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第七天》

美好瞬间 2024-11-01
导读我用两天的时间,时隔5年又把这本书重新再看了一遍,然后又把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认真思考,可能在几年前读和现在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在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再看这里面东西,感觉余华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与当时我所看到的内容有所不一..

我用两天的时间,时隔5年又把这本书重新再看了一遍,然后又把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认真思考,可能在几年前读和现在读又有另一种不同的感受,在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再看这里面东西,感觉余华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与当时我所看到的内容有所不一样。我想推荐几个片段给大家,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先去慢慢的去看。这是一篇较长的读书笔记。

余华《第七天》

这本书分为7个章节,与书名一致,就是人死后的第一天到第七天,故而这本书叫《第七天》,每一个篇章中所出现的人物和细节,与后几章节环环相扣,与所讲的故事连接紧密。在读的时候前期会有突兀的感觉,但到后期你又会恍然大悟。这也是余华的写作的特点,重视细节,用细节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再用人物烘托出活灵活现的故事。这本书整体讲一个男人他死了以后所经历的7天,用他看到死去以后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与他的前世今生相连,细索人的本性,生命真相。余华在书中所构造的世界,是一个人死后有一定选择的空间,但是这种选择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生前的生活朋友以及家人。

第一章

也就是男主死后的第一天,身处现实世界之外的男主,经历了死亡,身体变形,漂浮在异度空间。没有亲人的他只能自己处理身后事,他按照着那个空间的准则做事,死者的灵魂要自己走向殡仪馆去火化自己。其实这里面的殡仪馆更象征着一个关卡,就是通过殡仪馆火化的关卡以后,人们才可以到一个他们(死者)所向往的叫做安息之地的地方。在安息之地,他们(死者)会过上向往的美好的生活。如果没有经过火化,身体就会腐烂,变成骷髅,留存在死无葬身之地。但是书中的死无葬身之地,又跟我们所想象的死无葬身之地有所不同。更大意义上是收容死后无家可归之人灵魂的聚集地。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故事告诉我们,现实世界与死后世界的联系,在世的人对死者的对待,以及死者生前的地位,会直接反馈到死者所在的世界之中。就是说人们在世的时候他享有颇高的荣誉,他的家人们给他以最高礼仪的祭奠,给他买了很好的墓地呀,纪念品、骨灰盒。在去世以后死者真的可以享受到这些。通过这种联系,使得这篇文章不单单是讲一个人死去后故事,他又在讲这个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病。讽刺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例如:在第1天的时候,男主人公去火化自己,需要根据在世时候的身份等级和社会地位排号。并不同于死后平等观,侧面烘托了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队现象,以及在这原本公平排队中的插队和特权现象。文章中“”也象征着社会中的特权阶级,对其艳丽服饰和夸张的言辞的不屑,也无不反映了作者的态度。男主人公最后选择放弃排到的号,放弃火化,选择去惧怕的死无葬身之地,也可以的看出作者对大众趋之若鹜的厌烦疲倦。余华并没有用言辞去批评,而是借助男主人公之耳,和旁人的对话,去反映出对优先待遇的一种反抗。给人一种局外之声的感觉。

印象深刻的一段是这样讲的:

这时候候烧大厅的两排灯突然亮了,黄昏时刻变成正午时刻,身穿蓝色衣服的这位急忙走向大门,进来了,他一身黑色西装里面是白色衬衣,记着一根黑色领带,他面无表情的走起来,脸上化了浓妆,眉毛又粗又黑,嘴唇上抹了鲜红的口红,身穿蓝色衣服的迎上去,殷勤的指引着他,请您到豪华贵宾室休息一下,走进去后两扇门,徐徐和尚沙发那边的贵宾们没有了声音,豪华贵宾室镇住了沙发贵宾区,金钱在权利面前自惭形秽,我们塑料椅子这边的声音仍然在起伏,谈论的仍然是目的大家。现在的目的比房子还要贵,地段偏远又拥挤,不宽的墓园一平米墓地近要3万元,而且也只有25年的产权,房价虽贵好歹还有70年产权,一些后烧者愤愤不平,另一些后烧者用心,从中他们担心25年以后怎么办,25年后的目的可能贵到天上去了,家属无力续费的话,他们的骨灰只能充当田里的肥料,坐在前排的一个后梢者伤心的说死也死不起啊,我告诉身边那个老者,平静地说不要去想以后的事。

