理统一形形的科学理论,建立大统一场体系。
有人认为对立和对应有什么区别,不都讲两方面吗?《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成他们说明对立统一的范例。其实知性与理性的差异就在对立和对应的差异上:一可分,一不可分。所以就天人关系而言,对立者以人胜天,对应者以人合于天;就历史创造而言,对立者讲人民创造,排除其他,对应者讲合力,承认所有的人都参与历史创造。看事物,对立者左一眼、右一眼,看出两个,对应者眼中只有一个。从系统论讲,宇宙是金字塔结构,多可合为一,所以老子讲“一”与“多”(二、三、万)的关系,而现代哲学中没有“一”与“多”的范畴,缺乏整体观念。统一场规律如何去找?就是从金字塔底层开始逐级同一直至顶层,顶级规律就具备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你用顶级规律去演绎,无往不胜。名称概念都描述对象特点,反映一物与他物的区别,所以老子才说“有名,万物之母”。你想要获得同一吗?忘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吧,忘记男和女的区别吧!把它们当作一样的社会、一样的人,有相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就获得了同一和共性,如此逐级向上推衍,可得老子思想精华——同一之道。我们怎样摆脱对立性思维?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绎过程反过来变成归纳过程,从金字塔底开始逐级同一,使万物归于三,再归于二,终而抱一,此即入众妙之门要诀。也可把原公式逐级下分的过程略去,直接获得“一生万物”、“道生万物”的等效公式。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从普遍规律——大统一规律,所以从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万物为道所生,为统一场所生。
老子哲学思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现代哲学家们都把它归入唯心主义中,仅说老子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实际老子及与其思想相近的黑格尔从不认可两大派的划分,黑格尔讲知性、理性,老子讲常道、非常道。黑格尔通过正反合、否定之否定而达同一,老子则直接从对应产生同一。人们释老解老,至今仍未搞清“道”是什么。一般人不理解哲学的抽象性,把理论抽象——“道”看成是无法理解和不可认识的。有人说是自然规律,有人说是社会规律,也有人说是思维规律。为什么只看到分,看不到合呢?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大一统的规律,“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江南狂客。”(刘克庄《贺新郎》)须知“抱一为天下式”!一般人为什么看不到老子的同一思想?因为他们都把对应关系看作对立关系,对立者相分割,对应者相混合,一可分,一不可分。“一分一合其差别远,对立、对应莫混一谈。”
为什么我们在敬畏问题上各说各话?因为双方都是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世界观出发看问题的,所以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解答。可以断言,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仍各自坚持固有立场,那么,这场争论的意义何在?它的意义在于争夺中间群众,没有固定立场和固定观点的中间群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赢了。当然,历史会做出最终评价,遗憾的是,这一过程中,人类还要付出极大代价,这代价是赎买反敬畏派醒悟所必需的,主流派不醒悟,非主流再卖力鼓噪也没有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以世界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确立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本任务的一般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哲学的本质和特征。
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门理论。哲学同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具有共同的规定,它们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哲学的本质和属性规定。
什么是世界?世界是个别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世界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世界就是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就是世界。
世界或具体事物不仅具有可以被人感到的形体,还具有可以被人知道的各种联系和规定。世界或具体事物可以被两分或多分为不同的种类和组成部分,被两分或多分形成的不同种类和组成部分也可以被综合归纳为统一的具体事物和世界。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都不是世界的整体,而仅仅是世界的某个组成部分。把世界整体和世界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现世界的一般规定和规律作为己任是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特征。
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规律、必然趋势、必然规律,是社会主体在日常社会生活、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意向、愿望、意识、思想、欲望、理想、法则、观念。
社会意识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本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统帅和灵魂,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意识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哲学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的内容表达形式。
马克思公然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社会意识。
生存发展是社会意识的一般规定和内容,当然也是人类的哲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定和内容。
人类为什么要进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生存发展是人类生来具有一般本质和规定,现实世界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只有进行包含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生存发展的基本目标。人类的哲学思维和哲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的行为,是包含社会意识内容和规定的行为。
哲学是具体事物或世界的组成部分。
