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水中的哲学
李小龙在论说武术家的修为时,他以水来比喻武术的最高境界。
他说:“学水吧,朋友! 功夫就像水。当你将水倒入杯子,水就变成杯子;当你倒水入茶壶,水就变成茶壶。”以水喻道本来就是老子论道的重要课题。《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又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之所以能胜于其它,是因为它具备最接近道的属性,而其中一种属性就是“柔”。所谓柔,是说水本身无固定的形态,它可以随环境而作出适应,让自己变成外物的形态。
若以人性来比喻这个性格,就是无所执,是消融自我而容纳外间一切变化的能力,好像道的“虚怀若谷”。这种柔顺的程度在别的有形物质是看不到的。
李小龙在武学上的提升,犹如一般道者在“得道”前有所“悟”一样。有一次,李小龙面对练武呆滞不前的困境,叶问认为他过于紧张,叫他放松,并叫他不要再练,回家好好想一想。李小龙在家停练足足一星期,但仍然想不通。他于是出海散心,划着小艇,,愈想愈恼,便以拳击水。
就是这么一个击水动作使他醒悟过来:“水,这种最基本的东西,不也就是功夫的要义吗?水正好为我证明了功夫的原理……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这就是了,我一定要像水的本性一样。”
于是,李小龙把自己的武学变成水,水是没有固定形态的,故他的武术也没有固定形态:水的柔弱是无坚不摧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拳术能最柔,就能最坚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李小龙当下面对的景象,水、舟和水击力,加上李小龙本身,骤然浑然成体,使水“几近于道”的现象了然泛现。
李小龙的武术原理,就从这个“功夫像水”开始,踏入合于“道”的武术最高体现。
所以,一个人应该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
李小龙的武术有什么哲学思想吗?
是的,他在美国读的大学,是专攻哲学的.李小龙是哲学型的武术家,也可以说是武术为业的哲学家,他是用武术来阐述哲学的。所以我们可从武术出发理解这句话,然后推广到生活与人生。传统武术中有太多太多的要求和标准:拳要从腰间出,马步弓步要扎得像模像样,套路是一套一套多如牛毛,而截拳道就是要突破这些传统与形式,让身体和思想从这些违背自然规律、压抑个性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以人的本能表达真实的自我来应对变化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更偏重于尼的“超人”哲学,突破身体和思想上限制,做到无拘无束、自由不羁,就李小龙本人而言他也做到了“超人”。可以看出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当然,这里并没有深入分析)是一致的,并非简单的组合.李小龙的哲学可以作如下概括:突破传统与形式,不迷信权威,将思想从既定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让它自由的流动,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认真刻苦地锻炼完善自我,真实地表达自我,在奋斗中实现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李小龙哲学:----人不了解自己时是最糟糕的。----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意味着自我的认知。----自觉与自知是截拳道之根本,它的功能效用不惟在个人武术造诣的成就上,更可使其生存做为一个真正的生存的人。----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长自己,且更要学习和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哲理为何。----一切均需求真,一切皆是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的过程。必须打破与外界相隔离的壳,从中走出来去寻找真相就是要直接与外界联系,我既不盲从于你,也不去影响你。所以不要认定,‘这就是这',‘那就是那'。如果你从现实起开始研究每一件事,我会更满足。----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状,倒入瓶中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倒入茶壶中就成为茶壶的形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已,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幻想的自我实现。我希望每个都能诚恳持找到真我。----这是一个巨烈变动的时代,一个奔放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适应全新的事物,但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肯定我的存在,无时无日不是如此。----不,我是中国人。----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增砖添瓦。实际上,在雕塑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了。----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
“李小龙”哲学名言有哪些?