在这一段话中也体现出了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很多种种社会问题,房价的高涨使得很多人们买不起房,甚至很多人租不起房。少数人占据着过剩的社会,一人有一栋甚至几栋的房产。这种贫富差距的划分直至影响到人死后的归宿问题。房子是生前住不起的归宿,墓园是死后买不起的归处。

还有当进来以后,很多人的舆论戛然而止。在文中余华只用了一句,“金钱在权力面前自惭形秽。”

或许是因为作者看到过太多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于金钱和权利的妥协吧。很多时候人们可以高谈阔论的说“这件事情不对,这个事情不公平,”但是当他们所面临到金钱和权力的压迫,又有很少的人能够去发声。

男主人公放弃了自己苦苦等来的候烧位,因为他不知所归,灵魂无处安放。男主人公尝试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想去找回自己生前最后的情形,但记忆是可悲的,比死亡更可怕的是他在现实生活时候也很悲凉,他的人生走在低谷里,妻子早已离他而去,一年前父亲也患上了不治之症,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卖掉了房子,为了照顾病痛中的父亲,他辞去工作,在医院附近买下一个小店铺,后来父亲不辞而别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多么可怜的人呀。但这种伤感的感觉,却是作者留下的惊喜,在一章又一章后,你才能读懂这爱恨嗔痴悲喜与共。

第七天的创作背景

我这个人的优点是情感丰富细腻,所以读的时候代入感十分强烈,缺点是导致我比较费眼霜,因为老把眼睛哭肿,拿眼霜来消肿。朋友们读了有些动容的清节,我已经看哭了;朋友们看哭了的,我已经哭到不能自已了。

好的作家我始终认为应该写出在现实之上,人性之上的作品,是你哭完以后有体会,有感悟,对人生有更进一步思考的。对于哭完以后只觉得好惨好惨,好感动好感动的作品,不是你不是个好读者,那就是书不是本好书。如书是本好书,但是你稍微迟钝了些,但你内心里还是会朦胧的感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什么在召唤你,希望勾起你的什么。

余华成名也比较早。1960年人,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年开始发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苏童、格非、孙甘露等的创作形成了一股文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来自百度)

对比如今90后作家群,余华那代作家已经很了不起了。王瑶等老先生算第一代学者,洪子诚、钱理群,陈子善等人算第二代,这一代由于时代原因,成就都出的比较晚,人生当时都耗费在“国家的错误”上了嘛,读研究生都已经是40多岁的事了,成为名学者自然也是5、60岁了。再往后,出名就越来越早了。20几岁就该写出代表作来了,尤其作家们。也因此,到现在90后作家,现在也没出个响当当的作家,是“大器晚成”了些,毕竟也0岁了。

写作这件事是越写越枯竭,有些除外。

余华早期作品非常有“对抗性”,是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不服从,你要说年少轻狂也可以,总之作品是各种充满生命力、反叛性的试验。《十八岁出门远行》,听名字也是年轻时写的出来的。只是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钱赚够了,与世界妥协了,现在写的作品可能连他自己也不信。

多数人都会感动于他写的底层人民和苦难叙事,感动于其中包含的同情理解与怜悯。可以说,对于余华的评价,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极端。一种如前所述,另一种就是,余华,够了,江郎才尽了,不要再出来赚读者的钱了。那么他究竟有没有理解底层人民,写他们那些非常可怜的故事,究竟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得承认的是,余华一直努力于贴近底层人物,为他们着墨,去关注他们。但是,读着他们的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感觉一些不适应不真实膈应?看这个写人物真不真心,首先看他立场。有理由怀疑余华是不能够像他所说的那些贴近人物。为了使自己与人物更近,余华总是说自己是草根,这点也许从他写作出发点来说是的,但从深层来说,他是不能够被称作草根,也不能像他期望的那样贴近底层。(想想他的生活吧,那是草根吗?)索尔仁尼琴说,上层人写下层人的文学是最好的,但是在一个前提下,这个上层人他或者落难或者遭遇变故,总之他落到和下层一样的命运了,他才能写出最好的作品。