哲学是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组成部分,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是包含元本体的元实体,是统一世界大集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哲学是一门有历史悠久的学问,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义有多种版本。
哲学(PHILOSOPHIA)是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创造的术语,本义是“追求智慧”。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西周(NISHIAMANE)将外文PHILOSOPHIA译成汉文“哲学”。黄遵宪又将哲学一词转介到中国。中国清代以前的文化典籍中并无哲学一词,“哲”在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明智”,与外文PHILOSOPHIA的语义相贴近。外文PHILOSOPHIA按其本义是“爱智慧”,而非智慧之本体,哲学表现为对智慧永无止歇的追求。
西学东渐哲学进入中国后,学界发生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有无哲学的论争。认为中国有哲学的人把哲学定义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胡适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中外哲学的产生皆起源于疑虑与惊讶。譬如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整整一部长诗,一百五十八问,皆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对远古神话的传说的惊讶与疑虑。哲人正是由此开始了自己独立的思索与探求。并且,惊讶与疑虑将始终伴随着哲人的沉思。
哲学是人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对一切能想到的事物(不论其虚实),追问其本质、关联、共性的思考与探索。
爱因斯坦关于哲学的定义: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
十八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1772—1801)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凡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皆可称之为哲学。
哲学是对世界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在较流行的关于哲学的定义,这种关于哲学的定义是完全错误的。
什么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化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系统化的哲学理论。把哲学定义为哲学理论,驴头不对马嘴。
今天,还有许多重要的科学文化概念在人们的知识库中都是模糊不清的,都是没有明确科学定义的。社会文化的建设应该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研讨。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1、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2、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剩余价值论为科学依据,论述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规律的学说。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综合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社会发展理论与时俱进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以某个人、某一本书为依据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学;其实践结果,是宗教狂热而不是社会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不但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而且传统的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经济增长方式等理论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逻辑推演和实践发展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进程,必然要求我们不但要走进《资本论》,更要走出《资本论》;要使社会主义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得以统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就必须从经济学的对象、内容、方法、性质、宗旨方面作根本的改变,建立全新的经济学范式。
乔治·贝克莱的哲学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和“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含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会自发地形成某种世界观,但那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如果人们再把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特殊的理论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成了哲学。所以,答案选择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根本对立的两个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一切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不可知论者本质上也是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爱尔兰哲学家,他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和大卫·休谟(Did Hume)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三位代表人物。贝克莱有三部著作:《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海拉斯和斐洛诺斯的对话三篇》。1734年贝克莱被任命为圣公会爱尔兰基尔肯尼地区的主教。
一、乔治·贝克莱著作中使用的主要哲学概念
1、观念(Proc):
观念是心灵(人类、精神、灵魂、自我)的认识、感知、思想、想象活动形成和产生的结果和物件,是同心灵和心灵的认识、感知、思想、想象活动具有密切关联的具体事物。
贝克莱说:人们只要稍一观察人类知识(认识)的物件,他们也会看到,这些物件就是观念。而且这些观念又不外三种:(1)一种是由实在印入感官的;(2)一种是心灵的各种情感和作用所产生的;(3)一种是在回忆和想象的帮助下形成的。藉著视觉,我就有了各种光和色以及它们的各种程度、各种变化的观念。藉著触觉我就感知到硬、软、热、冷、运动、阻力,以及这些情况的各种程度或数量。嗅觉给我以气味;味觉给我以滋味;听觉把调子不同、组织参差的各种声音,传到我的心灵中。