李小龙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学观,是其追求“极限主义”世界观的体现,很多人迷惑于这个“似是而非,是非而是"的哲学诡辩论,当然这也有高级写手的炒作手法之”哲学高度篇----李小龙武术哲学“作推手,可能是一些武术学校或教练或是某些利益团体所做的意*论网罗视线的杰作。截拳道应该的确有它的理论哲学部分,好比太极拳一样,一定有它的的理论系统和科学方法,但不能总结的这么玄,玄论无现实指导意义,说了等于没说,李小龙就不应该这么说,可能他那时太年轻,不然他也会后悔。可惜没有了改正的机会了,结果还误导了后人。截拳道我感觉最重要的就是快准狠,在敌人停顿之时无意识之机,敌人动作过程之中进行打击,也就是敌人没你反应快,自己快的像本能动作一样快,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虽然很厉害的武术,但很少人去练,更很少人有什么结果。灵活性之极限飞一般的感觉,一般人玩不来,当然如果只是追求玩,玩玩也罢。练截拳道的少,能格斗实用的更少,练太极的多,能用来格斗的也少。-----------------------------------------------------------个人八卦,不吐不快。
李小龙写的关于哲学方面的叫什么?
“李小龙”哲学名言有:
它无所不涵盖,永远没有对立者。
虚无不受排斥,并不与万物相抗争。
虚无立足于一切对立面之间,虚无即是所有。
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是为武术最高境界!
虚无是极有生命力的,所有的有型之物皆从虚无中来。
任何领悟到虚无真缔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力量以及万物之爱。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我不怕遇到练习过10000种腿法的对手,但害怕遇到只将一种腿法练习10000次的强敌。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想要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只要多作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同时你会懂得和洽地与人相处。?
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这里是我的家。
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一个人有了自尊心,他才可以明确地去“指导”自己向正确的道路迈进。所以,人应该不断地维持自己的尊严,尊严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和促进自己的工作效果。不但这样,我们每天要重复估计自己的潜能,看看是否有所增加。
对某件事视作极端毫无价值,这也是勇敢的表现;对某件事视为绝对成功或视为当然时,这一样是勇敢的表现,但是如果对某件事束手无策的话,那么便是畏缩了。对敌亦是一样,只要用信心去鼓舞自发己,纵使失败,精神上仍是胜利的。
李小龙,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华人武打**演员。1950年,李小龙首次以以男主角身份演出《细路祥》;1954年,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1966年,拍摄了电视剧《青蜂侠》;11年,拍摄了《唐山大兄》;12年,出演《精武门》大获成功;13年7月2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33岁;1993年获香港**金像奖大会颁发“终身成就奖”。1998年11月,获中国武术协会颁发“武术**巨星奖”;1999年《时代周刊》列出20世纪英雄与偶像人物名单,李小龙与英国已故王妃黛安娜、肯尼迪等一同上榜。
李小龙哲学思想之:有与无
李小龙没有纯粹的哲理著作,他的著作中大多是关于武技的。
但是在他的著作中确实包含了哲理的思想。具体著作如下
1.《基本中国拳法》(Chinese Gung—Fu),1963年出版,介绍了中国武术流派概况、阴阳哲理、基本功训练,演示了“振藩拳法”的踢、打、摔、拿等,是李小龙生前所出唯一一本专集迄今再版2次,印刷20余次。
2.《咏春拳》(Wing Chun Kung—Fu)署名严镜海(李之高徒),12年出版。介绍了咏春拳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四门挡法、小念头、封手攻击法等。香港出有李绍昌中译本《图解咏春拳》。
3. 《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15年出版。囊括李小龙、生平武学与哲学理论的精华,收录其大量武学笔记手稿,详论了截拳道技术体系、功防原则与武术哲学之终级目的。迄今印刷40余次,香港出有杜子心中文译本《李小龙——截拳道》。
4.《李小龙技击法.自卫术》(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elf Defence Techniques),16年出版。
5.《李小龙技击法.基础训练》(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Basic Training),17年出版。
6. 《李小龙技击法.技法训练》(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Skill spin Techniques),17年出版。
7.《李小龙技击法.高级训练》(Bruce Lee’s Fighting Method:Advanced Techniques),17年出版。
以上四书是根据李小龙1967年所拍大量实战动作照片整理而成,迄今印刷40余次。中国出版有钟海明、徐海潮将四书合而为一的中译本《李小龙技击法》,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迄今也印刷了十余次。
8.《李小龙:猛龙语录》(Bruce Lee:Words of the Dragon),收录李小龙1964~13年接受各种访的谈话记录。
9.《李小龙:功夫之道》(Bruce Lee:Tao of Gung—Fu),介绍中国武术的特点与中国文化及截拳道中所包含的中国武术技法的起源与发展。
10.《李小龙:截拳道》(Bruce Lee:Jeet Kune Do),收录李小龙大量动作照、亲笔所绘动作图、所制定的训练课程等。
关于李小龙的语录,截拳道中哲学思想的文章?