正是这样的立场,他有一个道德视点,这个视点使他写出来的人物不真实,情节矫情。但他通过诗意的书写,大难之后的生命形态等等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种余华的底层叙事。他放弃了批判性的立场(方方就强烈多了,更欣赏她),以一种不知道什么道德立场消解了所有这些人物的可鄙,总之这些小人物的一切都是可以赦免的,无罪的,只剩下了他们的可怜,其他因素都消失了。他们就像在一个圈里,失去了生命力,反抗性,自省,总之一切对抗性因素都没有了,就像软趴趴的鼻涕虫祈求人们同情的一瞥。所以,余华是圣母吗?

并且,以《第七天》为例,里面的杨飞和李青,鼠妹与伍超,他们的爱情你们看了感动吗?看看别的作家写爱情,再看余华写爱情,恕我直言,这样的爱情余华自己都不信,但他要让人们感动、哭泣,所以我看到了矫饰。爱情的余华式玛丽苏情景,就是一袭白衣代表爱的纯净。

读书有时候也是主观性的,所以我只是说我不喜欢他的原因。还有很多别的作家可看,我觉得写的很好。

第七天余华经典语录有哪些?

2014年5月,余华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在《第七天》里,用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世界,这是我的叙述距离。《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余华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现实世界,远景世界是死者世界,其现实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冷酷的世界;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温暖的世界。正如他所言,“在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也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想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他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通过这两个世界的描绘,作品呈现出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以揭露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给予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于是,余华借助于《旧约·创世纪》开篇的方式,尽管中国有头七的说法。余华写作的时候“不让自己去想头七,脑子里全是《创世纪》的七天。”在《第七天》的正文前,作者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这段引文告诉表明,《第七天》的外在形式借助于《旧约·创世纪》的“七天”,其七个部分分别以“第一天”、“第二天”乃至“第七天”命名,但其内容不是机械地与《创世纪》的七天一一对应。

余华的诗有哪些

1、我的身体摇摇晃晃坐在那里,像是超重的货船坐在波动的水面上。

2、我的身体像是一棵安静的树,我的记忆在那个离去的世界里马拉松似的慢慢奔跑。

3、我们同时站了起来,刚才已经稀少的雨雪重新密集地纷纷扬扬了。她挽住我的手臂,仿佛又一次恋爱开始了。

4、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5、我感到自己像是一棵回到森林的树,一滴回到河流的水,一粒回到泥土的尘埃。

6、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

余华《 第七天》简介或 缩写1000字左右就可

1、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 ——余华 《活着》

2、 我们仿佛行走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灯红酒绿、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许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在演出喜剧、半边正在演出悲剧..... ——余华

3、 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脑袋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余华 《活着》

4、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余华 《活着》

5、 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 ——余华 《活着》

6、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余华 《活着》

7、 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余华 《第七天》

8、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余华 《活着》

9、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的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别,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余华 《第七天》

10、 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回忆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可以将那些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组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全新的过去。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11、 我在情感上的愚钝就像是门窗紧闭的屋子。 ——余华 《第七天》

12、 这孩子也不做错事,让我发脾气都找不到地方。 ——余华 《活着》

13、 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你说哪个更好? ——余华 《第七天》

14、 我们称那位衣着暴露的S**为”局部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 ——余华 《活着》

15、 他们脸上的皱纹里积满了阳光和泥土,他们向我微笑时,我看到空洞的嘴里牙齿所剩无几。 他们时常流出浑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 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 眼泪, 如同掸去身 上的稻草 。 ——余华 《活着》

16、 这是两个孩子第一次在夜晚看到大海,夜晚的大海神秘莫测和变化多端,让他们一阵激动,忍不住尖声喊叫起来,这次宋凡平没有捂住他们的嘴,他的大手摸着他们的头发,让他们叫个不停,他自己出神地看着黑暗中的大海

余华《第七天》:没钱的人各有各的悲伤,有钱的人火化也走VIP

余华《第七天》:我是殡仪馆的,你想不想烧啊?

2013年07月01日 14:13

来源:凤凰网读书 作者:余华

分享到:

更多

88人参与16条评论

书名:《第七天》

作者:余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3-6

凤凰网读书频道独家授权连载内容,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内容梗概:

《第七天》写了什么?