贝克莱说:都承认,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可以离开心灵而存在。而在我看来,感官所印入的各种感觉和概念,不论怎样组合,怎样混杂(就是说不论它们组合成如何一个物件),除了在感知它们的心灵以内就不可以存在,这一点是同样显著的。
贝克莱说:观念一词比事物一词较为可取。人们如要问,我为什么应用观念一词,而不屈从习惯叫它们为事物,则我可以答复说,我所以如此,有两种原因。第一,因为事物一词如和观念对立起来,则人们往往认为它是指心外存在的一种东西而言的。第二,因为事物一词比观念一词的含义较广,它不止包含观念而且亦包含精神和能思想的东西。感官的物件既然只存在于心中,而且又是被动的,无思想的,因此,我就宁愿以观念一词来表示它们,因为这个名词正包含着那些性质。
2、存在(being):
存在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或本体。
贝克莱说: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注4这句话的含义是: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心灵的感知。
3、心灵(mind):
心灵(精神、灵魂、自我)是认识、感知、思想所包含的内容或组成部分,是存在于认识、感知和思想之中的,统帅和主宰认识、感知和思想活动的,能够被个人经验到的客观实体或主体。
贝克莱说:除了那些无数的观念(或知识的物件)以外,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认识或感知它们,并且在它们方面施展各种能力,如意志、想象、回忆等。这个能感知的能动的实体,我们叫它作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这些名词并不表示我的任何观念,只表示完全和观念不同的另一种东西。这些观念是在那种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
4、感知(perception):
感知是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通过观察、收集、整理、回忆和想象,在心中形成和产生有关物件事物的观念或知识的活动或行为。
5、事物(things) :
事物是感官的直接物件,是几个观念组成的 *** 体,是具有心灵赋予的名称、能够在心中存在和不可以不被感知而存在的东西,是具有观念和心灵(精神、灵魂、自我)两种存在形式的认识物件。
贝克莱说:所谓事物或实在乃是一种最一般的名称,它含着全然不同的两种异质的东西,而且那两种东西,除了名称之外,没有别的共同之点,这两种东西就是精神和观念。精神是能动的、不可分的(不可毁灭的)实体;观念是不活动、迅速变幻的(易于消逝的情感)、有依赖性的东西,而且它们不可以独立自存,必须为人心或精神的实体所支撑而存在于其中。
贝克莱说:心灵有时看到这些观念有几个是互相联合著的,因此,它就以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认它们为一个东西。例如,它如看见某种颜色、滋味、气味、形象和硬度常在一块,则它便会把这些性质当做一个独立的事物,而以苹果一名来表示它。别的一些观念的 *** 又可以构成一块石、一棵树、一本书和其他相似的可感觉的东西。
二、贝克莱的主要哲学思想观点
1、物质(Material)(being as being)(存在、本体)是虚无
贝克莱说:最后,您或者还会说,我们如抛弃物质实体的主张,而只说物质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既不是实体,也不是偶性,既不是精神,也不是观念,只是无活力、无思想、不可分、不可以动、无广延而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的一种东西——我们如这样说,还不得行么?因为你既然说,我们对于实体、缘由和任何积极的(或相对的)物质概念,所有的说法,都靠不住,那么我们就只好坚持物质的这种消极的定义了。不过我也可以答复说,如您觉得合适,您就可以照别人用虚无(nothing)一词的意义来应用物质一词,并把物质和虚无两个名词互相掉换。因为在我看来,这就是那个定义的结果。我在专心考察这个定义的各部分以后(或通体考察,或分别考察),我并不曾发现今自个心上所产生的结果或印象有异于虚无一词在我心上所 *** 起的印象。
贝克莱说:关于「物质」的学说是「怀疑主义」的主要支柱,一切「无神论」和「不信宗教的渎神的企图,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质从来就是「无神论者」的挚友,他们的一切古怪理论系统,都显著地,必然地依靠它;所以一旦把这块基础去掉,整个建筑就不可以不垮台。「物质是一个虚构的词,不表示任何实在的东西,在人的心中也没有与之相应的观念,物质就是虚无。」注10
我们不承认一般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物质(being as being),的存在:我并不否认我们凭感官或思考所能了解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我眼所见的事物,和我手所触的事物,都是存在的,都是实在存在的;这一点,我丝毫也不怀疑。我所不承以为存在的唯一东西,只是哲学家所说的物质或有形的实体。
物质(存在、本体)(being as being)概念是西方哲学提出的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在贝克莱生活的时期,「事物后面隐藏着具有决定或主宰地位的物质(存在本体)」的思想观点,是哲学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观点。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物质学说或本体学说的提倡者和拥护者。
贝克莱为什么要否定物质、反对哲学思想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观点呢?
贝克莱否定关于物质或本体的学说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原因是「物质或本体的学说」在当时是模糊不清、没有得到严格论证、非常不完善的学说。另一个原因是贝克莱以为关于物质或本体的学说是哲学理论创新道路上的重大障碍,要构建新的哲学认识论,必须对一直受到人们广泛推崇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物质、存在和本体进行清理和否定。
根据我对哲学的研究和掌握的知识,我以为贝克莱不遗余力地从多个方面对物质学说或本体学说进行否定是轻率和愚蠢的行为。贝克莱这个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完全不晓得他极力否定的隐藏在事物后面的「物质」同他肯定的心灵的「感知」这两个概念实质上是指同一个事物。贝克莱没有真正理解巴门尼德关于「思想和存在(本体、物质)相同一,思想和存在是同一个事物」、赫拉克利特关于「逻各斯是存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思想活动同物质、存在是同一个事物,是理论学术的同一物件」的思想观点。贝克莱没有发现和思考作为观念形成和产生原因的感知为什么同「物质、存在、本体」具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个问题。
2、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灵和观念两种事物
贝克莱说:事物一词比观念一词的含义较广,它不止包含观念而且亦包含精神和能思想的东西。