有限和无限
“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这是李小龙截拳道及其哲学思想的主线和核心。可以说是在中国道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诸多武术思想的一门新思想。在道家思想中主要讲究的是如水的哲学,那么李小龙的截拳道其中同样也包含这种思想。
李小龙一生致力追求一种能如水一样无任何限制的运用自己身体的一切忠实表达自我的思想。在《李小龙》中最后几集中,叶问逝世后李小龙在其师傅墓前有这样一段自述:“我一边要全力打破咏春拳的樊篱,一边又将我自己围在了一个新的樊篱中,我的截拳道不是一个新的樊篱吗?我一边想要抛弃那些虚无的,还有惺惺的所谓的忠,所谓的孝,可是,我在忠孝面前感觉到非常的痛苦,难以自拔....”.而这段话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思想的一个侧面反映,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有时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对生活在那个世界的人永远无法理解,他们之间总有一堵墙,关键是能不能打破这堵墙,而这堵墙便是一个界限,生活在这个界限内的人认识到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当然这样绝对不是说生活在这堵墙之外的人所认识到的一切是无限的,他同样是有限的,只是相对意义上的有限和无限。正如数学中的无穷小量一样,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别,人头发丝的直径和铁丝的直径便是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李小龙始终在不断打破种种有限,认为最终会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无限,他无疑是一个纯粹的完美主义者,将理论和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以无法为有法”同样如此,兵法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又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对于如何处理化解外在的一切事务,有限的方法显然不足以面对无限的困难,只有打破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能在无限的困难扑面而来之时做到如水一般自如才是真正的“有法”,但要达到这种高度是极其艰难的,而一旦达到要么永恒要么灭亡,一个事物达到极点往往会发生质的变化,这是事物自身的矛盾转化。所以,有限的极点是无限,无限的极点便是有限。所谓“无中生有”,这种“无”不是绝对的一般意义上的无,而是某种无法感知,只能悟到的“有”。
事物是由质和量两部分共同存在的,质往往通过量表现出来才被人所认识掌握,量的直观性使得人最先研究它,在对量的不断深入研究过程中,人逐渐从其中得到诸多研究量及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方法,这些方法又不断积累,对于处理量的问题也必然有了更多的途径,而对这些方法的研究也必然更加深入,最终将这些对方法的研究上升为一种理论,在理论层面再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方法论及其自身的哲学思想。量的研究使数学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它是一门研究量的关系和空间结构的学科,前者又在数学中成为代数学,后者成为几何学,代数以数为研究核心,几何以图为其核心。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和行有这样一句话:“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正如感性和理性一样,需要相互配合,恰到好处,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过于感性便难以精细的分析,过于理性又难以品味七情六欲。
在物理学中,事物的量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质量m其本质是什么?在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中将其拆解开来看,质量即是能量,能量即是质量,质量是能量的聚合,能量是质量的分裂,一个事物的消失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化为了能量,同样的“人到底来自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再是绝对无,人作为事物同样来自能量的聚合,佛法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相即是空相,空相即是色相。能量是种神秘的东西,一切存在都是能量变化的结果,而“无中生有”,这个“无”是能量甚或其他的“有”。