已经死去的杨飞,接到来自殡仪馆的电话,催促他去火化——他知道自己死了,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待他到殡仪馆排队拿号,由于没买墓地,只得放弃火化,成了“死无葬身之地”的孤魂野鬼。——他是在餐厅失火时被砸死的,那一刻他正震惊于电视中已成高官的前妻自杀的新闻。

在阴间,杨飞开始寻找养父。他是铁路工人杨金彪捡的养子。父子情深,杨金彪老来有病,怕拖累他无声离去。这一路,杨飞见到各路亡灵,这些人间过客,许多都是各类新闻的主人公——拆迁、瞒报死亡人数、死婴丢弃、“鼠族”生活、杀警案、地下卖肾……这些时代的疼痛,被《第七天》聚在了一起。在余华笔下的“死无葬身之地”,人与人友爱互助,食品是安全的……“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死而平等”。

第一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我在持续的轰然声里似睡非睡,天亮后打开屋门时轰然声突然消失,我开门的动作似乎是关上轰然声的开关。随后看到门上贴着这张通知我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上面的字在雾中湿润模糊,还有两张纸条是十多天前贴上去的,通知我去缴纳电费和水费。

我出门时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我走向公交车站,一些人影在我面前倏忽间出现,又倏忽间消失。我小心翼翼走了一段路程,一个像是站牌的东西挡住了我,仿佛是从地里突然生长出来。我想上面应该有一些数字,如果有203,就是我要坐的那一路公交车。我看不清楚上面的数字,举起右手去擦拭,仍然看不清楚。我揉擦起了自己的眼睛,好像看见上面的203,我知道这里就是公交车站。奇怪的感觉出现了,我的右眼还在原来的地方,左眼外移到颧骨的位置。接着我感到鼻子旁边好像挂着什么,下巴下面也好像挂着什么,我伸手去摸,发现鼻子旁边的就是鼻子,下巴下面的就是下巴,它们在我的脸上转移了。

浓雾里影影幢幢,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我虚无缥缈地站在这里,等待203路公交车。听到很多汽车碰撞的声响接踵而来,浓雾湿透我的眼睛,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听到连串聚集起来的声响。一辆轿车从雾里冲出来,与肩而去,冲向一堆活生生的声音,那些声音顷刻爆炸了,如同沸腾之水。

我继续站立,继续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心想这里发生大面积的,203路公交车不会来了,我应该走到下一个车站。

我向前走去,湿漉漉的眼睛看到了雪花,在浓雾里纷纷扬扬出来时恍若光芒出来了,飘落在脸上,脸庞有些温暖了。我站住脚,低头打量它们如何飘落在身上,衣服在雪花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第一天。可是我没有净身,也没有穿上殓衣,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还有外面这件陈旧臃肿的棉大衣,就走向殡仪馆。我为自己的冒失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往回走去。

飘落的雪花让这个城市有了一些光芒,浓雾似乎慢慢卸妆了,我在行走里隐约看见街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走回到刚才的公交车站,一片狼藉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二十多辆汽车横七竖八堵住了街道,还有警车和救护车;一些人躺在地上,另一些人被从变形的车厢里拖出来;有些人在呻吟,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无声无息。这是刚才发生的地点,我停留一下,这次确切看清了站牌上的203。我穿越了过去。

我回到出租屋,脱下身上不合时宜的衣服,光溜溜走到水槽旁边,拧开水龙头,用手掌接水给自己净身时看到身上有一些伤口。裂开的伤口涂满尘土,里面有碎石子和木头刺,我小心翼翼把它们剔除出去。

这时候放在床上枕头旁边的手机响了,我感到奇怪,因为欠费已被停机两个月,现在它突然响了。我拿起手机,摁了一下接听键,小声说: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你是杨飞吗?”

“是我。”

“我是殡仪馆的,你到哪里了?”

“我在家里。”

“在家里干什么?”

“我在净身。”

“都快九点钟了,还在净身?”

我不安地说:“我马上来。”

“快点来,带上你的预约号。”

“预约号在哪里?”