贝克莱说:世界上存在的只有两种事物,一种是能进行思考的心灵(Mind),另一种是不可以进行思考、只存在于心灵之中的观念(Proc);哲学家们所说的物质(Material)是不存在的,因为物质已被我证明是一种没有性质的物理客体,我们能够感知到主观存在的观念,能够经验到作为客观实体的心灵。
贝克莱说:我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我感知不到的观念,对于我的心灵来讲就是不存在的,但对于别的感知到它的心灵来讲,这个观念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谓的「心灵」并不是仅仅指我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包括永恒不朽的心灵——上帝(God),上帝(God)给予所有观念以感知,它们纵然不为人所感知,也为上帝所知,因此也是存在的。」
贝克莱关于「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灵和观念两种事物」的思想观点所表述的世界观是不符合世界实际的世界观。贝克莱的观念和心灵组成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世界。「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灵和观念两种事物」这种世界观,同东西方哲学关于「世界是存在和存在者、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创造之物和被造之物组成的统一体」这类世界观相比是一种显著的退步。
世界是以心灵(灵魂、精神、自我)作为内容、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的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心灵仅仅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事物的内容或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事物的全体或全部。贝克莱只晓得作为本体事物内容的心灵在世界中存在,但是却不晓得作为本体事物形式的判断和推理在世界中的存在。贝克莱不晓得心灵在世界中是如何存在的,不晓得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事物事物是心灵(精神、灵魂、自我、主体)的载体,不晓得世界不仅包含观念和心灵这些非本体事物,而且还包含着以心灵作为内容、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包含着哲学家所说的物质、存在和本体。
3、心灵和心灵的感知都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
贝克莱说:我们经常感知到继续不断的一串观念;其中有的是新 *** 起来的,有的变化了,或者完全消灭了。因此,这些观念一定有一种原因为它们所依靠,并且产生它们,改变它们。不过这种原因一定不是任何性质、观念或观念的复合。因此,它必然是一种实体了,不过我们已指出,它不可以是有形的或物质的实体,因此,我们只得说,观念的原因乃是一个无形体的、能动的实体或精神。
贝克莱说:我们所感知的只是观念,我感知不到的观念,对于我的心灵来讲就是不存在的,但对于别的感知到它的心灵来讲,这个观念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谓的「心灵」并不是仅仅指我的心灵,而是指所有的心灵,包括永恒不朽的心灵——上帝(God),上帝(God)给予所有观念以感知,它们纵然不为人所感知,也为上帝所知,因此也是存在的。
贝克莱说:除了那些无数的观念(或知识的物件)以外,还有别的一种东西在感知它们,并且在它们方面施展各种能力,如意志、想象、回忆等。这个能感知的能动的主体,我们叫它作心灵、精神、灵魂或自我。这些名词并不表示我的任何观念,只表示和观念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这些观念是在那种东西中存在的,或者说是为它所感知的。因为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
我对贝克莱的「一个观念的存在,正在于被感知」这句话的解读是: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心灵的感知。
贝克莱说:都承认,我们的思想、情感和想象所构成的观念,并不可以离开心灵而存在。
从以上的贝克莱谈论观念原因的两段话语中可以发现,贝克莱关于观念的原因的观点有两个,一个是心灵或精神是观念的原因,另一个是心灵的感知是观念的原因。贝克莱没有发现自个关于观念原因的看法和观点存在着思想混乱这个严重的错误。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是人类哲学获得的,关于事物形成和产生原因的基本知识和思想理论。贝克莱关于「观念的存在,正在于被感知」的话语,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是天地万物的原因、本体或本源的思想观点,是哲学思想认识本体论的特殊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虽然「观念的存在,正在于被感知」这种观点是基本符合事物实际的思想观点,但是由于贝克莱用来表述观念形成产生原因的「感知」这个词的外延过于狭小,不可以完全包含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全部原因。观念事物在人脑中的形成和产生,不仅需要借助个人感觉器官的感知活动,而且还要借助大脑思维组织的思维、判断和推理活动才能够真正实现。所以贝克莱的心灵感知原因论是不完善的、是有缺陷的。贝克莱的心灵感知原因论或本体论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本体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活动、公式本体论相比也没有显著的进步之处。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贝克莱从多个方面认真、严肃论证的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形成和产生的原因这个思想观点,同他从多个方面极力评判否定的物质、存在、本体是各种事物形成和产生的原因的思想观点实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思想观点。贝克莱的「作为观念原因的心灵感知」、巴门尼德的「和存在相同一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的「主宰万物生灭的逻各斯」、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者后面的存在、思想活动、公式」、中国古人老子的「万物之母——有名」,这些具有不同语音、不同字形的词语表述和界定的物件是同一个事物。
三、乔治·贝克莱的哲学理论
关于「心灵和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观念是心灵和心灵的感知形成和产生的结果。」的理论是乔治·贝克莱哲学获得的主要思想理论。
站在今天哲学所达到的理论知识高度上来看,哲学史上产生的非常多哲学概念是不清晰的,哲学史上产生的各种哲学理论都是不十分完备的。贝克莱关于观念原因的理论同古今中外哲学关于事物的本体思想理论不仅包含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共同的理论缺陷。
贝克莱的哲学理论没有把心灵和心灵的感知这两个不同的事物清楚的区分开来,混淆了心灵和(心灵的)感知这两个概念的界限和差别,混淆了主体和本体的差别。贝克莱关于「心灵和心灵的感知是观念得以形成和产生的原因,观念是心灵和心灵的感知形成和产生的结果。」的理论,存在着内部对立和混乱,违背了形式逻辑发现的同一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