无限和有限,客观的存在是有,但对于无的认识总是要建立在有的基础之上,离开有去谈无,这无疑是一种扯淡,对于无往往似有非有,对无不能绝对,因为往往“无中生有”。诚然,对无限的认识总是以有限为基础,有限中包含无限,无限中包含有限。一个事物的量是有限的,但是细分起来却是无限的,比如1是有限的,但永远也分不完,若这个极限是0,那么只能无限趋近,却无法彻底分至0,一旦分至0,那么性质便截然不同,量变的结果是质变。对与极限的认识催生了微积分的出现,困惑牛顿的流量“瞬”和0的关系,如何将“瞬”转换为“0”,由于辩证思维的缺乏,处理这个难题便无法可依,只能在定性层面徘徊,而无法在定量层面做出直观的解释。有限和无限这对矛盾可以转化,将无限视为有限,这个问题便豁然开朗,但恰恰难在如何将无限视为有限,更不去谈如何用其来处理问题。
微小的变化是矛盾初显的征兆,由不变到变本身便是矛盾的转化,在这个微小的变化层面去研究问题,可以视变为不变,变化是一个过程,不变是结果也是开始。
李小龙水的哲理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仅学习某门派某人之技巧,即使发挥至极限,也非真正的搏击。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以
作观念上的俘虏
·如果知识随着传统模式走,你就只能生存在传统的阴影下,了解的只是老路子,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一般人最大的通病就是太自满,一味以为自己了不起,于是便缺乏上进心了。另一种人则太不知足,贪
得无厌,毫无自律可言,更谈不上自我警惕。贪婪的人无法掩盖他自己丑恶的面目,他的身体是透光
的,他生活在戏剧化的人生里,结果使自己陷于不能自拔的深渊
·要想增加自己的信心和尊严,只要多做实际行动,实际行动可以表现自己的才干,同时你会懂得融洽地
与人相处
·别人告诉我说一个天才可以制造自己的机会,事实上,一个人的深切希望不但可以创造自己的机会,甚
至可以创造自己的天才
·随着时间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
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清空你的杯子,方能再行住满
李小龙水的哲学内容如下:
一个好的武术家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因为水是无形的。因此,你抓不住它,也无法用拳头击伤它,所以像水一样柔软灵活吧。清空你的思想。
无形无式,如水一般。将水倒入杯中,它变成杯的形状。将水倒入瓶中,它变成瓶的形状。将水倒入茶壶中,它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静静流淌,亦可猛烈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水具备最接近道的属性,而其中一种属性就是“柔”。所谓柔,是说水本身无固定的形态,它可以随环境而作出适应,让自己变成外物的形态。
以人性来比喻这个性格,就是无所执,是消融自我而容纳外间一切变化的能力,好像道的“虚怀若谷”。这种柔顺的程度在别的有形物质是看不到的。
李小龙名言:
1.A goal is not always meant to be reached, it often serves simply as something to aim at.
目标,不一定总是要达到,目标往往只是用来帮助你瞄准方向。
2.A wise man can learn more from a foolish question than can learn from a wise answer.
一个聪明人,从愚蠢的问题上学到的东西要比一个傻瓜在一个聪明的答案上学到的要多。
3.Always be yourself, express yourself, he faith in yourself, do not go out and look for a successfull personality and duplicate it.
总是做你自己,表达自己,相信自己,而不是去寻找一种成功的性格还复制它。
4.As you think, so shall you become.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真的为成为那样的人。
5.Ever since I was a child I he had this instinctive urge for expansion and growth. To me, the function and duty of a quality human being is the sincere and honest development of one's potential.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本能的渴求发展和成长,对我来说,一个“高质量“人类的作用和职责就是真正的开发自己的潜能。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