“贴在你的门上。”

对方挂断电话。我心里有些不快,这种事情还要催促?我放下电话,继续清洗身上的伤口。我找来一只碗,用碗接水后冲刷那些残留在伤口里的碎石子和木头刺,清洗速度加快了。

净身之后,我湿漉漉走到衣柜那里,打开柜门寻找我的殓衣。里面没有殓衣,只有一身绸缎的白色睡衣像是殓衣,上面有着隐隐约约的印花图案,胸口用红线绣上的“李青”两字已经褪色,这是那段短暂婚姻留下的痕迹。我当时的妻子李青在商店里精心挑选了两套中式对襟睡衣,她在自己的睡衣胸口绣上我的名字,在我的睡衣胸口绣上她的名字。那段婚姻结束之后,我没再穿过它,现在我穿上了,感到这白色的绸缎睡衣有着雪花一样温暖的颜色。

我打开屋门,仔细辨认贴在门上的殡仪馆通知,上面有一个“A3”,心想这就是预约号。我将通知摘下来,折叠后小心放入睡衣口袋。

我准备走去时觉得缺少了什么,站在飘扬的雪花里思忖片刻,想起来了,是黑纱。我孤苦伶仃,没有人会来悼念我,只能自己悼念自己。

我返回出租屋,在衣柜里寻找黑布。寻找了很久,没有黑布,只有一件黑色的衬衣,因为陈旧,黑色已经趋向灰黑色。我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剪下它的一截袖管,套在左手的白色袖管上。虽然自我悼念的装束美中不足,我已经心满意足。

我的手机又响了。

“杨飞吗?”

“是我。”

我迟疑了一下说:“想烧。”

“都九点半了,你迟到啦。”

“这种事情也有迟到?”我小心问。

“想烧就快点来。”

(偏吐槽,慎点)

看完整本书的我非常疑惑,为什么我妈总放些能致人抑郁的书在书柜里,我随便翻翻就能怀疑人生。

余华老师的这本书是夸张的消极现实主义题材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叫杨飞的男人死后七天内看到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都是他曾经见过经历过的,在这七天内再次听死亡后的当事人讲出来。(第一人称)

先给大家看一下原文体会一下原文基调:

我们好像走到原野的尽头,她站住脚,对我说:

“我们到了。”

我惊讶地看见一个世界一水 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我看见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 在那里走来走去。

我问她:“这是什么地方?”

她说:“这里叫死无葬身之地。”

我:这名字为什么取得这么妙。

余华老师的这本书写得很消极,我读完有一个非常大的感想,就是有钱人都不是个好东西,没钱的人在金钱下挣扎着呼吸,让人感动又无奈。

可是当我放下书,我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其实是偏激的。我们要承认现在金钱观下确实利益腐蚀了人心,但是我们不能够否认大多数陌生人的善良和社会底层人们奋斗的价值。余华老师的描写和笔触都是一流的,也正因为这样,直接导致了死亡之后乌托邦的美好与死亡之前的人间的恶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严重的窒息感。

(以下解读围绕“金钱”等元素展开,仅个人观点,最后还是建议大家去读余华老师原书~)

一、书里讲了几个与钱相关的故事。

(一)李青

书里有几个关键人物,最先写的是李青,也就是“我”的妻子。

李青是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有着出色的美貌和外交能力,是公关部一名优秀员工,跟着大老板出席很多场合。而且,公司里也好多人喜欢她,但是她都婉拒了,因为她内心其实一直想找个老实踏实的人。

因为她的公然拒绝,一个同事因为难堪而辞职,连上来清理后续都不愿意。大家都奚落他也想看笑话不帮忙,只有“我”不忍心,帮他收拾好东西送了下去。

于是“我”就得到了李青的青睐,后来她主动追“我”,最后两人结婚。

但好景不长,李青是个有野心的人,在外遇到了一个同样有野心的男人,两人志趣相投,迅速坠入爱河。那个男人为了她离了婚,李青最终也跟“我”离了婚。

“我”在死亡后的第二天就遇到了同样自杀死亡的李青,因为她家被查了,而那个男人有钱之后染上了,出事后逃跑了。

我们重逢,然后似乎再次相爱,也在第二天里,她去了朋友为她准备的豪华墓地,“我”继续游荡。

李青这个角色让我感到了第一层窒息。金钱在李青的眼里比她曾经看到的“我”的温暖与善良要重要,所以她毫不犹豫离开了我,离开时还跟穷苦的“我”说:我仍然爱你。“我”看着对方说:我永远爱你。

也许在余华老师心里这只是一种体现感情的方式,但我看完简直想摔书。因为这一开始就不平等的爱完全就掌握在了李青手里,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高级绿茶拜金女?当主角回什么永远爱你的时候,我很想告诉他您其实是个自我感动的高级备胎。

我从头又看了一遍这个故事,再三确认了一开始李青的想法是找一个:善良、忠诚、可靠的男人,后面故事走向却与此完全相悖。

原文:

我自卑地说:“我确实是便宜货。”

“不,”她说,“你善良、忠诚、可靠。”

她与市里领导儿子的恋爱只是传言,她只见过三个,第一个趾高气扬……

她心高气傲,事实上是她拒绝了他们,不是他们蹬掉了她。

如果李青真的是后面会离开“我”的充满野心且坚定、高傲的女人,她一定不会嫁给“我”。

(二)刘梅与伍超

这对情侣真是让人非常非常心疼。

两个人都是在发廊工作,而且没有什么钱。刘梅想要快速拿到钱,提议自己去和其它姐妹一样当坐台**,伍超拒绝了。

两个人没饭吃只能出去乞讨,伍超自尊心放不下,刘梅就去讨,最后讨到了一个有钱人,那位有钱人在羞辱两人一番后给了两个面包。

回家他俩找邻居借热水吃面包,刘梅要伍超先喝一口,怕他噎着。

伍超会因为刘梅吃醋跟发廊里的女孩子打架被骂而辞职(?),刘梅愿意反省自己让伍超重新回去上班。

最后伍超回去了一段时间,走之前给刘梅买了iPhone4S,结果刘梅发现是山寨版,觉得伍超骗了她,就要跳楼自杀(?)。

最后没能得救,脚滑掉下去了。

伍超回来听到女朋友死了,卖肾给她买了一个墓地。刘梅前脚进入火化,后脚伍超也下来了,两人最终没有见最后一面。

这个故事我就真是,脑子里发出了非常多的问号。

首先我真的被感动到了,确确实实有很多相互帮扶的年轻情侣们在社会的底层一步一步努力着,他们付出了自己的很多东西,有心理上的,有生理上的,他们为了活下去在挣扎着。

可是!我们不能够否认他们的努力是每一步都有价值的,也没有人会这样轻贱自己的生命,原文里刘梅和伍超两个人好像都在毫无希望地活着,所以在我眼里他们不是社会上普遍的“小人物”形象,而是带有这些特征的个别人群。

我国社会真正的“小人物”形象,应该是多样化的。他们一定是有着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群人,因为出生的环境就注定了他们的奋斗要比别人艰难。他们也应该是求生心最强的一部分人,这是出生使然,所以怎么会出现为了女朋友吃醋挨骂辞职和随便就跳楼这种情节呢?

我也是小乡村小城市的人,我为他们感到遗憾,而且是很大的遗憾。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赚大钱的人很少,但赚小钱活下去的人还是很多很多的,本书写于21世纪,可我仿佛是看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爱生活悲剧。

(三)“我”的父亲杨金彪和其它

为什么我会把父亲这个形象拿到金钱相关的故事标题下面,就是因为这个人物太完美了,他的观念站在金钱观的对立面。

杨金彪在火车上捡到主角杨飞,并且把主角当亲生儿子,中途为了娶妻抛弃过杨飞一次,却还是泪流满面地将主角找回来了。

他一辈子勤恳未婚送杨飞读书上学,却在知道杨飞生母的家庭条件更好的时候毫不犹豫推杨飞回去。

自己生病不愿意讲,最后检查是癌症。因为愧疚离开杨飞自己搭乘火车去了曾经抛弃杨飞的地方看看,却被杨飞误以为父亲是不愿意拖累自己离开了。

这个角色也给我很大的窒息感。为什么如此辛勤、善良、大义的个人最后要得癌症离开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地方和疼爱了一辈子的儿子?发生在杨飞身上和杨飞身边的人事实在太黑暗了。

这个角色和杨飞认的义母李月珍简直就是让我感到最疑惑的两个角色,李月珍因为曝光了医院乱在河里处理弃婴而被报复撞死,最后居然此事在医院的含糊其辞下不了了之了?

我想说,我们生活在的地方,是法治社会。河里飘着的,不是一具婴儿的尸体,而是二十七具,死亡的李月珍不是什么普通人,而是曝光者。在《暗访十年》里,作者跟踪了众多不法集团,最终都能够协助警察一举攻破,何况是众目睽睽之下的医院?

我在此时才反应过来余华老师写的是什么,老师写的时候,把一切都恶意化了,但是真实的世界是虽然有些事情会被隐瞒,但一定会有好心人为此奔波,而不是所有人都仿佛陌生人。

善恶,也是辩证的。

二、原文里的“陌生人”形象

原文里的陌生人没写多少,但大概也是些充满恶意的形象。可是我们的世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世界里,善意才是大部分。

(一)幸灾乐祸型

李青当众拒绝了一个同事精心准备的求婚,同事非常尴尬,第二天就辞职了。同事回来拿自己的东西时,却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忙,只想着要他上来自己清理好看他笑话。

原文:

欢呼和掌声不合时宜了,渐渐平息下来。下跪的求爱者尴尬地看了看我们,他不知道应该继续跪着,还是赶紧起身走人。我听到一些奇怪的笑声,几个女的掩嘴而笑,几个男的互相看着笑出嘿嘿的声音,他们走进电梯,电梯门合上后里面一阵大笑,大笑的声音和电梯一起下降,下降的笑声里还有咳嗽的声音。

第二天他没来上班,所以公司里笑声朗朗,全是有关求爱的话题……

下午的时候他辞职了,来到公司楼下,给他熟悉的一位同事打了一个电话,这位同事拿着电话说:“我正忙着呢。”

一阵笑声之后, 另一位同事接到他的电话,这一位大声说:“我在忙,你自己上来吧。”

这一位放下电话还没说是他打来的,笑声再次轰然响起。

我:?太夸张了吧,这也太黑暗了 ,是什么才导致了如此大的恶意?

不会的,这种事情发生的情况除非是你的名声特别特别不好,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因为正常的公司第一不允许讨论个人隐私,大家都有事情,也没时间讨论;第二正常人都知道明哲保身和世事难料这个道理,就算是要嘲笑或者幸灾乐祸,都是在心里或者跟别人在一起时偶尔谈起。

人类的恶意大部分是不露脸的,是在心里的,尤其是中国人,何况,其实大家大部分人都很善良。同事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大部分人,应该是感到惋惜。

(二)冷漠吃瓜型

刘梅要跳楼时,在她的QQ空间说了要自杀的话,她的昵称是鼠妹。

原文:

……然后宣布自己不想活了,而且公布了自己准备自杀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翌日中午,地点先是定在大桥上,她跳河自杀。有网友劝她别跳河,说是大冬天的,河水冰冷刺骨,应该找个暖和的地方自杀,说自杀也得善待自己。她问这个网友怎么才能暖和地自杀,这个网友建议她买两瓶安眠药,一口气吞下去,裹着被子做着美梦死去。别的网友说这是胡扯,医院次只会给她十来片安眠药,她要攒足两瓶的话,自杀时间起码推迟半年。她表示不会推迟自杀时间,她决定穿上羽绒服跳楼自杀,地点定在她地下住处出口对面的居民楼的楼顶,她说出这个居民小区后,有两个住在那里的网友求她别死在他们家门口,说是会给他们带来晦气的。其中一个建议她想办法爬到市大楼顶上往下跳,说那样才威武,其他网友说不可能,市门口有武警把守,会把她当成上访的给拘押起来。她最终选择鹏飞大厦……

我看完感到离谱感扑面而来。在我的认知里,正常网友会告诉你,小妹妹,别自杀,世界特别美好,值得你继续奋斗。

即使有人会这么恶意,也一定是少部分没家教没公德且自己生活没希望了的可怜人。

(三)有钱人有罪论

全书里面有钱的人,包括小配角们,全都不是什么好人。

第一种是李青再嫁的男人,出去包**,隐瞒自己,最后还跑了。这跟一开始的那个侃侃而谈的有志青年完全不符,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有了钱。

第二种是伍超和刘梅出去乞讨,所有人都不理他们,他们站在饭店门口等人打包出来,原文里说居然所有人都不打包,因为有钱人不屑于打包。他们找人讨要面包,所有人都拒绝了,直到遇到了一个打电话的富商,富商还流氓一样跟刘梅说要她甩了伍超这样的穷小子跟着他,说刘梅的漂亮才是无形资产,一副流氓的样子。

最后,被羞辱了一番的小夫妻得到了两个小面包。

第三种是用刑逼人认罪的警察和草菅人命的医院。

总之,没有好人。

三、死亡之后,乌托邦的美的强烈对比

“我”死亡以后,遇到了之前所有受苦的人,他们在“死无葬身之地”重获新生。

这也是我觉得无比好笑的地方,有两个仇人不仅成为朋友,而且还是好朋友,连一个要另一个别等他了先去火化,另一个说:“我们的棋还没有下完呢。”

我:?

其它我就不说有多好了,给一段原文大家体会一下。是刘梅(鼠妹)火化前大家为她祝福的场景。

原文:

苍老的骨骼说:“那边的人知亲知疏,这里没有亲疏之分。那边入殓时要由亲人净身,这里我们都是她的亲人,每一个都要给她净身。那边的人用碗舀水净身,我们这里双手合拢起来就是碗。”

苍老的骨骼左手提着那片湿润的树叶,右手擦着眼睛走去,似乎是在擦去告别亲人的泪水。其他的人也像他一样,双手合拢捧着树叶之碗里的河水走到鼠妹那里,双手分开洒下净身之水。他们跟随这个苍老的骨骼走向远处,犹如一-条羊肠小道延伸而去。有的左手提着树叶,有的右手提着树叶,树叶在微风里滴落了它们最后的水珠。

……

身上长满青草和野花的鼠妹,听到夜莺般的歌声在四周盘旋,她在不知不觉里也哼唱起了婴儿们的歌声。鼠妹成为一一个领唱者。她唱上一句,婴儿们跟上一句,她再唱上一-句,婴儿们再跟上一句,领唱与合唱周而复始,仿佛事先排练好的,鼠妹和婴儿们的歌声此起彼伏。

这里也有一段写得很触动我:

刘梅要火化了,她要去她的墓地了,她说:“我在那边走在街上,他们回头看我;到了这里,你们也回头看我。”

她穿着跳楼死的时候,有人给她换的另一条裤子,很大,被这里的人改成了裙子送给她,大家说:“你的殓衣拖在地上,看上去像婚纱。”

我: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自闭了。

由此可见,余华老师写的人间有多么不堪,死亡后的乌托邦有多么美好。

四、感想

我看完书,就感觉自己得立马写下这些感想分享发泄一下,因为我太难受了。

无法否认,余华老师这本书真的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没钱很苦。而且也描写了很多很多小人物,他们都是社会上常见的一员,在不断地挣扎,直到与世界错过。

但书里有很多地方,我都觉得,我看到的世界,并不是这样的。人间确实有很多苦难,但也有很多真情,有很多挫折,但也有很多机遇。

世界是辩证的,我高中政治忘完了,但是我一直相信马克思的这句话。因为事实确实如此,有利就有弊,有好就有坏,我们活在世界上应该是在辩证的善恶里沉浮,做出合适自己的有利选择,而不是永远在单方面里挣扎或享受,做出的永远是单方面影响的选择。

再者,我们一方面一定要抵制金钱观的腐蚀,但也要明白,在适当的金钱观下,人们的普遍素质是越来越高的,在你痛苦、害怕、无助的时候,不是会有更多人嘲笑你,而是会有更多人变得有能力去帮助你。

只有你首先对世界充满了希望,你才会知道,乌托邦也并没有你想象地那么美好。我们在学会大笑的前提,应该是学会适应摔倒和哭泣。

史铁生有句话说: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乌托邦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反抗恶意,拒绝恶心,咒骂恶意,同时也要明白它存在的价值,这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清醒理智地活着。

(仅个人观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第七天余华
剩余:2000